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古籍所見渤海國史料梳理

2021-01-11 00:54:23張黎黎

[摘要]渤海國主體民族是靺鞨,中國古籍中對靺鞨族來龍去脈、興衰演變有明確記載。中國歷代史官都把渤海國及先世民族視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而載入史冊,使我們今天對渤海國歷史的研究具有充分的發言權。如今,隨著渤海史研究的深入開展,各種新的考古資料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中外學者開始關注渤海國問題。對于中國古籍所載渤海國史料須重新梳理并加以總結,才能有助于學者們進一步深入研究。

[關鍵詞]中國古籍;渤海國;史料

[中圖分類號]K20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0292(2021)05-0122-0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渤海、女真、滿洲族源譜系關系研究”(19ZDA180);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漢文化東傳背景下的高句麗、渤海國佛教研究”(18ZSD421);黑龍江省教育廳普通本科高等學校青年創新人才項目“渤海國薩滿教信仰研究”(UNPYSCT-2017192)

渤海國是以粟末靺鞨為主體建立的政權。在唐朝武則天統治時期,粟末靺鞨部首領大祚榮父子建立了政權,后接受武則天和唐中宗的冊封,于公元698年始稱“震國”,公元713年改稱“渤海”,公元762年,唐朝晉封其為渤海王國。渤海國在存續期間,在制度和文化方面積極仿效唐朝,開創了舉世聞名的“海東盛國”。直至公元926年,渤海國被契丹所滅,國祚228年。渤海國對我國東北邊疆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推動了東北地區的文化發展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化進程。中國歷代古籍中對與渤海國相關歷史都有比較全面的記載,為渤海史研究提供了豐富史料。渤海國主體民族是粟末靺鞨,其民族淵源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的肅慎,經歷了從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到渤海、女真、滿族的發展歷程。我國古籍中對于這一歷史進程的演進有豐富完整的記錄,涉及渤海先世、渤海國及渤海遺裔的古籍多達一百余種,按古籍內容涉及的時代可劃分為先秦時期、兩漢至魏晉時期、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宋元時期和明清時期。

一、先秦時期。這一時期,渤海祖先被稱為肅慎(息慎)。相關古籍有《尚書》《左傳》《禮記》《逸周書》《國語》《山海經》《竹書紀年》。這些古籍對于肅慎只有零星記載,內容相對單一,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1.客觀描述肅慎的地理位置。如《山海經》卷七《海外西經》:“肅慎之國在白民北”[1](P236),另一篇卷十七《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1](P328)。書中指出肅慎國位于傳說中的白民國北邊,不咸山(長白山)之中。《大戴禮記》卷七《武帝德》 :“孔子曰:‘……舉賢而天下平,南撫交趾、大、教、鮮支、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2](P133)意為孔子在評價舜時,說他能夠任用賢才而使天下太平,安撫南方民族如交趾等以及北方的息慎(肅慎)等民族。此兩處記載說明肅慎所處的地理位置在中原之北,且說明肅慎作為我國北方民族而存在。

2.記錄肅慎向中原王朝納貢。如《大戴禮記》卷十一《少閑》:“昔虞舜以天德嗣堯,……海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舜崩,有禹代興,禹卒受命,……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 氐、羌來服。……成湯卒受天命,……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文王卒受天命,……海之外肅慎、北發、 渠搜、氐羌來服”[2](P213-216)。《逸周書》卷七《王會》:“周公旦主東方所之。……西面者正北方,稷慎(貢)大麈。”[3](P819-821)。《國語》卷五《魯語下》記載,至周武王時,“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4](P229)。以上內容分別記載了肅慎曾向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朝貢的史實,所貢之物主要為弓矢和一種鹿類的動物——麈。

3.申明肅慎被納入中原國土。如《左傳》卷二十二昭公九年:“肅慎、燕、亳,吾北土也。”[5](P1137)記載的內容是周王在說明周朝疆域四至時稱,肅慎地處最北邊。這是中國古籍中第一次明確指出肅慎所在地為中原國土,意義重大。

