劉岳兵
瀧井一博教授所著《伊藤博文——知性政治家》(日本中央公論新社二0一0年版)一書的主旨,集中體現在該書的副標題“知性政治家”(日文原文為“知の政治家”)上。對于伊藤博文是一個什么樣的政治家,歷來眾說紛紜。作者不滿于學界和言論界對伊藤博文的過低評價,在這本書中要推翻的,主要是司馬遼太郎式的“沒有哲學的政略家、沒有思想的現實主義者”這種伊藤博文形象。如該書前言所說,它試圖挖掘出政治家伊藤博文所隱藏的思想,認為其思想體現在三個關鍵詞上,即文明、立憲國家、國民政治。本書要論證的是,在自年輕時代就接受了西洋文明洗禮的伊藤心目中,文明的國家體制,就是立憲國家,伊藤要在立憲國家這個容器里加進國民政治的內容,進而將立憲國家歸結為以國民為中心的政治體制;反過來,這種體制也要求國民應該受過教育而具有文明的素質。作者強調,伊藤心目中的明治國家體制,就是由文明、立憲國家和國民政治三者組合而成的“知型國制”,因此,不斷地在追求這種國家像的伊藤博文,可以稱為“知性政治家”。
本書第一到五章,依時間先后順序,論述了伊藤的誕生及其與文明的相遇、立憲國家的構想、憲法的宣傳、立憲政友會的創設及其政黨政治的理念,明治國制確立等,旨在論證作者心目中作為“思想家”的伊藤博文形象。他明確指出:“與其將伊藤作為政治家,更想將其描述為可以與福澤諭吉比肩的近代日本偉大的政治思想家?!倍宜偨Y了伊藤作為思想家與自由民權運動家和福澤諭吉等啟蒙思想家的兩點區別:第一是伊藤漸進主義的秩序觀和世界觀,第二是他知性的性格。作者認為伊藤的知性是一種“實學”,說他嫌棄思辨的、觀念的學問,而喜歡創造便利、使生活豐富的經驗主義的、實用的知識。他不像福澤那樣嚴格分離官民,而是力圖以知性為媒介將官民聯系起來,使之形成一個公共圈,以便來自民間的知性可以凝練成為政策知性,而最終可以傳遞到議會。伊藤創立政友會的意圖就在于使其像智庫一樣,政治家、官僚、企業家等所有參與國家經綸的人都可以在這里交流知識,而國家本身就是一個可以使知性循環的廣場,在這里官和民之間的區別被相對化了。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別探討伊藤博文與清末改革和他的韓國統治。伊藤博文如何看待中國及其政治改革,中國的經驗如何在伊藤的思想中升華而反映到他的政治構想和外交觀中?作者認為伊藤的中國觀可以一句話概括為“政經分離的中國觀”,他覺得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政治前途暗淡,但西歐資本與中國勞動力結合可產生一個持續發展的經濟圈。而一八九八年伊藤的中國體驗最大的收獲,是其政治理念由此得以深化,其國家構想也被賦予了戰略性。關于伊藤博文的韓國統治,作者不只是注意到他是首任韓國統監,還注意到伊藤當時是日本的帝室制度調查局總裁,在積極從事憲法改革。就是說,在作者的眼里,當時伊藤博文同時指導著兩個不同國家的統治改革。那么,這兩個國家的改革事業是否有關聯,大概中國學者很少關注到。簡而言之,作者認為伊藤就任韓國統監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為了貫徹其“文明”理念;一個是為了抑制國內軍部的勢力,想通過向統監授予軍隊指揮權來奪取軍隊的統制權。伊藤試圖抑制已經習以為常的帷幄上奏的權限,以阻止軍部對內閣的介入。正因如此,對伊藤而言,韓國統治也可以說是日本國內改革的問題。難怪作者在“后記”中為伊藤對民族主義認識的不足做這樣的解釋:在伊藤看來,隨著文明化的進展,民族主義這種非合理的感情將自然消解,在文明的統治理念中,隨著制度的完善,在日本實施統治和在韓國實施統治,并沒有多大的不同。
以上是瀧井在書中力圖闡明的主要觀點,該書的主要目的,是為伊藤“正名”。其基本思路是按照既堅持文明的政治理想,又注意現實的社會政治狀況、漸進務實地推進改革的“制度進化論者”的面貌來描述伊藤,因此,伊藤的形象在這本書里基本上是正面的、積極的,由此得出“國民政治家”“代表近代日本的民主的政治家”“孤高的政治家”“被遺忘的思想家”這些總體評價也合乎作者的推理邏輯。
瀧井是一個非常嚴謹、認真、有責任感的學者,這本《伊藤博文》作為學術著作,的確是他十幾年辛勤研究的結晶,而我并不完全認同他的觀點,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作者現實關懷的體現。什么樣的政治家才是理想的政治家?有自己的國家構想和政治理念,為了實現政治理想能夠充分注意到現實的政治狀況,能務實、漸進、勇敢地推進社會變革以實現政治目標的有思想的政治家,才是理想的政治家。瀧井在伊藤博文身上發掘了這些素質,不惜冠以“思想家”或“政治思想家”之名。
瀧井的這本書出版之后,在日本學界獲得了好評。二0一0年出版當年就獲得了日本“三得利學藝獎”。時任日本防衛大學校長的五百旗頭真教授在對該書的評語中最后這樣說道:
