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摘要】我國黨所召開的十八屆三種全會,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表明了:“建設城鄉統一的用地市場”。這句話充分的為農村集體土地的管理制度革新指明了方向。因此,針對當前的農村土地利用情況,必須要對農村土地管理制度進行全面的優化和改革,適當的運用分類管理模式,進行土地利用、劃分、管理,不僅要區分“存量集體建設用地”、“新增建設用地”,還要針對公益、經營等不同性質的利用方式,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
【關鍵詞】存量集體建設用地;新增建設用地;有效利用
前言:我國當前的集體存量建設用地規定是根據《土地管理法》中的內容所制定的。不論是個人、單位要想利用土地進行建設,就要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申請使用國有土地。但是,國有土地,還是存量集體建設用地、新增建設用地,在使用的過程中都需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內容進行申請,任何人、任何單位都不能挑戰法律的威嚴。同時,針對政府的相關部門要明確土地的不同類型,以及使用價值,以理性的思維、方式去利用土地,在增加國家經濟收入的同時,提升農民的經濟效益。
一、公益性建設用地管理
公益性建設用地主要指的是,土地的利用價值在于建設公益性設施。當前的公益性建設用地的管理方式基本是土地征收,在實際的征收過程中,必須要掌握“最高公益性”的分界線。我國相關政府部門為了保證社會公共的利益需求,會主動建設一些具有民生性、基礎性的工程設施,但并不會提升當地農民的經濟收益。如果通過市場行為進行土地管理,將會影響到更多人的效益。因此,我國采取了強制性的方式去保護工程實施。但是,基于“最高公益性”的標準,土地的使用范圍不擴大,土地征收的范圍也在拓展。所以,在征收土地的過程中,要將“最高公益性”的標準作為基礎,以有效的方式補償農民經濟,保證農民的經濟收益不受到影響。如,保持當前的生活水平,為今后生活提供保障。此外,被征收土地的農民,還要得到國家的尊重、獎勵,保障農民的物質生活。
二、經營性建設用地管理
針對非公益性的經營性建設用地是個人、單位所使用的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在使用的過程中,應該遵守“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標準等,優化、改革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管理制度,突破政府壟斷市場土地的困境,全面推動我國農村的經營性建設用地規劃基礎上,進入大規模的土地市場,并且針對性的建設“城鄉統一”土地市場制度,促使農村的經營性建設用地與我國的建設用地享有相同的權利和收益。
同時,還要積極的創新“城鄉統籌”發展適應的經營性建設用地管理、使用制度,將城鎮的發展規律作為基礎,有效對接城鎮規劃氛圍內的農村城市化建設中的結構框架、管理體系,針對城鄉的不同區域、城鎮化的發展情況,積極建造雙軌模式,即“集體土地所有權不變”、“集體土地所有權國有化”。遵循“控制總量,盤活存量”的原則,構建完善存量經營性建設用地的轉換制度,建造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利體系。
三、市場經濟體制背景下所有建設項目是都由國家建設?
在計劃經濟體制背景下,我國政府對于國民生計的建設項目進行了“包攬”,并且所有建設項目的費用等都由國家承擔,促使國家企業成為了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主體。國家以政府的形式進行土地征收,通過國家企業中的項目建設部門,制定了合理的效益分配、管理方式,雖然這種方式符合全民利益的標準。
但是,在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背景下,這種方式弊大于利,新時代的發展中,國家企業不再是市場的主力軍,也不是主要的經濟來源,一些符合法律要求的個人企業、多樣化特點的公司企業等,都逐漸的涌入了市場中,甚至有的企業長久立足。在此背景下,經濟市場中的不同積極主體都享有平等、公平參與不同建設項目的權益,建設項目會逐漸成為一種可實行的內容、行為。所以,在此體制下,如果我國繼續進行“包攬”,強制性操作,不僅會讓法律理論受到影響,還會使現代化社會主義發展、和諧社會構建受到影響。
四、是否所有建設項目只能在國有土地上進行?
當前,我國所實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將建設性土地劃分成兩種類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國家建設用地”。這種類型的劃分就充分表明了,并不是所有建設項目都要在國有土地上建設,也不需要全部在國有土地上建設,可以將項目建設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上。同時,我國的《土地管理》中有明確規定,不論是單位還是個人,要想進行項目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都必須要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申請使用國有土地。
目前,我國征收集體建設土地的重要標準就是“公共利益”。但是,我國現有的法律中并沒有對公共利益的范圍進行界限劃分,促使我國多數新增城市建設用地的需求、使用,都是國家以公共利益的標準進行征收的。這種行為的本質就是為了獲取利益。既然是為了提升經濟效益,那么農民也有享有一定的參與權利。所以,只有有效的改革、完善現有的土地管理制度,才能讓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享有該享的權益,以公平、公正的態度衡量國有建設用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從根源處解決土地征收政策中的缺陷,讓我國農民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結論: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應該突破現有法律的束縛,在嚴格管理用途的基礎上,不論是進行公益性項目建設、經營性項目建設,都可以通過有效的利用方式使用國有土地、集體土地;針對國家的建設項目,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主體進行建設;集體土地持有者可以利用不同方式、形式體現出土地價值,如轉租、投資、股份投入等,而在此過程中,政府必須要做好監督、稅收等相關工作,以保證土地的合理使用。
參考文獻:
[1]王旸. 關于新增建設用地三類掛鉤政策的影響和未來趨勢分析[J]. 資源與人居環境,2021,(07):31-33.
[2]孫小毛.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中的政府角色[J]. 商業文化,2021,(16):136-137.
[3]張澤瑞,劉小平,張鴻輝,羅偉玲. 基于深度學習與多源遙感數據的新增建設用地自動檢測[J].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