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炫
【摘要】本文論述幼兒園有效利用家長資源的策略:通過建立家長資源庫,豐富教育內容、拓展教育寬度;在幼兒教學過程中,從資源庫提取家長資源,使幼兒教育達到更好的效果;利用家長資源參與幼兒園教育,有效解決親子問題以及糾正幼兒行為偏差。
【關鍵詞】幼兒園 家長資源 家園共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7-0151-02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規定,幼兒園應當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區的有利條件,豐富和拓展幼兒園的教育資源;應當主動與幼兒家庭溝通合作,為家長提供科學的育兒指導;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當前,家園共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紐帶,家長資源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被引入幼兒教育當中。為了達成幼兒園教育目標,滿足幼兒的成長需要,幼兒園應當合理利用家長資源應用于幼兒一日教育活動中,使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優勢互補,形成家園教育合力,提高教育質量。
一、建立家長資料庫
幼兒園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應先了解家長具備哪些有用的資源,從而建立起家長資料庫。一是建立家長職業資料庫。教師通過幼兒入園登記資料,對家長職業分布情況進行登記、分類,篩選出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職業。例如,公共生活類有警察、教師、司機、商店店員等;專業類有工程師、園林師、醫生、廚師等。通過建立家長職業資料庫,教師在各個主題課程中挖掘家長職業資料,將這些資源作為課程現實資料的補充,使幼兒的學習體驗更加具體、真實,提高幼兒對環境的關注和探索的興趣。二是建立家長社會關系資料庫。通過家訪、家園聯系、觀察日常、聊天等形式,了解家長愿意分享的社會關系資源。由于班級家長職業不能涵蓋所有的社會職業和滿足幼兒教學的需要,教師在建立家長資料庫時,應結合各種教學主題,注意在材料、場地等方面得到更多的家長資料支持,以滿足課程活動需求。三是建立家長個人資料庫。家長個人除了自身的職業外,他們的興趣及擅長的領域也有所不同。教師在組織教學、設計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既要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環境及個人需要,也要收集有針對性強的家長資料,為教學活動提供幫助。
建立家長資料庫,加強了幼兒園和家長、家庭的聯系,家長體驗到了參與幼兒園教育對孩子成長產生的重要作用,激發了家長參與和配合幼兒園教育的積極性。
二、在教學中發揮家長資源的作用
在幼兒課堂教學中,大班幼兒具備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對自身生活環境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喜歡刨根問底尋求答案,通過親身觀察事物,對生活中出現的自然現象感興趣并愿意去探索,能發現簡單的規律,開始學習利用已有的知識主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簡單的問題。由于教師個人的認知、知識相對有限,針對一些專業領域的知識點,如植物生長、動物生活習性等,雖然教師在課前做了很多功課,但是缺乏相應的知識積累,難免無法準確找到幼兒學習的關鍵點、興趣點,如果引導不到位,則無法激起幼兒的興趣,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幼兒家長來自各行各業、從事各種不同的職業,教師應充分發揮家長職業中的專業優勢,挖掘家長的特長資源,鼓勵家長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為班級服務,以解決教學和幼兒學習的需要,從而激發幼兒學習探索的興趣。
在課堂中,教師可以請建造師爸爸、牙科醫生媽媽、警察媽媽、會做糕點的媽媽等,帶領幼兒領略不同職業給社會生活帶來的便利;教師還可以利用家長資源,組織幼兒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幼兒在親子活動中的各種發現、各種問題得到了來自家長們的解答,增進了親子交流。例如,在引導幼兒認識植物生長情況時,筆者請來班上的一位園林師家長,由他帶領幼兒認識與植物相關的知識,如植物的構造,植物生長的條件,不同植物的種植、護理特點等,同時有效解答了幼兒提出的各種問題:“為什么葉子有不一樣的顏色?”“為什么葉子會掉落?”“為什么它只開花,沒有結果?”這樣教學,鼓勵家長積極地參與到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充分了解自身對幼兒成長帶來的重要影響,引領幼兒在愉悅的體驗中增長知識。又如,在關于設計地鐵的課程中,筆者從家長資源庫中找到一位曾參與本地城市地鐵建設的工程師爸爸,把他請到課堂中來。這位工程師爸爸帶來了地鐵建設的相關圖片,向幼兒講解建設地鐵的有關知識、故事,幼兒聽得津津有味,雖然有些知識幼兒還聽不懂或是不能理解,但是并不影響他們專注地傾聽,這樣的課程在他們幼小的心靈種下了理想的種子。
三、在家園共育中發揮家長資源的作用
當前,雖然家長的教育意識有所提高,但在日常親子相處中,親子關系也會出現諸多不和諧,如家長對幼兒縱容、寵溺,或簡單粗暴等,造成幼兒形成不良的性格和習慣,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這些都與幼兒園教育相悖。而利用家長資源,讓其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對家園共育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例如,請家長做義工,參與活動組織、教學準備、與幼兒學習互動等,在此過程中,家長學習如何與幼兒正確交流、了解家園教育的重要性、知曉幼兒期教育的重點,對幼兒園階段教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從而主動地對親子關系進行反思和改善。
對幼兒來說,父母在幼兒園小朋友面前做展示,幼兒對自己的父母產生自豪感,激發對父母的尊重,增進了親子感情,從而在生活中樂意聽父母的話、接受父母的教誨。而因個別原因造成心理偏差的幼兒,也會產生一定的糾正作用。例如,有一名幼兒因為父親突然離世,母親忙于工作而疏忽對幼兒的關注和教育,把看護幼兒的責任交給了保姆。然而保姆無法替代父母的角色,幼兒在整個幼兒園小班、中班過程中,沒有處于一個正常的家庭環境,這名幼兒在行為、性格上與別的幼兒形成明顯的差異:不合群、自言自語、習慣批評別人、不能遵守規則等,教師的反饋得不到家長的重視和配合,等幼兒上大班以后,家長才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這時,家長向教師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對不同的方法都進行了嘗試,收效不明顯。分析原因后,教師建議利用家長善于表達的特點,每星期抽時間來班上給幼兒讀繪本、講故事。在媽媽進班的時間里,幼兒能坐下來安靜地聽完故事;媽媽離開后,還能主動地和小朋友、教師介紹自己的媽媽。一個學期下來,幼兒有了明顯的改變,由此,“媽媽講故事時間”給班級幼兒帶來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長通過走進課堂,增加與幼兒交流,進一步了解幼兒在幼兒園的表現,提高對幼兒教育的意識。可見,幼兒園可以針對幼兒特點充分有效地利用家長資源,尋找到了解決幼兒行為偏差的方法,發揮家園共育效果最大化。
家長資源是幼兒園對幼兒實施有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合理利用家長資源,將幼兒教育形成幼兒園、家庭、社會一體化,使家園溝通的方式更加具體,讓教師和家長在合作中增進相互理解、加強家園共育,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作者簡介】韋 炫(1970— ),女,壯族,廣西融安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直屬機關第二幼兒園,分園業務副園長,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