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廣玲
【摘要】建設用地審批工作與促進城市建設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如何優化建設用地審批服務已然成為自然資源管理部門一直研究的重要課題。開通網絡辦理通道,減少建設用地審批中的重復性審查,簡化建設用地審批的審查內容,加強事中及事后的監管力度,對征地補償制度加以完善等措施均是建設用地審批服務優化的方向,這也是筆者將要同大家分享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建設用地;審批服務;措施建議
引言:
對現有的建設用地審批服務進行優化是以便民利民作為出發點,以方便群眾為重要導向,通過明確建設用地審批工作的功能定位,積極推動審批流程的改進,意在提高用地審批的質量。接下來,筆者將圍繞建設用地的審批服務這一核心內容,對其優化措施與建議展開詳細地探究,希望以下內容可以對從事建設用地審批工作的相關人員有所裨益。
一、開通網絡辦理通道
為積極響應國務院所倡導的“互聯網”與“政府服務”相結合的號召,地方自然資源管理部門應當積極順應信息時代的發展,對現有的遠程報批系統進行信息化改善,努力實現建設用地審批項目在申報、審查、受理、補正、繳費等各個環節均能進行網絡化運行的目標。資源管理部門可借助信息系統以遠程報批的方式來完成相關文件的報送,這些報件會直接由系統進行預檢,然后再對其進行內部審查,從而在不見面的前提下也可順利完成建設用地審批工作。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減少報件員與辦件員之間的相互接觸,為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力度創造條件[1]。此外,開通網絡辦理通道還可為申請人或申請企業提供便利,使其足不出戶便可在線完成建設用地審批業務的辦理,提高群眾對該項審批服務的滿意度。
二、減少建設用地審批中的重復性審查
合理地減少建設用地審批工作中的重復性審查環節,提高各項審批工作之間的銜接性,也是優化審批服務的重要途徑。首先,資源管理部門對建設用地審查時序進行適當地調整,突出審查程序中的重點,最大程度上減少審批流程中潛在的重復性審查項目,以此來提高建設用地審批效率。其次,在建設用地的預審批環節便做好對項目選址以及用地規模等審批內容的合理性進行嚴格把關,并且在用建設用地報批環節對耕地占補平衡、征地補償按照等情況進行重點核查,以確保用地審批流程前后的銜接性。然后,資源管理部門還應在立項階段便做好對建設用地預審工作的質量把關,結合建設用地的整體規劃重點審查建設用地項目是否滿足土地使用標準、供地政策、土地利用規劃、國家產業政策等具體要求。最后,在建設用地的報批環節只審查項目用地是否依法依規,而不再對其進行重復性審查。但對于報批內容與預審相比在用地位置等方面發生變化的,則可針對性對變化內容進行復核,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審查工序。
三、簡化建設用地審批的審查內容
征地組卷的時間過長也是導致建設用地審批周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此資源管理部門可通過簡化建設用地審批的審查內,對報件材料進行簡化,以此來優化審批流程,為申請人提供更加優質的審批服務體驗。首先,資源管理部門可對土地利用規劃以及土地使用標準等審查內容進行簡化。對于符合土地利用規劃要求的建設項目,在建設用地的預審環節只提交土地利用修改方案即可,不再要求提交影響評估報告、專家論證意見以及聽證會紀要等其他文件材料。同時資源管理部門還可對項目用地的節地評價及勘察論證進行合并,以此來進一步簡化用地審查內容。其次,資源管理部門可對耕地補充方案、土地復墾以及征地補償費用等審查內容進行簡化。資源管理部門在預審環節可規定這些材料將不再作為用地預審工作的要件,但項目建設企業依然需與之相關的費用納入工程概算,并在資源管理人員的監督下進行貫徹落實,相關內容也應在后續的用地報批環節進行重點審查。然后,資源管理部門可對地質環境災害評估報告以及是否壓覆礦產資源等審查內容進行簡化。資源管理部門僅要求建設企業開展地質災害評估,并核實項目是否壓覆礦產資源即可[2]。最后,資源管理部門還可對農用地轉用等審查內容進行簡化。針對國務院或地方政府所批準的農用地轉用等項目,資源管理部門可不再對農用地轉用和補充耕地等方案進行審核,而是只對征收土地與供地方案進行審核即可。
四、加強事中及事后的監管力度
加強建設用地審批工作中后期的監管力度也是優化審批服務的思考方向。首先,資源管理部門需針對占用農用地的建設項目進行全面勘查和分析,以確定用地審查內容的準確性和可行性,從而進一步強化監督力度。其次,資源管理人員還可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先進的信息技術來輔助完成對建設用地審批的監督工作,切實有效地提高建設用地審批的監管效率。最后,資源管理部門可從完善監管機制入手,通過創建溝通平臺、規范監管標準、加強各部門的協同合作等措施來形成統一且具有約束力的監管體系,充分發揮監管工作在建設用地審批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五、對征地補償制度加以完善
就目前而言,征收土地依然屬于經營性項目的范疇,其審批程度的復雜性較高,且審批條件過多,如征地指標分配等內容。同時還需要和地區經濟組織團隊協商補償計劃,對相關勞動力進行按照,并適當對相關程序進行調整。客觀來說,征地補償標準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越高越好,而是應當在合理地范圍內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價值,對此資源管理部門應結合建設用地的所處區域的人均收入以及具體用途等情況對其進行綜合考慮,并以此為依據再確定安置補償費、土地補償費等相關費用。通過對征地補償制度進行完善來有效提高建設用地審批的服務質量。
六、結論
自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在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礎上創建了建設用地審批制度。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也對土地管理產生了極大影響,使其市場形式也隨之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對此資源管理部門應當從優化建設用地的審批服務入手,通過對現有的建設用地審批制度進行改革來大幅度提升建設用地的審批效率,減少審批環節中的漏洞問題,不斷提高建設用地的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袁升偉.對建設用地審批制度改革的思考[J].華北自然資源,2020(06):135-136.
[2]張暉.建設用地審批制度改革的思考[J].住宅與房地產,2021(0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