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紅杰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麻醉藥物和麻醉方式對于惡性腫瘤患者臨床治療和預后恢復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10月期間收治的82例惡性腫瘤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41例患者接受全麻聯合硬膜外阻滯,另外41例患者接受靜脈麻醉,圍繞以上患者開展分組對照研究,前者為觀察組,后者為對照組,檢測患者手術前后各項免疫指標的變化。結果:與對照組相比,手術前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免疫指標相對穩定,其疾病控制效果相對更好,而腫瘤轉移發生率相對更低。結論:選擇全麻聯合硬膜外阻滯作為麻醉方式,能夠有效維護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腫瘤轉移,進而有效控制惡性腫瘤的進展。
關鍵詞:麻醉;惡性腫瘤;免疫功能;腫瘤轉移
【中圖分類號】 R246.5?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7--02
麻醉是預防手術應激的有效方式,同時也是手術治療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麻醉藥物和麻醉方式的選擇上,考慮到麻醉藥物對于惡性腫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需要更加慎重[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3月~2016年10月期間,82例惡性腫瘤患者于我院接受手術治療,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男性25例,女性16例,最高齡75歲,最低齡35歲,平均年齡(48.3±5.6)歲。對照組患者男性23例,女性18例,最高齡72歲,最低齡34歲,平均年齡(47.5±5.3)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1.2.1麻醉方法
觀察組患者接受全麻聯合硬膜外阻滯。先行硬膜外阻滯麻醉,開放靜脈通路,經硬膜外間隙穿刺置管,注射1%利多卡因5ml。確認硬膜外阻滯后再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給予咪達唑侖、芬太尼、依托咪酯行麻醉誘導。氣管插管后,輸注丙泊酚。對照組患者接受靜脈麻醉,微量泵靜脈輸注芬太尼500μg/h,在此基礎上給予丙泊酚2mg/kg。
1.2.2檢驗方法
抽取惡性腫瘤患者的空腹血,經離心處理后分離血清,使用XS-900i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希森美康醫用電子有限公司)行免疫熒光法檢測,檢測CD3+、CD4+、CD4+/CD8+等細胞免疫指標。使用免疫球蛋白檢測試劑盒(羅氏診斷產品有限公司),行免疫比濁法,測定IgG、IgA以及IgM濃度。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手術前后的細胞免疫指標
2.2兩組患者的手術前后的免疫球蛋白指標
3.3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免疫學指標對照
3.4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
3.5兩組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及其預后
3 討論
麻醉作為手術的重要環節,在手術治療惡性腫瘤的過程中,增強患者免疫功能,有效抑制腫瘤轉移遷徙,可有效提升疾病的治療和控制效果,這就需要選擇合適的麻醉藥物和麻醉方式。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在手術治療惡性腫瘤的過程中,全麻聯合硬膜外阻滯是更好的麻醉方式,患者手術前后的細胞免疫指標、免疫球蛋白指標以及各項圍術期生理指標較為穩定,波動幅度較小,說明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麻醉的影響不大,其對于腫瘤轉移的預防和控制有著積極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惡性腫瘤患者的手術治療過程中,為了降低麻醉對其免疫功能和腫瘤轉移的影響,建議選擇全麻聯合硬膜外阻滯。
參考文獻:
[1]謝小娟,樊冬梅,張宜林,等.不同麻醉方式對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患者圍術期免疫功能和腫瘤轉移的影響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33):5511-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