從以上內容可知,先秦古籍對肅慎的記載從單純描述地理位置到記錄進貢情況再到明確肅慎為“北土”,肅慎與中原的聯系不斷加強。可見早在堯舜禹時代至商周,肅慎就已歸附中原。肅慎之地雖處中國北疆,但一直積極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足證渤海先世同中原自古以來就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

二、兩漢至魏晉時期。這一時期,肅慎改稱為挹婁,但在古籍中常將肅慎與挹婁并稱。相關古籍有《淮南子》《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相較于先秦古籍,這一時期對挹婁的記載逐漸豐富,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

1.肅慎(息慎)與中原王朝的朝貢關系。如《淮南子》卷一《原道訓》:“夫能理三苗,朝羽民,徙裸國,納肅慎……”[6](P47)《史記》卷四《周本紀》:“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7](P133)《漢書》卷六《武帝紀》:“(元光元年五月)詔賢良曰:‘……周之成、康,刑錯不用,德及鳥獸,教通四海。海外肅眘(慎)、北發渠搜,氐羌徠服。’”[8](P160)。

2.有關渤海先世的專門傳記。值得注意的變化是在《后漢書》《三國志》和《晉書》中出現了渤海先世的詳傳。其中,《后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挹婁》是第一篇有關渤海先世的詳細傳記,相較于前代典籍中只字片語的記載,《后漢書》用了近三百字的篇幅系統敘述了古肅慎的延續——挹婁的地理位置、氣候特產、生活習慣,獨特風俗。在《三國志》中也載有《挹婁傳》,其內容與《后漢書》中的《挹婁傳》基本一致。再后的《晉書》中載有《肅慎傳》,除了復述《三國志》中《挹婁傳》所載肅慎基本情況之外,增添了從周朝至魏晉時期,肅慎人向中原王朝進貢楛矢、石砮的史實。

兩漢至魏晉時期史籍對于渤海先世的記載延續了先秦史籍的記事方法,即仍以中原王朝為敘事主體,肅慎作為與之有朝貢關系的民族之一一筆帶過,但可以明確的一點是,肅慎對中原王朝的朝貢一直繼續。而挹婁專傳的出現則說明肅慎發展到兩漢魏晉時期逐漸走向強大,作為邊疆民族引起中原史學家的重視。從此以后,紀傳體正史中一直設有肅慎族系專傳。

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其挹婁改稱為勿吉,但在古籍中有稱之為肅慎國或靺鞨族的情況。《宋書》《魏書》《北齊書》《北史》 中皆有相關記載。共分三種情形。

1.在帝王本紀中記載勿吉朝貢概況。如《宋書》卷六《孝武帝紀》:“(大明三年十一月己巳),肅慎國重譯獻楛矢、石砮”[9](P125),《魏書》卷七《孝文帝紀》共記載四次勿吉朝貢的史實,卷八《宣武帝紀》中記載九次,卷九《孝明帝紀》中四次,卷十二《孝靜帝紀》中六次。《北齊書》卷七《武成紀》記載兩次靺鞨朝貢,卷八《后主紀》中八次。可見,這一時期勿吉(或稱靺鞨)對中原王朝一直保持朝貢關系,所貢之物仍以楛矢、石砮為主。但對于并立的南朝和北朝,顯然勿吉對北朝朝貢更加頻繁,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相近,北朝政權對其影響更大。

2.設有渤海先世的專門傳記。如《魏書》《北史》中都有《勿吉傳》,內容較以往古籍中的《肅慎傳》或《挹婁傳》在內容上更加充實。除了介紹勿吉的歷史沿革、地理位置、風俗習慣和與中原王朝的朝貢關系外,還記錄了勿吉社會結構的歷史性變革,即部分部落已擁有獨立的軍事力量,完成了向階級社會的過渡,并經過長期武力兼并,最后形成各自統領的七個部落。

