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健,王夢喆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110136)
“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豐富和發展的不竭源泉,充分體現出中國之治的精神意蘊,是新形勢下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及“人民”一詞高達203 次,并進一步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列為新時代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和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提及“人民”一詞也有99 次,同時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十三個顯著優勢之一,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對人民的珍視與關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立場,有其形成的深厚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意義。
人民群眾是推動國家發展的主力軍與動力源,人民所特有的決定性力量促使社會文明進步,不斷續寫歷史新篇章。中國共產黨在自身建設和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與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 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價值觀, 其價值觀的核心就是人民群眾觀[1]。堅定“以人民為中心”根本立場,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的不懈堅守,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對中國共產黨根本宗旨的傳承發揚。
馬克思主義是從廣大無產階級現實的革命斗爭史中走出來的捍衛人民大眾立場的科學體系,人民的問題是其最核心的理論問題,人民的自由和發展是其最突出的理論訴求。“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人民至上的鮮明價值觀和核心要義。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了誰”和“依靠誰”。一方面,《共產黨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恩格斯所創造出科學的人民大眾的思想理論體系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既是人的自身發展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乃至未來實現共產主義的需要,因此,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為黨開展一切工作的根本立場就是堅守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另一方面,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導言》中指出:“在社會主義中生活的人類而言,人類通過人類的勞動產生了世界的歷史,這就是目前自然界對人類而言產生的過程。”[3]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強調了人類的物質文化進步史的首要條件是勞動生產,而人民是最主要的直接參與者和創造者。習近平總書記也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4]“以人民為中心”展現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當代特征,旨在真正回歸人在現實實踐中主體本質,進而接續完成新時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
“以人民為中心”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的民本思想。中國古代有“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的理念,至于“為民請命”“為民作主”更是歷史上衡量善治和清官的重要標志[5]。然而,基于當時的社會歷史的局限性,民本思想的實質是將人民僅僅視為封建階級君主的統治基礎,“重民”作為手段,目的在于“利用民而統治民”,沒能從根本上賦予人民的民主權利和社會地位,甚至人民的利益實惠往往需要寄托在清官的裁決上才能得以實現,并未真正有效實現人民本位。而“以人民為中心”則是真正將廣大人民群眾置于國家主體地位,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緊密聯系群眾制度,不斷創新符合時代特點的群眾工作機制,真正惠及民生福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中國共產黨歷經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艱苦斗爭和浴血奮戰,直至1949 年10 月1 日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建立新中國,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可以說是我們黨奪取全國政權并正式確立為中國的唯一執政黨的根本所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重要論斷的繼承與發展,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要義,是我們全黨集體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長期具體實踐的經驗總結和智慧共識,充分表現我們黨執政以來所秉承的執政理念和價值遵循。
“以人民為中心”是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踐行與發展,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立場,就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動力論,將人民群眾視為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社會物質文化財富的偉大創造者和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密切聯系人民群眾,著力夯實群眾基礎,同人民群眾保持深切的魚水之情,才能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優越性,綻放新時代黨的民主執政之光,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在黨和國家的任何發展階段,堅定“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是我們黨的根本立場。在國內外形勢日趨深刻復雜變化的新局勢下,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實現中國夢的目標,同時我們也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面臨時代的磨煉,我們黨越是在立足新起點、肩負新使命、迎遇新挑戰、應對新變化、實現新目標的緊要關頭,越要堅定立場,保持定力,百尺竿頭猶進步。
縱觀世界歷史,當下各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刻而又復雜的調整與變革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傳統美蘇“兩極論”和蘇東劇變后的西方霸權“單極論”的世界格局,正在接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的新一輪巨變洗禮,當代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必將不可擋不可逆。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發展迅猛,科技創新領先,國際地位空前提高,一個文明型大國的崛起必定為世界所震撼,中國的成功同時蘊含著在與西方國家不同制度比較中而凸顯出的巨大優勢,歸根到底,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就是集中比較國家制度建設及其作用發揮的時代。因此,各國關于如何在新變化、新境遇、新挑戰多重考驗下完善和發展國家制度是最為關鍵的時代課題之一。
