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吉
【摘要】初中化學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講更加抽象,而這一特性也就加大了學生對課堂內容理解的難度,尤其是這一學科實踐性極強,單單是依靠教師理論上的教學和口頭上的講述并不能為學生生動地呈現課堂,信息技術無疑可以為教師實施實踐性教學。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是鍛煉教師、加深教師學習意識的過程,也是教師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的過程。與此同時信息技術能夠提供給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難以觀察的現象、難以展開的教學更甚至是難以理解的概念等,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
【關鍵詞】初中化學;信息技術;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對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研究比較多,而利用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相結合,開展初中化學教學的研究相對較少。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融合的可能性體現在以自然運用信息技術為教學手段的化學教學中。自然運用就是不刻意地將信息技術作為獨立于化學教學的手段,成為化學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突破學習化學的困境,也可以提高化學教師的教學水平。
一、運用信息技術營造化學學習氛圍
初中化學課堂以其抽象性成為“生見難”的學科,據了解當前院校內化學成績普遍不錯的班級是因為“題海戰(zhàn)術”,見得多了做的多了再看到自然就會了,然而近些年所提倡的給學生“減負”與題目的多變性也在預示著這樣的辦法難以奏效。尤其單憑教師的講解更是難以將概念或是實驗講清楚,從言語中聽的越多想的越多終歸是不如親眼見的親手做的來的深刻。在課堂中巧設化學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促使學生盡快進入狀態(tài)實現高效學習。
如在“物質的變化與性質”一課中,物質變化包括物理變化及化學變化的過程均可以視頻的形式呈現,相比于教師單調的講述,恰當地為學生播放一則視頻無疑節(jié)省了教師的心力,也促進學生吸收理解的程度。在這一節(jié)課堂中,教師需要向學生呈現且加以區(qū)分的無疑是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從將冰塊放進水壺任由冰塊變成冰水混合物再到變成水的過程,從水壺燒著開水,液體水變成氣體水蒸氣的過程,從炎熱的夏天食物的逐漸腐敗,從燃料的燃燒,從鐵被鍛造成不同的形狀,再漸漸生銹的過程等。以上過程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變化,那么針對以上變化有哪些是物理變化又有哪些是化學變化,著實需要學生仔細觀察并思考一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將教學視頻或是實踐視頻發(fā)布到網上,是博得他人眼球還是對成為更優(yōu)秀教師的美好期待,這些行為都是值得肯定的,互聯網既然提供了足夠公開的平臺,那么作為教師對其展開學習并加以利用有何不可,實現學生整體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從化學變化角度來看,明礬遇氫氧化鈉堿性溶液生成藍色沉淀物,這是極容易觀察到的生成新物質的變化,但就像冰化成水,水又轉化成水蒸氣對于學生來講最初難以分辨,但從其化學式來講卻又是一種,只不過不是同一狀態(tài),從問題看待問題,通過發(fā)現更多的問題來解決以往的問題,而在探究無限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早已深深地投入其中,深刻體會教學內容,牢牢地掌握住課程中的重難點,進而從信息技術的角度來多角度地觀察化學課堂,提升自身綜合素養(yǎng)。
二、運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
信息化實踐,無疑是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對已學習的內容或是預習內容又或者是自主探究內容進行匯報,實施這一策略的目的旨在從學生的角度呈現信息技術手段下的化學課堂。令教師無法反駁的是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多數是高于教師的,不過其側重方面并不相同,必須將學生的重心集中在高效學習這一方面才好。
如在“走進化學實驗室”一課,在進入之前必須確保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化學實驗室的規(guī)則,尤其是對某些藥品的取用、加熱,容器的清洗等操作有明確認知,所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內容以及課下搜集內容實現自主學習,并將學習內容形成書面匯報,以PPT的形式進行呈現,尤其是就一些動態(tài)的內容最好實現相應的動畫效果,或是選擇一些操作正確的作為示范。這一過程要求學生獨自或是以小組的形式展開,旨在最大限度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被動展開對實用性信息技術軟件的研究,也使學生體會一回化學課堂如何難以呈現,化學概念如何難以描述,經過這一階段,學生便會對教師的“難”有所體會,當在面對難以理解甚至有些枯燥的課堂時會多上一些耐心。匯報過程也是檢驗學生信息技術水平以及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對學生個體發(fā)展可起到推動性作用。
三、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化學教師的教學水平
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教學相融合,不僅體現在促進學生的學習上,還體現在教師的教學上。身為一名化學教師,若能熟練掌握多媒體教學手段,選擇合適的現代媒體教學方式,則可以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習空間變得大而開闊,同時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實際教學中一定有提升自身教學水平的需要,對于一個初中化學教師而言,這種需要既可以通過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來滿足,又可以結合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實踐的融合來滿足。實際上,信息技術對當今社會領域已經有了重要的影響,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角色,應當從信息技術中汲取力量,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方式,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思考每個知識點的教學能使信息技術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這種教學意識是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師的“教”高度融合的保證。“原子的結構”這一內容的教學,解釋了化學反應的實質,教師就可以結合這一認識,借助信息技術,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改為翻轉課堂,如用微課向學生呈現化學反應的電子得失情況,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先學的過程中,初步建立起對化學反應的理解。實踐表明,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提升課堂效率和化學教師的教學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單單就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學科來看,各有各的優(yōu)缺點,雙方實現融合以最佳的方式融合滲透,實現更為優(yōu)質的課堂,既達到了對學生信息技術水平提升的作用,又保證了初中化學課堂高效且優(yōu)質的完成,達到了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賈大慶,周笑蓉.運用信息技術有效整合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探索[J].數字教育,2020,1(3):68-73.
[2]包晗,張妲,鐘永江.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初中化學教學方法[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0(9):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