3.其它志、傳中有所涉及。如《宋書》卷二十九《符瑞志下》“孝武帝大明三年十一月己巳,肅慎氏獻楛矢石砮”[9](P873),將肅慎納貢這一行為視為祥瑞加以記載。《魏書》卷一百《高句麗傳》中“夫余為勿吉所逐”[10](P2216)。《北齊書》卷四十一《高保寧傳》“保寧率驍銳并契丹、靺鞨萬余騎將赴救”[11](P547)和《北史》卷五十三《高寶(保)寧傳》“寶寧引紹義集夷夏兵數萬救之”[12](P1933),另有《北史》卷三十八《裴仁基傳》載,裴仁基“斬獲寇掠靺鞨,拜左光祿大夫”[12](P1405)。

相較于先秦和兩漢魏晉時期,此時所記載有關渤海先世的內容更加豐富:在體裁上,不再局限于本紀或者民族專傳,而是擴大到了志和人物傳記中;在內容上,除了延續以往的記錄朝貢和本民族風土人情之外,還增加了軍事內容。古籍中關于勿吉的記載越發全面,這種變化的原因在于勿吉與中原的往來更加頻繁,規模也逐漸擴大,使中原對勿吉的了解越發深入。據《魏書》卷一百《勿吉傳》記載,北魏孝文帝太和初年,勿吉曾貢馬五百匹;十七年,又遣婆非等五百余人來朝獻。這種頗具規模的頻繁往來對加速各民族共同發展以及民族融合無疑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隋唐時期。古籍中又稱勿吉為靺鞨。在唐朝統治期間,靺鞨七部中的粟末靺鞨建立了渤海政權。涉及的古籍有《隋書》《舊唐書》《新唐書》《通典》《唐會要》《翰苑》《渤海記》等。在這一時期內,渤海政權建立并且發展到鼎盛,與唐朝交往頻繁,受到中原史家的關注,故此在隋唐古籍中留下諸多記錄。按具體內容可分為五種類別。

1.有關靺鞨內附和朝貢的史實。如《隋書》卷一《高祖紀》:“(開皇元年秋七月)庚午,靺鞨酋長貢方物。”[13](P15)“(三年五月)丁未,靺鞨貢方物。……八月丁丑,靺鞨貢方物。”[13](P19)“(四年二月)丁未,靺鞨貢方物。”[13](P21)……記載了隋文帝在位期間,靺鞨共七次朝貢。《隋書》卷三《煬帝紀》記載了靺鞨兩次向隋煬帝朝貢。《舊唐書》卷二《太宗紀》:“(貞觀二年)二月丙戌,靺鞨內屬”[14](P33),記載了唐朝建立之初,靺鞨積極向唐太宗稱臣。

2.本民族專傳。有《隋書·靺鞨傳》《舊唐書·靺鞨傳》《舊唐書·渤海靺鞨傳》《新唐書·黑水靺鞨傳》《新唐書·渤海傳》《通典·挹婁》《通典·勿吉》《唐會要·靺鞨》《唐會要·渤海》《翰苑·肅慎》。以上渤海相關民族的專傳以紀傳體正史為主,也有典志體政書和類書。內容涉及本民族的歷史源流、地理位置、民族構成和風俗習慣。尤其是其中的幾部《渤海》專傳,記載了渤海政權建立的過程,是研究渤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3.其它民族傳記中有所提及。如《隋書》中的《高麗傳》,《舊唐書》中的《高麗傳》《百濟傳》《鐵勒傳》,《新唐書》中的《突厥傳》《高麗傳》《百濟傳》《新羅傳》,《通典》中的《百濟》《高句麗》《流鬼》,《唐會要》中的《高句麗》《百濟》。因靺鞨與高麗、百濟、新羅、突厥等民族多有交往,并且發生過一些軍事沖突。所以在這些民族的傳記中有涉及靺鞨的只言片語。

