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燕
我曾用同一本書和同一種語氣分別對著普幼和康復中心的孩子發問:“誰要看書?”“誰想聽故事?”結果,無論是中、大班的孩子,亦或是托、小班的孩子都蜂擁過來。在沒有太多壓力的情況下,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看書和聽故事。我想,大概是天性使然。
繪本便是我們最好的朋友,作為聽力語言康復教師,更是希望以此教孩子們學語言,也期待著孩子們聽完故事就會講故事,甚至會用故事中的好詞好句說話。那么,繪本該怎么用呢?模仿學說?看圖講述?在經歷了近一學期的摸索后,我和孩子們在繪本《好餓的小蛇》的學習中達成了共識。
【學前小調查——如何講故事?】
課前,我與班上的孩子們討論起在家里爸爸媽媽有沒有給他們講故事,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回答我“講故事的”。于是,我與家長們聊起在家是如何講故事的,一位家長說:“我就是讀一遍,他有時候也沒耐心聽完。”另一位家長接茬說:“我都是讀一句叫他跟我說一句,也是說說就不耐煩了。”還有一位家長則表示:“我們家都是自己看,不會的我再告訴他······”
我聽了家長們的話,似乎也理解了為什么孩子們感興趣卻又沒耐心聽故事。對于理解上本就有些缺失的聽障孩子而言,循序漸進才是最為有效的學習方法。
【學習準備——水果party】
“下周一請每位家長給孩子準備一種水果······”我在家長群里發了一則消息。很快得到了家長們的積極響應,很快選定了自己要帶的水果。
周一,孩子們興奮地拎著水果來到了學校,有食物參與的課堂,積極性總是空前高漲。
“江老師,火龍果是我帶的。”小丫率先說道。
“我·····菠蘿!”鴻鴻不甘示弱,但卻說得有些含糊不清,“鴻鴻,你帶的是菠蘿,對不對?”
“對了!”他激動地送給我一個大拇指。
課上,我先請孩子們介紹了他們各自帶來的水果,緊接著對蘋果、香蕉、菠蘿和葡萄展開了重點講解,從它們的形狀、顏色及觸感一一做了介紹。當我請孩子們摸一摸菠蘿的外皮和葉子時,大家都表示出一副不情愿的模樣,于是,我問表現最為活躍的小丫:“你為什么不愿意摸呢?”
“不要,手戳破了。”
“是嘛?!”我佯裝不知道,輕輕摸了摸,“哦,真的是刺刺的耶,但是輕輕摸一下,不會把手戳破哦!”孩子們見狀,都跑過來摸起了菠蘿,嘴里念叨著:“刺刺的。”
最后一個激動人心的環節自然是吃水果了,“你可以一口全吃掉嘛?”我指著蘋果問。
“咬一口的。”帆帆很認真地說。
“哦,是的,一口一口地吃,除非你是一頭大象······”說著我夸張地模仿了動作,孩子們都哈哈大笑起來。
吃水果活動在一片歡聲笑語中進行著,這應該是最好的學習準備。
【細讀繪本——《好餓的小蛇》】(語言課)
“今天,我要給小朋友們講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我拍了拍手中的盒子,示意書藏在了里面,孩子們頓時對我的盒子充滿了無限的向往。
“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呢?”我接著說道,并將手指向了大屏幕,緩緩拉開了課件中的遮罩。
“蛇啊?”“是小蛇!”孩子們驚呼。
“是的呢!可是小蛇的肚子太餓了,他要去找東西吃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它都吃了哪些東西吧!”“小蛇啊嗚,吃了蘋果,蘋果就跑到它的肚子里面去了······”當我在課件中點擊小蛇的肚子,然后出現蘋果的時候,孩子們都激動地拍起了手,后面的故事中只要出現小蛇的鼓肚子,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想要來驗證自己的猜想。
“小蛇吃了什么呢?”
“小蛇吃了菠蘿。”哇!寧寧也能說出完整的句子啦!
“小蛇吃了什么樣的菠蘿呢?”
“黃黃的。”“刺刺的。”孩子們三言兩語地說。
“可以連起來說完整嘛?”
“小蛇吃了刺刺的菠蘿。”涵涵小聲地說道。
原來說完整句子不再是難事,拓展句長也可以實現,孩子們脫口而出的那瞬間,我也激動地拍起了手。
【能力遷移——小蛇又餓了】(科學課)
“一覺起來,我的肚子又餓了。”這是我插入在課件中的一小段錄音。
“你們聽到了什么?”我問道。
孩子們頓時炸開了鍋,期待著出現好吃的東西。
“小蛇是想吃東西,但是要請你們幫忙在教室里找一找。”我將一個個食物的影子遞到了孩子們手中,請他們在教室中尋找對應的食物卡片。活潑的孩子一下子起身行動起來,有些內向的瑤瑤看了看手中的影子,又看了我,沒有起身。
“瑤瑤一定能找到的,走,我們一起去!”果然,她很快找到,內向的孩子就是需要一句強有力的鼓勵。
“小蛇,請你吃棒棒糖。”出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是我用紙盒和塑料盒制作的大嘴小蛇,隨著我將食物卡片投進了小蛇的嘴里,這條小蛇立即成了孩子們的寵兒,“請你吃······”的話語聲不絕于耳。
小蛇成了我們的朋友,因為只要看到小蛇玩具,孩子們總會關心它餓不餓,于是,我從孩子們嘴里聽到了各種食物的名稱。
【延伸拓展——我是小廚師】(手工課)
鍋碗瓢盆是孩子們喜愛的玩具,我想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廚師夢。
“今天,我們來當小廚師,學做一些好吃的給小蛇吃,我會做棒棒糖、豆子餅干和荷包蛋,你們想學哪個呢?”
“這個!這個!”果然,每樣都有人選。
“做棒棒糖需要用什么材料呢?荷包蛋呢?”我試圖引導孩子們選擇合適的工具、材料。
當孩子們搓捏出的各型各款、其貌不揚的食物塞進小蛇嘴巴的時候,我看到了孩子們滿眼的喜悅,這源于勞動的樂趣。
【我們的約定——變魔法】
課后,我將《好餓的小蛇》這本繪本放在了班級的書架上,每當孩子們翻閱時,總會不自覺的用手指點小蛇的肚子,期待著像在電腦上一樣出現變化,嘴里嘟囔著“沒有,沒有······”
“這里哪有食物啊?大屏上是江老師施了魔法才會變的哎。” 我忍著笑說道。
“這樣啊!”小丫一本正經地感慨。
“下次講故事的時候再來變魔法哦!”我故作神秘地說道。
“嗯!”孩子們的眼中充滿著期待。
這就是我和孩子們的約定。
【分享經驗——家園共育】
我將整個關于繪本《好餓的小蛇》的一系列活動與家長們做了深入地探討,家長們都表示難怪孩子們最近如此著迷“喂食”活動,也從孩子們嘴里聽到了各種新鮮的詞匯,原來一個小故事可以延展出這么多的內容。
的確,聽障孩子們的語言學習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我們老師和家長就是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輸入者。
和孩子們一起講故事,從認到聽、說,再到用,最后做,我們共同經歷了有關小蛇的那些事兒,之后有了家長們的參與,小蛇的故事還會繼續。當然,更多的繪本故事也會有更多的魔法出現,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