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蘭
我剛一開始實踐的時候,一些報刊雜志上都找不到一篇有關小學語文小組學習的文章,拜讀過的也是中學的語文小組學習的文章,即使過了十多二十年了,有關小學語文小組學習的文章,還是很少。希望我的隨筆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今后會有更多的老師投入到小學語文小組學習的實踐和研究中來。
我從教接近三十年了,一直教小學語文。小組學習這個方法從教改之風開始吹的時候,我就在探索,就在實踐。在有的人看來,小組學習不外乎幾個學生一組,老師指定一個任務,學生圍坐一起,說一說,議一議,讀一讀,寫一寫,作用不大,費時還多。你可不要小瞧小組學習,它可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因為在有的老師眼里,認為小組學習費事很多,收效微乎其微,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用得很少,有的甚至不用。即使在公開課上用一用,也是流于形式。我記得有一次聽課,有一個老師在讓學生小組討論的時候,讓兩個學生沒有參加。老師也是象征性地問了一兩組學生。課后我問他,他如實回答我,說那兩個小朋友成績太差了,不能參與。我卻不這樣做,我會讓每一個學生參加,即使不會說,他可以聽別人說呀,也有一定的效果,畢竟‘聽’也是小學語文的一項能力。通過實踐,我體會到了小組學習的效率很高,所以從一年級一開始就加以應用。
一年級的時候,不管是學習拼音,還是學習漢字,我都把學生分成小組。有的四人,有的五人,也有的六人,人數都是根據挨著的幾桌學生成績來定。一組里面有成績好的,有成績中點兒的,有成績差點兒的。如果小組里面成績差的多的話,就多搭幾個人,就近組合。一年級主要是認識拼音和漢字,會朗讀課文。在開始教學拼音的時候,我就讓他們比賽誰把聲調讀準了,誰會拼音了。在教漢字的時候,我讓學生在小組里,先由慢到快地讀幾遍。然后讓小組長抽查,看有沒有學生不會讀。不會讀的,小組里其他小朋友負責把他教會。在朗讀課文的時候,我讓小組里的小朋友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讀,另外一部分聽,有錯誤的馬上指出來,教他讀正確,讀完后,要評論是否讀得通順,流利。然后交換,讀完后,也這樣評論。我只負責抽查,統計,抽查小組里比較差的達到的效果,統計有多少小組完全達標。
今年,我教的班級已經到了三年級了,我把學生的小組學習探索到了更多的領域。應用得比較多的就是課文內容的重難點學習。記得我在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的時候,我就讓小朋友們分組討論: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島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我又像往常一樣讓小朋友幾人合作,我依次了解各小組討論的結果。當我問到李杰這小組的時候,小組組長李杰就說到了這一點:西沙群島的海里有各種各樣的很多的魚。我當時很驚訝,課文里沒有提示,小朋友們能想到這一點,真還讓我意外,真不能低估小朋友的智商。
