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思宇
【摘要】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浙江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筆者作為此次新高考改革的第一批親歷者,將對此次改革從學校,學生以及家庭三個方面以親歷者視角進行分析評述。并且,對新高考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措施。
【關鍵詞】高考改革:研究評述:浙江新高考
一、概念定義
“高考”全稱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每年6月7日至10日實施,參加考試的對象為全日制普通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高考由國家主管部門授權的單位或實行自主命題的省級教育考試院命制,同時,普通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照招生章程和計劃,德智體美勞全面衡量,擇優錄取。
自1904年清政府頒行《奏定學堂章程》后,1300多年歷史的科舉考試制度于1905年正式結束,同時,我國現代高考制度登上歷史舞臺,至1936年,全國已有100多所大學實現了自主命題錄取學生的目標。1952年,中國建立起了全國統一的高考制度,此后幾十年,經過一系列起伏動蕩后,1977年,鄧小平主持恢復高考,挽救了中國教育。一直以來,高考分為文史和理工兩科,而直到1981年,英語列入考試科目,并以文6理7的模式延續到1994年。在2010年以前,國家實行過計劃招生和調節招生的雙軌制,“3+2”考試制度,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等等改革措施。2010年之后,教育部開始根據國情研究制定新高考制度改革,并于2014年正式頒行。
在這100多年實行高考制度的時間內,教育部根據具體國情,從國家政策的大方向出發,對高考制度進行改革,鮮少有從學生自身發展視角出發進行的改革。此次新高考制度改革則將國情與學生個人發展相結合,“努力讓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確立了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的宗旨,以尊重個性為核心理念,以多樣實踐為形態特征,以主動選擇為行為方式,以奠基終身為育人目標。”
“新高考制度改革”指2014年9月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推出的教育改革方案。本次改革主要從統一高考招生,高職提前招生,單獨考試招生以及三位一體招生幾個方面展開。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從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科學選拔各類人才和維護社會公平出發作為此次改革的工指導思想。將遵循教育規律以及人才成長規律,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生選擇性,分散學生考試壓力作為工作原則。
新變革勢必會打破以往的平靜,相關的各利益主體均會因此受到影響。各界研究者對此次改革都發表了各自的見解。從國家角度來看待高考改革,那僅僅是一次政策的規整,以及結合國情的統一,然而從學生角度來看,高考改革影響的是一個人的一生。高考作為每個學生的人生節點,重要程度不亞于一次新生,雖然人生路漫漫,人的最高成就不會由這樣一次考試決定,但是高考是所有人經歷的第一次社會大分流,是對未來人生路的奠基。目前,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從宏觀的角度或者是旁觀者的角度對新高考制度改革進行評析。然而,一項改革制度的優劣必須要由實踐事實來支持。因此,從微觀出發,以親歷者的視角來回顧新高考制度改革的影響是十分必要的。
二、優劣評述
2.1 學校方面
新高考制度改革中為了減輕學生壓力,擴大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將高考與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相結合。因此,除語數外三門之外,剩下七門課不再按照文理分科,而是按照學生的主觀意愿,從七門中選三門進行高考。同時,這三門課和英語一起擁有兩次考試機會,最早于高三上半學期開始考試。筆者所參加的是統一高考招生,所以筆者的學校為普通高中。學校對于這些改革所帶來的變化,在高二階段開始設立走班制。由于不同學科具有不同特點,因此每門學科選擇的人數也不同,同個班級中有可能有三門選擇完全不同的學生。對此,學校的走班制將三門學科中兩門相同的同學歸為一個班級,剩下的一門學科實行走班制。
“七選三”政策和走班制給筆者學校帶來了三個方面的影響:
首先從學校中的教育工作者方面來看,在教師安排上,由于文綜理綜被取消,單門學科的成績比重加大,學校將教師,特別是所謂副課教師的課程安排比重進行提高與精簡,由原來的兩位老師,甚至是一位老師負責一各年級的課程到現在和三門主課一樣,一位老師負責兩個班級,同時,課時增加至與主課齊平。這樣一來,就要求副課教師具有更加優秀的教學能力,使學生能在“七選三”的三門課中拿到高分,取得優勢。另一個重大影響就是班主任人選的變化。雖然筆者的班主任還是由主課老師擔任,但是筆者的下一屆開始,四分之三的班主任由副課老師開始擔任。這種班主任人選的變化使主課老師減輕了壓力,可以更好地集中于教學活動,同時,也拉近了副課老師與學生的距離,使副課老師能更好地針對學生情況進行教學與管理。