4.相關人物傳記。如《隋書》中的《陰壽傳》,《舊唐書》中的《韋世康附弟沖傳》《裴仁基傳》《梁師都傳》《契苾何力傳》《李多祚傳》,《新唐書》中的《李謹行傳》。涉及的人物可分三類:第一,主管靺鞨所在地之人。如《隋書·陰壽傳》和《北齊書·高保寧傳》同時記載了時任幽州刺史的高保寧率契丹、靺鞨一萬騎兵救援北齊。《舊唐書·韋世康附弟沖傳》記載了時任營州總管的韋沖“懷撫靺鞨”。《舊唐書·梁師都傳》記載梁師都引突厥兵南下,于是突利可汗率領所管轄的靺鞨部配合;第二,對靺鞨作戰有功之人。如《舊唐書》卷一百九《契苾何力傳》載,契苾何力在對高句麗作戰時“高麗有眾十五萬,屯于遼水,又引靺鞨數萬據南蘇城”[14](P3293),契苾何力大破高句麗和靺鞨軍;第三,人物本身出自靺鞨族。如《舊唐書·李多祚傳》《新唐書·李謹行傳》中李多祚身份是靺鞨酋長,李謹行是靺鞨人。

5.渤海專著。唐朝幽州盧龍節度使張建章所著《渤海記》是第一部記述渤海政權的專著,雖然本書已經失傳,但其部分內容被收錄進其它史書中。再加上張建章墓志所載“又著《渤海記》,備盡島夷風俗、宮殿、品官”[15]可知《渤海記》基本內容涉及了渤海國地理、官制、特產、諸王年號等方面。盡管《渤海記》失傳,但引發了學者對渤海國的研究興趣,后世有關渤海政權的專著日漸豐富。

在隋唐時期,古肅慎族發展到鼎盛,其中一部族還建立了政權。所以在這一時期的古籍中,涉及渤海國的內容無論在數量還是類別上都遠超前代。渤海政權在存續期間,多次派王族、使者入唐學習先進文化,雙方交流頻繁,關系友好。唐代著名詩人溫庭筠在送渤海王子歸國時所賦詩“疆里雖重海,車書本一家”即是見證。唐王朝重用靺鞨族出身的將領如李多祚和李謹行,所以在正史中首次出現靺鞨杰出人物傳記。尤其張建章《渤海記》作為渤海專著首次出現,引起了學者對“海東盛國”的關注,開啟了以渤海為專門研究對象的時代,推動了渤海史的研究。

五、五代宋元時期。公元926年,渤海被遼朝所滅,黑水靺鞨取代渤海,改稱女真。《三朝北盟會編》卷三載:“女真,古肅慎國也”[16](P16),《金史》卷一《本紀》載:“女直(女真)、渤海本同一家”[17](P2)點明了肅慎 、渤海與女真的延續關系。相關古籍有《冊府元龜》《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資治通鑒》《文獻通考》《松漠紀聞》《三朝北盟會編》《大金國志》《宋史》《遼史》《金史》等。與渤海相關的內容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

1.本民族專傳。《五代會要·渤海》《宋會要輯稿·渤海國》《舊五代史·渤海》《舊五代史·靺鞨傳》《新五代史·渤海》《冊府元龜·渤海》(另在《土風》《官號》《繼襲》《怨仇》都記有渤海史事)《太平御覽·勿吉》《太平御覽·挹婁》《太平寰宇記·挹婁》《太平寰宇記·勿吉》《武經總要·渤海》《松漠紀聞·渤海》《通志·挹婁》《契丹國志·渤海》《契丹國志·勿吉》《文獻通考·挹婁》《文獻通考·勿吉》《文獻通考·渤海》《宋史·渤海傳》。在內容上除了延續前代對于渤海及先民所處的地理位置、歷史傳承、風俗習慣等內容的記載,更增加了渤海被契丹所滅的史實,完整展現了渤海政權從建立到滅亡的全過程。

2.與中原王朝的朝貢關系。《玉海》卷一五三《朝貢·唐渤海遣子入侍》:“初,其王數遣諸子詣京師太學,習議古今制度”[18](P2812),《資治通鑒》卷一九三:“(太宗貞觀三年十二月)壬午,靺鞨遣使入貢”[19](P6067),《遼史》卷六十九《部族表》:“(會同四年十一月)女直來貢”[20][13](P1084),《遼史》卷七十《屬國表》:“(神冊三年二月)渤海、高麗……各遣史來貢”[20](P1126)、“(天顯二年十二月)“女直國遺史來貢”[20](P1129),“(天顯七年四月)女直來貢”[20](P1130),(應歷二年一月)女直來貢”[20](P1135)等內容展現了靺鞨、渤海、女直(女真)對中原王朝的朝貢情況。

