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煜
體育是超越國界融合全世界文明的人類共同語言。從兩千年前的古希臘,到1896年舉辦首屆奧運會,百年間人類在體育運動上不斷突破自我創造奇跡,在體育的世界里,那些發揮自身潛能、無限拼搏的運動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向著“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目標努力。一個國家的體育實力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近幾十年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體育運動的行列,在世界各大體育賽事中不斷刷新紀錄,這本質上表明了一個國家的“飛”速發展。
《現代漢語詞典》中是這樣解釋體育一詞的:以發展體力,增強體質為主要任務的教育,通過參加各種運動來實現。
雖然中國古代有很多體育運動,但卻沒有用“體育”一詞,事實上,“體育”是個舶來語。在我國“體育”一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初,由東渡日本求學的學子回國后帶回“體育”一詞。而關于“體育”一詞最早的文字記錄則見于1904年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里:“保全身體之健旺,體育發達基地?!痹?1905年《湖南蒙養院教課說略》上也提道:“體育功夫,體操發達其表,樂歌發達其里?!弊源艘院螅S著西方文化思想的不斷涌入,我國開始設置更具多元化的體育課程,綜合培養學生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我國體育大體分為四個發展階段:改革開放開啟體育新時期、現代體育理論形成階段、多元化發展階段、快速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開啟體育新時期:1978年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逐漸發展的歷史背景,中國體育開始回到社會主義體育發展的正確軌道,體育商業化蹣跚起步。國家體育總局提出了社會參與體育的思路,開始對出租場地等體育相關有形資產進行開發,這是體育產業興起的第一步。1979年,我國恢復了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改革開放的中國回歸到國際體育大家庭中,為新時期體育事業的發展鋪平了道路。1980年,我國首次派出體育代表團參加冬奧會,我國的28名運動員在速度滑冰、花樣滑冰、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和現代冬季兩項中,共參加了5個項目17個單項的比賽。1984年,我國在改革開放后首次組隊參加了夏季奧運會,共獲得15塊金牌、8枚銀牌、9枚銅牌。
同時,體育事業也始開展有償服務,1980年舉辦的“萬寶路廣州網球精英賽”是在我國第一次舉辦世界級體育賽事,大賽由美國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贊助,廣東體育服務公司和香港國際管理集團聯合主辦。第一次在賽場上出現了外國煙草、汽車制造公司的產品廣告,而且在比賽的場地范圍內臨時搭建了許多商鋪出租。廣州市的不少廠商出資租賃這種商鋪,開設攤檔,出售了不少體育器材、用品和工藝品、食品等。但那時還尚未形成體育產業完整的產業鏈,也沒有形成諸如歐美體育強國盛行世界的體育產業品牌。這場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標志著我國體育競賽的起 步。
198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統計局《關于建立第三產業的統計報告》的通知,其中提到將體育正式納入我國第三產業,為體育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為體育相關崗位提供了就業機會。
現代體育理論形成階段:以黨的十四大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為指引,中國體育開啟了與之相適應、符合體育規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為體育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此次亞運會在市場化、商業化特別是產業化操作上還略顯稚嫩。1991年,北京正式向國際奧委會提出了舉辦2000年奧運會的申請,但并未成功申辦。1992年,國家體育總局正式提出體育產業這個概念,中國足協也開始制定足球發展規劃,并以此為突破口,逐步開啟競技體育改革。1993年,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于深化體育改革的意見》,確定了以轉變運行機制為核心、“面向市場,走向市場,以產業化為方向”的改革發展思路。同年,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關于培育體育市場、加快體育產業化進程的意見》,我國的體育產業開始蓬勃發展。包括競賽表演、健身娛樂、體育用品制造、體育無形資產開發、體育技術培訓與咨詢、體育旅游等在內的產業體系初步成型。1994年足球甲A聯賽成為我國體育產業經營的重要轉折點,被稱為中國體育產業的破冰之舉。同年國家體育總局設立產業辦公室作為體育產業管理職能部門。1995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此部法律成為新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一座里程碑。國家體育總局出臺了《1995—2010年的體育產業發展綱要》,提出要“用十五年左右的時間逐步建成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現代體育運動規律,門類齊全,結構合理,規范發展的體育產業體系”。同年還頒布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九五”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至此,中國體育發展納入法治化軌道,進入了依法治體的新階段,也為我國今后一段時間內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有利于中國體育產業的可持續和協調發展。
多元化發展階段:進入21世紀,國家體育總局于2000年底出臺《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認可了自新中國成立后的半個世紀內體育事業取得的矚目成績?!毒V要》指出,今后至2010年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體育事業也將面臨一系列新的機遇和挑戰,未來需要體育繼續發揮在國際體育事務中的作用,擴大競技體育項目優勢,鞏固加強在奧運會中的前列地位,努力實現冬季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努力把體育產業培養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以2001年中國加入WTO為基礎,我國體育產業開始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2001年7月13日申奧成功是全世界對中國實力的肯定,這一重要事件促進了21世紀以來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不僅如此,2004年中國男籃也迎來職業化賽事全面改革,男子籃球俱樂部逐步走向職業化、專業化的道路,也逐步開始學習美國NBA的經營管理模式,結合球員自身特質推出“北極星計劃”,將2004—2005賽季CBA男籃甲A聯賽作為起始賽季,2005—2008賽季作為能力建設階段,夯實CBA基礎的同時結合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營造籃球氛圍。