當今東亞的歷史已經峰回路轉,我們正在見證中國和韓國強勁的發展勢頭。一九四五年一度沉沒的日本也在戰后作為經濟國家得以再生,但是短暫的隆盛之后,正面臨著衰退的不安。在這樣的狀況下,使已經成為遙遠的存在的明治的建國者伊藤博文重放光彩,掀起這種研究的高潮,是件可喜的事。伊藤博文是對于不斷流轉的事態做不厭倦的現實思考的高手,同時又畢生追求“文明”的理想而不停跋涉,對他的認識之旅,我們期待可以從該書獲益良多。
這段話大致描繪出了該書出現的時代背景。追溯最新的伊藤博文研究潮流,伊藤之雄在二00九年即伊藤博文歿后一百年之際出版的《伊藤博文:創造近代日本之人》(講談社版。二0一九年有中譯本,李啟彰、鐘瑞芳譯,臺灣遠足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無疑是其中的重要一浪。瀧井的書如其在“后記”中所述,乃是他十五年來伊藤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而伊藤之雄正是他攻讀博士學位后研究伊藤博文的恩師。瀧井評價其恩師的著作是伊藤博文的定本正傳,其權威性無人能及,說正因為有這種權威的著作做基礎,全面描述了政治舞臺上和家庭中的伊藤博文的整體形象,自己反而輕松了,可以放手去發掘作為“思想家”的伊藤博文。伊藤之雄的著作二0一五年收入講談社學術文庫再版,在文庫版的“后記”中,他推介了瀧井的著作,并將其與自己的著作進行了對比,指出與自己的囊括伊藤公私生活、涉及其整個生涯的傳記相比,瀧井的著作是以制定憲法及公式令等制度為中心來論述為近代日本塑形的伊藤;對于伊藤博文這個人物,自己雖然是以其知性為前提,但主要重視其“剛凌強直”的性格,而瀧井的著作則強調其“知性政治家”的側面。伊藤之雄同時也提到瀧井是自己在京都大學法學研究科最初的學生之一,從他研究生時代開始一直一起共同深化伊藤博文研究,以此告訴讀者對伊藤博文的基本評價,他們兩人是相同的。如果說日本學界有一股重新評價伊藤博文的研究潮流的話,那么可以說伊藤之雄和瀧井一博師徒二人就是這股潮流的代表。
如伊藤之雄在《伊藤博文》一書的“前言”中所言,伊藤博文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受到時代的影響。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都難免受到時代的影響,對歷史影響越大的人物越是如此。比如福澤諭吉,對其思想評價的歷史幾乎可以說就是一部日本近現代思想史的縮影。伊藤博文也屬于這種“大人物”,具有多面性,而且處在激蕩的明治時代這一日本歷史的轉型期,其影響涉及近代日本的方方面面,對他的評價可以說直接與對明治時代的評價、日本近代化的評價緊密相關。隨著歷史的發展和世界局勢的變化,相關評價不可能不變化。因此,對這股新的研究潮流,我們也要歷史地看。
當今國人對伊藤博文的了解,大概在于他是近代日本的憲法之父、明治政府的元勛、有影響的政治家。但是這種影響基本上都是負面的,認為他策劃和炮制的明治憲法是“世界近代史上罕見的專制主義憲法”,同時“是日本推行殖民擴張主義政策的決策人”。近年釣魚島爭端再起之后,又有研究者比較安倍晉三與伊藤博文的對華政策,指出:“在以釣魚島為由頭制定對華軍事戰略方面,安倍則是‘二戰后日本首相中最像甲午戰爭罪魁禍首伊藤博文的一個。”當然,也可以找到為伊藤博文唱贊歌的例子。比如北京淪陷區偽政府教育局辦的半月刊《好朋友》雜志,一九四一年九月一日發行的第四十三期上就發表了署名為“市立師范初二馬惟一”的短文《日本明治維新的大功臣伊藤博文》,以“伊藤博文是日本一個最大的政治家,是明治時代維新的功臣,恐怕大家都已聽說了吧”開篇,結尾感嘆:“啊!伊藤先生是如何的偉大呀!于短促的時間中,一手完成今日的日本,先生的質能、苦心,值得我們敬仰與注目?!甭撓档疆敃r政府的性質和辦刊的宗旨,這類言論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總之,這些認識都是歷史地形成的。
就我個人而言,閱讀次數較多印象也最深的是簽訂《馬關條約》時李鴻章和伊藤的談判對答。所謂“外臣別著傷心史,海上舂帆過馬關”。每次掩卷都感慨萬千。王蕓生曾經以“老奸巨猾”來形容談判中的伊藤,而日本戰敗后重光葵在投降書上簽字時的“丑態”也使人回想起伊藤在《馬關條約》談判時的“厚顏”與“兇狠”。百余年來,伊藤當時的“橫蠻驕狂、頤指氣使”所造成的屈辱感,令人難忘。影響廣泛的王蕓生著作所據《中日議和紀略》和《日本外交文書》(第二十八卷第二冊)所載當時的《會見要錄》,中日兩種版本在行文上雖有出入,但是伊藤的“氣勢”及其對臺灣恨不得早日人手的執念歷歷可辨。