在三年級下冊最后一單元,要求復述故事。我把這一組課文上完了過后,四個故事一起在小組里講。我心想:每個小組四個人,一人復述一個故事,正好。我分好組以后,給他們說了這個要求,又開始聽每個小組講故事。有一個小組是韓沁燁、李駿霖、李靜怡、李佳馨,李駿霖成績稍差點兒。我走過去時,正好聽見韓沁燁講到:"要把牛和驢從衙役手中奪回來。你來?"就聽李駿霖道:”到了晚上,棗核來到,來到——“韓沁燁趕緊補上”衙役們住的地方“,接著李駿霖又講下去,他們這組是一人講一部分,正在講《棗核》這個故事。我聽到這里,笑著趕緊離開聽下一組去了。這時候我想到有的老師說不放心讓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怕他們做不好,你說這個擔心是不是多余的?后來我來到另一個小組,這組有李璐鴻、羅心林、何俊頤、李明澤,這幾個都是平時不完成作業,調皮搗蛋的小家伙。他們正在講”漏“,何俊頤和李璐鴻兩個人同時在講,好像輪唱一樣,一前一后,講著同樣的情節,大有比賽之勢。當他們兩個都記不起來的時候,羅心林就補充一句。這個平時光貪玩的小家伙,把書放在桌子下面,認真地對著書,聽得可專心了,這是老師大講特講都達不到的效果。
我想小組學習效果這么好,我是不是可以用在寫作文上呢?我還真試了,效果真是出乎意料!韓貴袁是個差生,在上期起步作文的時候,他真不知道什么是作文。每次改作文的時候,我只能批上:怎么說的就怎么寫,把說的寫下來!到了三年級下期了,作文沒有一點兒起色。在第六單元要求寫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他寫的是《昆蟲迷》,他這樣寫到:“我的同學李圣杰,他非常喜歡各種各樣的昆蟲。他養了很多昆蟲,有甲蟲、毛毛蟲、七星瓢蟲等等。”這還像模像樣,接下來他寫到:“李圣杰看到兩只打了起來,就對媽媽說’媽媽,你看兩只蟲子打了起來。’ 媽媽說 ‘兒子,別看這些了出去玩吧’ ”這還寫得有點譜,接下來就寫李圣杰叫他,“走,走,走,出去玩,出去捉昆蟲,”然后寫他自己找到了獨角仙,大叫:“李圣杰,我找到了,找到了獨角仙”。是不是越來越離譜,主要人物都變成自己了。最后結尾寫他自己有兩塊錢,分給李圣杰一塊,走去買水喝。讓我看了頭都大。在第八單元寫想象作文的時候,他寫的是”健步如飛的蝸牛“。我突發奇想,讓學生在小組里把草稿改改。我把要求寫在黑板上,巡視到他們那一組的時候,劉昊撇著嘴巴說:”老師,韓貴袁寫的不是蝸牛變化后經歷了什么?“韓貴袁正微笑著看著我。我就問劉昊:”你覺得他該怎么寫?“劉昊搶著說:“他應該寫蝸牛去參加比賽。”最后作文交來了,我看韓貴袁的作文的主要內容,果然寫修改成了蝸牛參加動物比賽,第一輪獵豹和蝸牛比賽,蝸牛領先,獵豹快速超過,蝸牛想到妙招,第一輪蝸牛勝利了。第二輪老虎和蝸牛比賽,先前蝸牛在老虎的后面。盡管沒有想象出蝸牛是怎么贏了老虎的招,只寫了第二輪結束蝸牛勝利了。到這里,他知道要圍繞主題來想象了。結局是:“蝸牛走著走著,被人踩死了,它的生命結束了。”結局是有點出乎意外,但還不太離譜。我給他的批語是:“不錯,學會寫作文了!”
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有時會讓學生在小組里講故事,續編故事。我班有個女生叫何亦,老師自從倡導讀課外書開始,他讀了很多課外書,二年級的時候已經讀了《西游記》。二年級的時候,老師讓講故事,她能把《灰姑娘》那么長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完。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棗核》這一課,閱讀提示要求續編故事,我讓學生先在小組里試編,最后在全班講。她編的故事毫不遜色原故事,大致講了縣官到村子里抓棗核,棗核設置了陷阱,探路的幾波人都被棗核設置的各種陷阱攻其不備了,最后縣官親自進村子抓棗核,也被棗核設置的陷阱收拾了,縣官發誓做一名好官,不再欺壓百姓。當他回到縣衙的時候,這里情節還設置了轉折,他的位置被別人取代了,最后縣官指揮來到荒郊野外,在那里流浪,這里應該是隱居,而不是流浪。續編故事還講了七八分鐘,而且情節還一波三折,可吸引全班小朋友了,平時鬧哄哄的課堂鴉雀無聲。你說小組學習是不是讓她有了發揮才能的天地呀!
怎么樣,小組學習是不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