北京2008年奧運會是北京乃至整個中國難得的歷史機遇,它向世界弘揚了中華文化,并讓全世界再次認識了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奧運期間來自全世界的友人齊聚北京,觀賞精彩比賽的同時感受中國文化的無限魅力。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有力地促進了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帶領我國體育事業走上了新高峰。連同加入WTO,兩駕馬車并駕齊驅,驅動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國務院在2009年8月30日公布的《全民健身條例》第十二條中規定了每年8月8日為“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日的誕生不僅是為了紀念北京2008年奧運會成功舉辦,也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倡導民眾更廣泛地參加體育健身。在后奧運時代,除了競技體育外,大眾體育也在不斷發展,并受到了空前的重視,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有了健身運動的意識,并積極主動地把健康向上的體育精神傳播給身邊人,健康生活理念逐步深入老百姓的內心,整個中國的體育事業發展穩步上升。
2012年,國家體育總局在由其舉行的全國社會體育工作會議上強調,將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和《全民健身計劃》,全力推動我國社會體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同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指出要以群眾體育為手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借助體育活動、社會體育指導、民間體育組織等體育服務有效增強群眾對新型城鎮化的真實體驗和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多元化發展時期,國家推出的各項政策推動著整個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與之而來的體育相關賽事、體育經營公司等市場化行為也不斷發展壯大。
快速發展階段:2014年由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指出,發展體育事業和產業是提高中華民族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再次表明我國對于發展體育事業的堅定信心。文件中還指出,到2025年,全國要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體育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市場機制不斷完善,消費需求愈加旺盛,對其他產業帶動作用明顯提升。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要以足球、籃球、排球三大球為切入點,加快發展普及性廣、關注度高、市場空間大的集體項目,推動產業向縱深發展。大力推廣校園足球與社會足球,要以冰雪運動等特色項目為突破口,促進健身休閑項目的普及和提高,建設更多的冰雪運動場地,促進冰雪運動發展,形成新的體育消費熱 點。
根據2015年國家體育產業公告數據,體育產業在2015年總產出為17107億元,而這其中體育用品及相關產業制造業總產出和增加值最大,占國家體育產業總產出和增加值比重分別為65.7%和50.2%。到了2017年增長最高的體育體育用品及相關產業制造業的總產出漲至13509.2億元,增加值3264.6億元,體育服務業持續快速發展,體育場館、體育公共設施也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6年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作為今后15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行動綱領,將體育產業與現實的健康需求相融合,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體育產業也隨之發展,2019年舉辦的中國體育產業峰會,展現了眾多體育與互聯網、人工智能、科學運動、智能運動關聯融合的設備。隨著高科技不斷向體育方向滲透,不僅是專業運動員有更科學更具規劃性的訓練方案,普通也能在運動類App中分析自身健康指標,獲取智能運動方案,擁有更具個性化的體育運動科學指導。各類可穿戴電子設備與運動器械也變得更加智能化,讓人民的生活更具規劃性,在體育運動中形成更加強健的體魄,全民健身的目標正在穩步實現。
北京2008年奧運會結束后的第十年,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中國群眾體育發展報告(2018)》。該報告指出,截至2017年底,我國已有體育場地超過195.7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66平方米;體育健身組織網絡不斷健全,全國正式登記的體育社會組織年均增幅達到10.86%,全國縣級以上地區體育總會平均覆蓋率達到72%,全國全民健身站點平均已達到每萬人3個;體育健身指導人員隊伍日益壯大,截至2018年,社會體育指導員超過200萬人;體育健身賽事活動廣泛開展,每年參與活動總人數超過1億人次。2014年度至2018年度的體育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達到25.67%,超過2006年至2013年20.2%的年均增長率。高增長率說明我國體育產業充滿活力,一系列體育產業政策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隨著體育產業體系越來越完善,我國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體育產業發展體系,其中包含體育用品制造和貿易體育培訓以及競賽表演等細分領域。冰雪運動產業、智能體育產業、體育產業投資、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和體育產業園區五大熱點領域的也正在穩步發展。2019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已達到29483億元,增加值為11248億元。從名義增長看,總產出比2018年增長10.9%,增加值增長11.6%。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已成為我國經濟實現升級和轉型重要的支持。
2021年8月3日,國務院發布《全民健身計劃》,再次強調到2025年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體育實力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體現,在“十四五”計劃開局的之年,我國將繼續大力發展體育產業。體育產業作為國民朝陽產業,在四十年歷程中激蕩成長。我國競技體育屢創佳績、全民健身意識覺醒、國民身體素質不斷提高,體育產業對于國家經濟的巨大推動顯而易 見。
即將到來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將進一步提高我國體育競爭力,在國際體育舞臺中再次大放光芒。在這場超大型的社會活動中,各國攜手“一起向未來”,在奧林匹克精神的指引下共創佳績,書寫冬奧新篇章,體育產業的黃金時期正在加速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