寡聞所及,中國學界和讀書界至今還沒有一本由中國學者或作家撰寫的研究伊藤博文的學術專著或傳記著作。這真是件令人遺憾的事。瀧井的這本《伊藤博文》中譯本出版之前,在中國內地最暢銷,可能也是唯一的一本傳記,是久米正雄的《伊藤博文傳》的中譯本。該書作為“偉人傳全集”的一種,一九三一年由日本改造社出版。一九三五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梁修慈的中譯本,中譯本的“譯者自序”一方面肯定伊藤對于近代日本的貢獻,開篇第一句便指出“伊藤博文是日本最有名最偉大的政治家”,同時也強調:“當中日戰爭時,奪取我臺灣,均是由他策劃的。至于滅亡朝鮮和合并的事情,更是他的陰謀和實行,自不待說,同時日本之所謂大陸政策,也是基于他發動的。關于以上各點,本書述之如繪,故本傳之于中國,實含有重大的關系性,觀這傳記亦足以知其對于中國的策略和手段為如何矣。尤其是在于中日關系緊迫的今日,本傳更值得我們研究也?!痹摃髞碛钟幸痪湃吣晔澜鐣值闹苋葑g本;二00三年,團結出版社出版了林其模的插圖譯本,二00七年又以《伊藤博文時代》為書名改版發行。
我們也看到了伊藤博文的重要著作《帝國憲法皇室典范義解》已經由法學博士牛仲君翻譯成中文出版了,這個中譯本實際上也已經透露出中國學者對伊藤博文認識的新變化。譯者序的開篇第一段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很多人把他(伊藤博文)看作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貪婪的侵略者,也有人稱其為“日本的“俾斯麥”。但是,當我們從深層次去考察日本為什么能夠打敗中俄,成為近代史上東亞唯一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時,就會發現,伊藤博文作為日本著名政治家,明治維新后的一系列政治改革背后都有其身影,特別是他領導編纂了影響深遠的一八八九年《日本帝國憲法》,因此被稱作日本明治后三杰之一和“明治憲法之父”。某種程度上,這些政治改革對歷史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對外侵略戰爭,正如很多歷史學家所指出的那樣,中日甲午戰爭與其說是中國敗給了日本的堅船利炮,不如說是腐朽沒落的清政府敗給了日本自明治維新后“脫亞入歐”的一系列政治改革。
近代日本國內政治改革與對外侵略戰爭的關系、甲午戰爭的性質及其評價,這些都是日本近代史研究的大課題。對伊藤博文的觀察和認識,從對外戰爭的侵略者到近代國家的建設者的視角轉化,這一點上,牛仲君所述與瀧井的《伊藤博文》異曲同工。
順便提一下,實際上伊藤博文《憲法義解》早在一九0七年東京的東亞同文書局就出版了漢譯本,其譯者署“前東京控訴院判士·法律學士平島及平”。不知何故,伊藤博文為《義解》所寫的序文,這兩個譯本都沒有收入。我倒是對一八八九年該書初版時所附伊藤手寫序文卷頭所鈐印章“插花舞女”很感興趣,懷疑這“插花舞女”是出自宋代陳思《書小史》中引唐朝人評價東晉書法家衛夫人的書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以表示伊藤在書法上的自負。我的書法家朋友芥堂對伊藤的書法評價并沒有那么高,而且此閑章“舞”字不合篆法,認為表達的應為其所追求的舞女在絢爛舞動之后專注插花時的嫻雅、靜美,從而推斷此印所揭示的心態或正與曾國藩“百戰歸來再讀書”的況味相類。
瀧井在《伊藤博文》出版一年之后,又編輯出版了《伊藤博文演說集》(講談社學術文庫二0一一年版)。編這本資料集的目的,如其在“解說”中所言,是要從伊藤的言論中“找出一貫的理論和體系”,以說明他是“抱有基于獨自的世界觀和國際意識的不可動搖的國家理念的”,“一言以蔽之,他不是以權力斗爭為第一義的政局型‘政治家(politician),而是專心于國家構想和政治理念的追求與實現的‘知性的‘政治家(statesman)”。瀧井這本《伊藤博文》在二0一四年還被翻譯成英文出版了(ItoHlrobuml:Japans tlrst prime ministerand father of the Meiji Constitution,Takii Kazuhiro;translated by TakechiManabu;edited by Patricia MurrayAbingdon,Oxon:Routledge,2014)。其中有一些中文翻譯或不好表述的重要用語,如“知の國制”,英文翻譯為knowledge-basedstate,“知の政治家”英文翻譯為statesman of knowledge。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本文將該書日文版原著的副標題“知の政治家”譯為“知性政治家”也參照了上述伊藤之雄《伊藤博文》的中譯本。
(《伊藤博文》,[日]瀧井一博著,張曉明、魏敏、周娜譯,江蘇人民出版社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