其次,從學校管理的方面來看,由于學考與高考的結合,也就是選考的出現,學生將經歷多次的高考,為了緩解學生的壓力,教育部在選考之后設立了短暫的春假和秋假,這也對學校的管理提出了巨大的考驗。學校在學生健康,學生學習檢測等方面進行了改革。特別是學生健康方面。學校開始重視學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筆者所處的時間結點為2014-2017年,正是外賣行業盛行前夕,在飲食上,學校對食堂進行改革,并要求一切以學生健康為中心,對食堂的菜品和形式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學生減少了不良外賣攝入量,從而在保障學生生理健康的基礎上增加了學生的休息時間。在心理健康方面,學校每周會對學生以寢室為單位進行心理疏導,以此來緩解學生緊張的情緒。
除此之外,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學校也進行了翻新和重建。走班制的出現讓學校必須增加更多的空教室用于走班學習,同時,還要在保證學生完成基本課業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空間。因此,學校在原來的教學樓基礎上進行翻新,并將學校地面停車場移到學校外面,在原停車場的空間內再建設一棟教學活動中心,用于走班教學以及課外活動。
綜上所述,普通高中從新高考制度改革中受到的影響很大,但還是以積極的影響為主,不但優化了學校的管理體制,平衡了主課老師與副課老師之間的任務輕重,還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的高考提供相應的便利與服務,更好地實現學校的義務和責任。
2.2 學生方面
學生作為高考的主體,在這次新高考制度改革中被稱為“小白鼠”。同時,學生是生活在學校中的人,學校的改革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生活。因此,此次改革對于學生的影響可以概括為兩個詞——機遇和挑戰。
筆者作為第一批“小白鼠”,挑戰占的比重較大。首先,取消了文理分科,改為“七選三”的政策使學生對待副課的重視程度提高到了主課的程度,從而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學生要花與主課相同的時間去學習另外三門課。其次,走班制的出現使學生在高一和高二時期所處的班級完全不同,這就使學生對于班級歸屬感較弱,班級成員間的競爭意識多于團結意識。這樣就不利于班級文化建設,甚至導致“內卷”現象的產生,使學生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其次,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對于體育活動產生逃避意識。由于六門課的任務總量過多,學生會不自覺地占用體育活動課的時間來進行學習。比如,筆者及同學們會在體育活動課的自由活動時間進行學習,這樣,也導致了筆者的身體素質變差。所以這對學生的身體素質也是一個挑戰。
并且,高考次數的增加延長了備考期,面對兩次高考機會,大部分學生都難以舍棄其中任何一次高中三年備考兩年,學生的備考戰線拉長,從而造成學生心理壓力過大。但在高三最后兩個月,部分學生只剩語文和數學兩門課,這無疑是一場時間消耗戰,甚至有同學視這段時間為“每天只有兩門課的養老生活”。此外,由于筆者為第一屆學生,在目標高等院校的填報上沒有參考指標,雖然可填報的學校數量增加了,但在填報志愿時還是要靠一步一步摸索出經驗,無參考指標也就使學生對于自身成績的估計要更加準確,對于各個高校的相關信息要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因此,填報志愿成了不小的挑戰。
當然,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除了挑戰之外,還有機遇。首先,“七選三”政策給大部分同學帶來了機遇,因為不再嚴格地分文理,所以給像筆者這樣出于自己興趣選擇歷史,地理,生物,即文理各有涉及的學生一個非常大的機遇,不但可以拿到高分,還能在學習中獲得快樂,以維護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填報志愿時的高校志愿個數由原先的三個增加到了八十個,這就保證了學生的多項選擇權,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錄取率,使得更多的學生有書可讀。
綜上所述,新高考改革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挑戰多于機遇的,雖然此次改革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擴大了學生的選擇權,但歸根結底高考還是以分數論成敗,學生的課業壓力不減反增,這就是值得政策制定者反思的地方。
2.3 家庭方面
家長在高考中的地位處于邊緣地帶,僅僅起到了輔助學生的作用。筆者所處的學校是寄宿制學校,兩周回一次家,因此,學生與家長見面的時間微乎其微。但即使是這樣,高考改革對于家長也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在與學生的關系上,由于高考次數的增加,部分科目甚至有兩次考試機會,這就使家長更能夠體會到學生的辛苦,從而減輕其對于學生的“期望壓力”,讓學生能在家緩解學校里緊繃的神經,也讓家長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由“施壓——承壓”關系轉變為依靠關系。此外,家長本人的生活不再以學生為中心,而是可以更好地提升家長自己,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并且,由于可填報志愿數量增加,增加了家長心中孩子的“夢校”選擇空間,讓家長本人也減輕了壓力。
綜上所述,筆者從學校,學生,家庭三個方面以親歷者視角論述了新高考制度改革的影響。總體來看,優大于劣,政策影響學校,學校影響教師和學生,學生影響家庭,一系列連鎖反應體現出教育改革的艱難之處。從這些影響中可以看出,本次改革的目的為:擴大學生和高校雙向選擇權,推進綜合評價選拔以及弱化“一考定終身”現象。同時,也由此產生了一些研究爭議,比如:學生學業壓力是否減輕,等級賦分是否合理以及“一考定終身”是否被打破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研究者們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三、問題與改進
