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勇
摘要:多導睡眠圖作為一項生理學指標,主要是用來記錄和分析患者的睡眠情況,是睡眠疾病診斷的一項重要研究技術,該項研究技術在省市醫院內的臨床醫學研究中被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為了解患者睡眠情況提供了依據。本文重點分析多導睡眠圖監在高原中的臨床應用新進展。
關鍵詞:多導睡眠圖;監測;臨床
【中圖分類號】 R26?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7--01
前言:近年來,睡眠醫學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實現了睡眠醫學和高科技的有機融合。現階段,人們更加關注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意識到了睡眠不足對人體器官系統造成的嚴重損害,睡眠不足可能會引發患者出現神經精神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及性功能障礙等。多導睡眠圖監測具有記錄、監測和分析等多項功能,集心電圖、呼吸運動、眼動圖和口鼻氣流為一體的睡眠監測儀器,在睡眠領域被廣泛應用,在近年來的臨床醫學中被廣泛應用和不斷拓展。
1多導睡眠圖監測技術的發展
多導睡眠圖監測技術在最初的發展時,主要是運用腦電圖機進行描記的睡眠眼動圖和腦電圖。在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期,睡眠逐漸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進而加大了對覺醒機制的研究,將睡眠深度和眼球運動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在最初沒有眼球運動儀器的情況下,采用直接觀察的形式,記錄眼球變動情況。直到1952年,開始使用帶墨水描記的示波器,來記錄睡眠中眼球的運動情況。在這之后,開始對不同年齡的快速眼球運動進行研究,為了驗證全夜的腦電變化情況,開始使用全夜腦電波來記錄人的睡眠情況。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對50名受試者的全夜睡眠情況進行記錄和觀察可知,睡眠中的人腦電活動呈周期性變化趨勢,眼球運動的睡眠周期為90分鐘。在60年代初期,睡眠腦電圖中增加了可以同時描記的呼吸運動和口鼻氣流內容。造70年代初期,開始使用多導睡眠圖來記錄呼吸波、眼動圖、腦電圖及肌電圖等生理指標。在90年代前,PSG描記是用腦電圖機或多導生理記錄儀來進行的,即傳統PSG,將多種生理信號連續不斷的描寫到記錄紙上,待記錄結束后,對數據進行統一的分析和整理。到了90年代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技術被大量使用,數字化的PSG代替了傳統的PSG,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及臨床研究中[1]。
2多導睡眠圖監測在高原的臨床新進展
2.1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
為了探究多導睡眠圖監測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情況,將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OSAHS)患者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與非OSAHS患者進行對比分析,觀察兩組患者的血壓、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及體質指數情況,研究結果表明,OSAHS患者的睡前、醒后收縮壓及心率變異性均高于非OSAHS。之所以出現該種現象,與AHI增高有直接關系,ATⅡ分泌增多是導致患者出現高血壓的主要原因。OSAHS與心率失常患者進行對比分析,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心率、血壓、腦電圖及血氧等,可知,OSAHS是誘發各種心率失常現象產生的最直接原因,與呼吸暫停發生次數、持續時間、心率失常發生次數有直接關系,睡眠呼吸暫停越嚴重,會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生率越高。而出現緩慢心率失常者,與呼吸暫停有直接關系,增加了室性及房性早搏次數。還有相關的研究人員對OSAHS組及冠心病組患者的胰島素、空腹血糖、膽固醇及三酰甘油等指標進行檢測,研究結果表明,OSAHS組及冠心病組患者的BMI、腰臀比、夜尿增多及晨起指標等出現頻率較高。因此,需要及時對患者使用PSG監測,以便能夠快速了解患者病情,早期確診,及早治療。
2.2在糖尿病及肥胖癥中的應用
通過將多導睡眠圖監測應用于糖尿病患者中,了解到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冠心病及高血壓都有顯著提高,可知患病風險與糖化血紅蛋白有直接關系。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的患病風險與糖化血紅蛋白有直接關系,并且發病率更高,以中重度發病為主。如果血糖控制效果不好,將會增加發病風險。年齡大、BMI、病程長并伴有高血壓的患者更為嚴重。因此,建議對糖尿病患者采用常規的PSG監測篩查方法。為了探究多導睡眠圖監測在肥胖癥患者中的應用情況,將患者分為中心性肥胖者和外周性肥胖者,探究肥胖對患者病情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中心性肥胖者要高于外周性肥胖者,進而可以說明中心性肥胖者的病情要高于外周性肥胖者,之所以出現該種現象,與肥胖者過多的脂肪堆積有直接原因,胸壁增厚,咽腔狹窄,氣管對上氣道起到了強烈的牽拉作用,導致上氣道口徑進一步縮小,說明中心性肥胖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的病情影響較大[2]。
2.3在睡眠障礙性疾病中的應用
為了驗證多導睡眠圖監測在睡眠障礙性疾病中的應用情況,將兒童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使用PSG監測方法,并開展多次小睡潛伏期實驗,研究結果表明,5~8歲作為兒童發作性睡眠病的高發期,男童的發病率要高于女童,可以看出出現該項疾病與環境因素及遺傳有直接關系。為了驗證多導睡眠圖監測在睡眠質量評估中的應用,運用睡眠狀況自評表和PSG對失眠癥患者進行研究,重點探討PSG與睡眠質量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患者出現失眠的原因與睡眠維持率、總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及睡后覺醒時間有直接關系,患有失眠癥的患者覺醒次數要高于正常人。睡眠質量差與頻繁覺醒、入睡時間過長及睡眠缺失狀況過分估計有直接關系,為研究失眠癥提供了理論依據。
結論:雖然PSG技術在我國起步較晚,但是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的睡眠醫學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幫助人們快速解決睡眠障礙,在解決睡眠障礙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的醫學研究學者加大了對PSG技術的研究,為診斷和評定睡眠障礙治療效果提供了客觀依據,解決了夜驚、睡行癥、睡眠節律失調及夢魘等情況。相信隨著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PSG技術的臨床應用效果會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和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江麗. 多導睡眠監測的臨床應用新進展[J]. 廣東醫學,2014,35(11):1789-1791.
[2]李秀娥,郭曉紅,李月春. 發作性睡病的臨床特點及多導睡眠監測、多次小睡潛伏期試驗在其診斷中的應用[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4,40(06):37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