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吉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被動吸收的,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知識的建構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幾年來,筆者踐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讓學生根據自己先前的經驗來建構新知識,取得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下面以《圓周長的計算》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片段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師:今天龍潭公園的工作人員遇到一個難題:龍潭公園有一個圓形花壇,為了保護花草,公園工作人員準備沿花壇圍一圈籬笆,需要多長的籬笆呢?現在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幫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師:沿著圓形花壇圍一圈籬笆,要算籬笆有多長,這是什么意思?
生1:花壇就像一個圓,圍一圈就是周長。
生2:這題就是要算圓的周長。
師: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圓的新知識:圓周長的計算(板課題)
評析:為了溵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圓周長的計算,教師通過創設了一個有趣又值得學生思考的問題,自然地導入了新課。
使學生感到要學習的知識就在他們身邊,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滲透了愛護花草的教育,落實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學目標。
片段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課前每小組準備水杯、可樂瓶、圓形紙片、繩子、尺子、剪刀。)
師:請同學們4人一小組,利用桌上物體工具,合作探索出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老師話音一落,同學們就興致勃勃地設想著各種方法,全身心投入到問題的探索之中。)
(過了一會)
師:哪個小組已經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來匯報一下。
生:我們小組是把圓形紙片立起來放在刻度尺上滾動一圈,就測出了它的周長。
師:你們真棒,動腦又動手,這么快就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不過,如果這個圓形水池很大,要求它的周長,能用這個方法把水池立起來在刻度尺上滾動一圈嗎?
生:是啊,我們沒想到這個問題。
(緊接著另一組的同學也發言了)
生:我們研究了一個好方法,先用繩子將水池周圍繞一圈,再量一量繩子的長度,不就是水池的周長了嗎?
師:好,好!這的確是個不錯的方法。(這組的同學臉上一
片笑容)
(稍停片刻,老師拿出一個一端系有線繩的小球,在空中旋轉了一圈,又旋轉了一圈。)
師:小球走過的軌跡形成了一個圓,要想求這個圓的周長,能不能用繩子繞這個方法?
(同學們搖搖頭,再次陷入沉思中)
(突然又有一組的同學發言了)
生:我們又發現了一種求圓周長的方法:將這張圓形紙對折三次,這樣圓形的周長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們測量出每條線段的長度是2厘米,8段就是16厘米,也就是圓的周長。
師:很有創意,(并豎起大母指)你們用折紙的方法求出這個圓的周長,真了不起。
師:用滾動的方法、繩繞的方法、折紙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圓的周長,這些方法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我們能不能找到一條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律呢?
(學生的思維又活躍起來)
評析:老師在為學生營造想了解圓周長的計算的學習氛圍后,讓學生自己去討論如何測量圓的周長。通過討論,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想出了用滾動法、繩繞法、折紙法。三種方法看似解決了問題,此時老師又提出了:能把水池立起來滾動嗎?小球轉一圈所經過的軌跡,能繞線嗎?學生不能用已有的辦法來解決,又產生了新的矛盾。在老師不斷設疑、激疑,導出要探索一
種求圓周長的計算規律,使學生感到很有必要,老師誘發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在這個過程中既留給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又不斷設置認知沖突,在尊重學生意見的前提下,有效地確立了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使學生逐漸完成知識的建構,形成正式的科學知識。
片段三:思考探索,發現――建構新知
(學生思維高漲,重新整理思緒。)
(經過一番思考后,學生提出了問題。)
生1:是什么決定了圓周長的長短呢?
生2:圓周長到底與什么有關?
(老師讓學生利用桌上物體工具,繼續合作探索出圓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師啟發學生運用變向思考,如“如果這樣了怎么樣”、“如果那樣了怎么樣”、“如果變成這樣,是個什么結果呢”等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習慣。經過觀察、操作、實驗,終于發現圓的周長是它直徑的三倍多一些。)
(規律找到了同學們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
評析:老師在從學生探索到的滾動法、繩繞法、折紙法中,讓學生知道他們探索到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后不斷設疑、激疑。教學中,傳統的老師“說”、學生“聽”的學習方式不復存在。老師讓學生不斷探索,不是如何把現成的知識表現出來,傳遞給學生,而是激發學生原有的相關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學生帶著對知識的渴求,一步步的動手、動口、動腦,通過
觀察、思考、操作、實驗,最終尋找到具有普遍規律的計算方法。同時,充分地體現了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促進學生新知識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