3.對渤海遺裔的記載。主要涉及兩方面內容:第一,反映渤海遺民反遼復國的活動。《宋史》卷二百六十四:“渤海兵馬土地,盛于奚帳,雖勉事契丹,俱懷殺主破國之怨”[21](P9124),反映了渤海遺民不忘契丹滅國之仇,伺機復國的心理。渤海遺民曾掀起數次聲勢浩大的反遼斗爭,如《遼史》所載,渤海遺民烏玄明、烏昭度前后建立起定安國、烏舍國,與遼抗爭幾十年。1029年,大祚榮之孫大延琳據遼東京起兵稱王,建立興遼國。1116年,渤海遺民高永昌起兵抗遼,占據遼陽,自稱大渤海皇帝,意圖恢復渤海國。雖然渤海遺民開展多次反遼復國的斗爭都沒能成功,但卻加速了遼朝的滅亡;第二,渤海上層人物及后裔在遼、金、宋為官的情況。《遼史》卷十七:“渤海舊族有勛勞材力者敘用”[20](P206),《金史》卷八十三:“張浩,字浩然,遼陽渤海人……拜尚書右丞相兼侍中”[17](P1862-1863),《宋史》卷二百六十四:“渤海之國,各選重望親嫡,封冊為王……永服皇化”[21](P9124)。遼、金、宋的統治者積極招徠渤海上層,使渤海遺裔在統治階層中充當了重要角色。他們積極融入統治集團,為統治階層服務,推動民族融合與社會發展,成為統治機構中重要政治力量。

五代宋元時期的史籍對于渤海政權的記載最為完整,從大祚榮父子建立政權到被契丹所滅,完整展現了渤海國的興衰過程。本民族專傳與隋唐時期相比數量更多,體裁也更豐富,除了隋唐已見的正史、典志體政書和類書外,又增加了別史和兵書。在記錄朝貢方面也有創新,以往都是零散見于帝紀,內容分散。而在《遼史》中的《部族表》《屬國表》中記錄了女直、渤海朝貢情況,利用“表”這一體裁的形式,清晰、完整展現于讀者面前,一目了然。另外,這一時期的史籍對渤海遺裔的關注十分必要且意義重大。雖然渤海國已滅,但本族人民的去向如何是研究整個肅慎族系發展歷史中不可缺失的一環。

六、明清時期。明朝末年,女真杰出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即后來的“滿族”。至此,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滿洲(滿族)的發展脈絡清晰可見。與渤海及后世民族相關的古籍主要有:《遼東志》《全遼志》《滿洲源流考》《大清一統志》《盛京通志》《吉林外紀》《吉林通志》《寧古塔志》《寧古塔山水記》《龍沙紀略》《寧古塔紀略》《黑龍江外紀》《卜魁紀略》《黑龍江述略》《寧古塔地方鄉土志》《黑龍江地略》《黑龍江志略》《黑龍江鄉土志》《柳邊紀略》《清史稿》《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清朝續文獻通考》《渤海國志》《渤海國記》等。按內容劃分以上古籍可大致分為兩類。

1.涉及女真、滿族以及渤海國的記載。第一,有關女真、滿族世系的內容,如《遼東志》卷九《外志》:“女真,世居混同江、長白山……其族分六部,有黑水部,即今女真”[22](P466),《滿洲源流考》卷一:“金之先出靺鞨部,古肅慎地。我朝肇興時,舊稱‘滿珠’……今漢字作‘滿洲’……實則族名”[23](P451-470);第二,黑龍江地方志中有關滿族風俗和渤海國的記錄。方拱乾《寧古塔志》(一名《絕域紀略》)、張縉彥《寧古塔山水記》、吳桭臣《寧古塔紀略》、楊賓《柳邊紀略》、方式濟《龍沙紀略》、英和《卜魁紀略》、西清《黑龍江外紀》、徐宗亮《黑龍江述略》、馬冠群《黑龍江地略》、林傳甲《黑龍江鄉土志》,以上黑龍江地方志內容涉及黑龍江地區山川名物、風俗特產、滿族民俗、歷史遺跡。其中有作者考察渤海國上京龍泉府(東京城)遺址的內容。