新事物的出現必然伴隨著舊事物的滅亡,但是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新舊之間產生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新高考制度改革需要不斷地改進。
首先是“唯分數論”始終與選拔掛鉤。一直以來,不論是之前的科舉制,還是現在的高考,選拔的方式始終是按照分數從高到低排列,分高者錄取。雖然新高考改革將高考的結構分化為多次考核和綜合素質評價,但最后的錄取階段,高校還是按照總分的高低來決定錄取對象。這就導致學生不但要在學業上提高分數,還要在其他方面為了分數而做一些事,比如品德分,這樣就失去了原先改革的初衷。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實行“招考分離”。參考如今的研究生選拔考試中分為初試和復試,這樣既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實踐能力體現出來,又可以增加選拔的公平性,給更多的學生機會。如果將“招考分離”應用于高考中,可以在筆試的基礎上再設置面試,或者是一些社會性考試,這樣既可以避免“唯分數論”現象,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活動參與度,同時,也給高校更多的人才選擇空間與依據。當然,要實現這個理想,還是需要專業的研究者進行深入探究。
其次是新高考制度改革與舊的學校體制之間的沖突性。“招生考試制度的變革具有引領高中學校教育教學變革,轉變人才培養方式的作用。然而,學校和教師表現出指責立場與利益立場的糾結與角力,使得高中學校的教育教學面臨困境。”筆者所在的學校觀念是比較與時俱進的,但是不一定其他學校也會進行自我改革。特別是國家對于高考改革的策略是“頂層設計,試點先行”,先由浙江,上海兩個省先開始試行,后逐步推廣到全國。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較好,人們對于新興事物的接受程度相較于內陸地區的人民來說更高,由此,新高考制度在推廣到全國后,新舊沖突會更加明顯,這將成為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對此,筆者的建議:首先要加強宣傳,從社會輿論這一角度來宣傳新高考改革與學校改革的緊密聯系,其次,對學校管理人員以及教職工進行相關培訓,以此改變學校的育人模式,一步一步逐漸消除過于強調選拔而形成的“應試教育”育人模式,從學生角度出發,逐步維護學生的權益。隨著新高考改革的穩步推進,“革新教學組織形式,轉變育人方式”應該成為學校管理者聚焦的核心問題。
此外,冷門學科與熱門學科或將形成對調。在過去,理科因其就業率高被認為是熱門學科,然而,在“七選三”政策的影響之下,歷史,政治相較于化學和物理更好拿分,從而導致文科成為熱門學科。同時,通用技術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拿分的容易程度比其他六門都高,這就導致通用技術成為最熱門的科目,而以往熱門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選擇的人數則相對減少。這種變化會對后續高校招生產生影響,許多高校的專業必須要包括所選三門中的一門,長期以往,就會導致理工科的學生減少,文科的學生增多,從而進一步導致就業失衡。對此,筆者建議學校在高二分班之前,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培養,以及提高學生對于每門學科優缺點的認識,幫助學生更好地選擇三門選考科目。在高二分班后,針對學生未選擇的四門課開設興趣班,以考察代替考試,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新高考制度改革試圖解決一些過去教育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但是由于高考的傳統觀念,如“唯分數論”的阻礙,使新高考改革無法更加深入貫徹進行。盡管高考新政是由行政部門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但改革背后的理念卻是教育發展的內在需求,尤其是學生個性成長和學校特色發展的需要。因而,學校與改革政策之間的銜接與配合也成為一個需要各界學者研究討論的問題。這些大問題一定是伴隨著一次次改革而被逐步解決的,所以對于教育改革“新陳代謝”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都要迎難而上。只要“改”得有效,“變”得有序,就能一步一步撬動整個教育鏈條的良性發展,推動教育進一步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海濤;景安磊.新高考改革助推教育升級[J].教育研究,2015,36(08):91-97.
[2]喬昳玥.浙江試點高考招生制度的利弊探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9):240.
[3]李瑞馨.面臨高考制度改革,學生壓力如何安放[J].時代報告,2018,(07):232.
[4]李寶慶, 魏小梅.新高考改革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發展研究, 2017 (8) :1-9.
[5]申屠永慶.新高考下學科功能教室的創建與運行[J].中小學管理,2017,(09):56-58.
[6]周彬.新高考改革:經驗、困境與出路[J].教育學報,2018,14(04):22-28.
[7]周海濤;景安磊.新高考改革助推教育升級[J].教育研究,2015,36(08):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