長久以來,西方民主思潮的強勢輸出極大影響和改變各個國家制度的建設以及各國人民對于民主的認知,似乎多黨制、普選制、議會制等西方政黨模式才是實現人民民主的最優解,但事實證明,隨著西方國家民眾街頭游行、公眾抗議事件頻繁爆發而引發的嚴重社會動亂,日益暴露出西方所推崇的民主僅是在遙遠的彼岸世界,而尋求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實則道阻且長。在眾多實際矛盾亟待解決并呼吁科學理論生發的緊要關頭,中國正以發展大國責任擔當和世界大局意識構建堅定“以人民為中心”根本立場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黨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根據人民切實需要滿足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在國家治理中的中心地位,堅持探求和發展扎根中華大地與本國實際相結合的民主執政方式,堅持完善健全新時代科學有效的黨的民主執政制度和體系。“以人民為中心”根本立場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日益彰顯,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視域及途徑,向世界上尋求探索關于真正實現民主問題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和中國方案。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不斷解放發展生產力和滿足人民物質精神需要,把不斷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的最終目標和價值歸依。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黨成立的精神指引,是我們黨建設與發展亙古不變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無產階級政黨執政宗旨的一個重要論斷———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表明無產階級政黨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出發點思想以此明確。中國共產黨自成為一支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之日起,就堅定不移立足于廣大人民群眾這一根本立場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為其謀取最根本利益,這為全體黨員在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時期的工作中明確了目標方向,提出了具體要求。
“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價值引領,是緊緊把握時代脈搏卓越洞察力的體現,更是牢牢銘記黨史黨政初心不變的續延。我們黨從革命時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到改革開放時期“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評價標準,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時期的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一脈相承,緊密相扣,充分凸顯中國共產黨人不改初心堅持人民第一位的黨性。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人民的需要也發生新變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已經轉變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一深刻轉變說明我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對于未來生活有了新的期許和新的要求。經過改革開放40 年的不懈探索與發展,生產力發展水平穩步攀升,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人們不再單單滿足于日常的衣食住行,而是滿懷對穿得更美,吃得更香,住得更好,行得更快的美好生活無限向往,同時對民主、法治、教育、就業、社保、醫療、環境、安全等方面都有更高的期求。由此可見,新時代條件下人民的需要在逐步呈現橫向拓寬,縱向延深的發展趨勢,人民需要的變化具體體現在涉及領域越來越廣,含括重心越來越全,追求質量越來越高,期待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重維度需求一體化的不斷實現。為此,要以人民實際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定“以人民為中心”根本立場,將人民視為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和豐富的內生動力,從制度上規定和保障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權利,真正做到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是“以人民為中心”根本立場的首創者,更是其堅定不移的踐行者。堅持實事求是、知行合一是我們黨能成為擁有9000 多萬黨員的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關鍵要點,我們黨始終秉承以增進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核心的價值觀,同時力求將其踐行實處。
中國共產黨在近百年歷史中鑄就的黨民魚水深情是久經磨難而不倒、幾近重挫而不滅的最根本原因,“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人破解“歷史周期律”實現長期執政,勇立潮頭的根本途徑,是新時代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的根本依據。如何在新時代走好黨的群眾路線,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在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華大地上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走向民族偉大復興是新一代中國中產黨人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關鍵。因此,新時代要貫徹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就要堅決做到從群眾中來和到群眾中去相統一,為黨的各項工作指明方向和路徑,切實做到深入人民生活,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促進人民福祉持續增加。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群眾的勃勃生氣是中國共產黨最大的政治底氣,“以人民為中心”根本立場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密切黨群關系重要政治保證。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凸顯出的作用和地位,為我們黨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新時代條件下應接續依靠群眾推動偉大事業的發展。一方面,黨群關系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利益問題,我們黨作為代表全國各民族人民的整體利益黨,只有切實貼近民生、聽取民意、體察民需,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才能贏得群眾的支持。另一方面,人民群眾所發揮的主觀能動性中蘊含了無窮的智慧和能量,我們黨只要充分發掘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集群眾之智,靠群眾之力,就會實現緊密團結的黨群關系新發展。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們黨在新時代面臨的又一次大考,時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堅定“以人民為中心”根本立場是洞察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需要,聯系人民在當代經濟政治社會的生活實際,更好增加人民在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面利益所得,不斷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最終鄭重交出一份讓人民看得到、過得好、評價高的滿意答卷。人民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各項制度舉措的認同感、擁護感、贊同感是其中一個最為根本的標準,只有達到從人民中來和到人民中去二者的契合統一,進一步發現有待改善提升的實際問題并予以解決,才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真正體現。特別是“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習近平總書記貼近民生的話語更加生動深刻詮釋了人民是國家各項制度落地真正意義上的體驗官和評判者。
總之,在新時代的歷史征程上,堅定“以人民為中心”根本立場對發展國家民主政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堅持人民在國家制度的主體地位,訴諸人民真切需求發展民主和諧的政治制度,可以使最廣大人民在國家政治生活與個體情感生活中感受到最直接的參與感和獲得感,進而有效彰顯和發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