2.渤海專著。如成書于清末民初的《渤海國志》《渤海國記》。唐宴《渤海國志》用紀傳體體裁編寫了一部全面的渤海史專著,內容包括:第一,渤海政權和先世及遺裔史事;第二,地理、職官、輿服、禮樂、詞命、姓氏、風俗、特產;第三,進貢和征戰;第四,人物傳記。黃維翰《渤海國記》篇目效法唐代張建章《渤海記》,分為上篇、中篇和下篇三部分:上篇分為國統、種族、禮俗;中篇分為地理、職官、人物、特產;下篇分為進貢中國、交聘日本、比鄰新羅,移國契丹、遺民、雜識、年表上下、再建國。《渤海國記》比《渤海國志》內容更加豐富,記事更加準確。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書中篇目“進貢中國”“交聘日本”明確了渤海國與中原王朝的隸屬關系以及與日本的對等關系。

明朝時期,地方志繁榮發展,到了清朝已達全盛。尤其在面臨沙俄軍事威脅下,國人更加關注東北邊疆,再加上東北流人帶來先進的編纂理念,所以在這一時期無論官修地方志還是個人私撰地方志對于女真、滿族以及渤海國都留下諸多記載。而以渤海國為研究對象的專著《渤海國志》《渤海國記》是繼已失傳的唐張建章所著《渤海記》后僅有的專門研究著作,這兩部書與民國年間金毓黻的《渤海國志長編》并稱為渤海史研究的奠基之作,為后世學者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礎。

至此,從先秦到清代中國古籍對于渤海國的記載已做基本梳理。而學者們對于渤海國的研究卻一直繼續,民國時期金毓黻撰寫的《渤海國志長編》集前人研究之大成,是繼清代《渤海國記》《渤海國志》之后又一部渤海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新中國成立之后,隨著我國考古工作者對渤海王室貴族墓地和都城遺址的發掘,不斷涌現出新的研究成果,掀起了渤海史研究的幾次熱潮。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日本、朝鮮、韓國和俄羅斯學者的關注,渤海史更成為國際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今,在新時代背景下,在國內、國際對渤海史研究的深入開展下,有必要將中國古籍所記載渤海國原始材料重新整理一番,與它國史料以及考古資料相對照,再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來指導研究,使渤海國史料整理更加科學、全面和系統,為從事渤海史研究的學者準備必要的史料。只有在全面、系統占有史料的基礎上,經過科學的分析,才能厘正目前仍有爭議的一些問題,還渤海國歷史以本來面貌。

[參考文獻]

[1]山海經[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清]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國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3.

[5]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8.

[6]淮南子集釋[M]//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

[7][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8][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9][梁]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0][北齊]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1][唐]李百藥.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唐]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3][唐]魏徵.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4][后晉]劉煦.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5]徐自強.“張建章墓志”考[J].文獻,1972(2).

[16][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17][元]脫脫.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8][宋]王應麟.玉海[M].揚州:廣陵書社,2003.

[19][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0][元]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1][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2][明]遼東志[M]//遼海叢書影印本第一冊.沈陽:遼沈書社,1985.

[23][清]滿洲源流考[M]//四庫全書影印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責任編輯薄剛]

作者簡介]張黎黎,吉林大學文學院中國史博士后,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東北少數民族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久天堂网Av|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www.国产福利|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无码av免费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在线| 国产精品中文免费福利|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黄色福利在线|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国产亚洲精|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亚洲成网站| 国产一级片网址|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色综合国产|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 国产色网站|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成人在线欧美|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色综合五月婷婷| 九九视频免费看|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无码人妻免费|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91娇喘视频| 日本精品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综合网| 最新国产网站|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色在线|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日韩成人午夜| 国产精品视频999|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97se综合|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小视频网站|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88av在线|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