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新民 劉洋洋
(西安科技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陜西西安 710054)
中華飲食文化淵源博大,而中式糕點作為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外國友人的青睞。通過對知網論文及知名學術期刊搜索發現,有關中國菜單、飲食、特色小吃等方面的翻譯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尤其是在飲食方面,如2016 年《公共服務翻譯》和2007 年《中文菜單英文譯法》(北京版)發行,進一步明確規范了中式菜單及餐飲的英譯標準,并且卓有成效。而與中式糕點有關的翻譯研究卻較少見,在《中文菜單英文譯法》中,雖有部分糕點名稱的翻譯,但涉及的多是有關傳統節日的糕點,比較籠統而且在分類方面也并不是很明確,甜點類中也多是酥類,糕類。中式糕點制作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且技藝高深,如中華百年老字號品牌北京稻香村,知味觀等都是中國知名的糕點,且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因此,有必要對中式特色糕點名稱英譯進行探究,總結出相應的中式糕點名稱英譯的基本原則,進一步推進中華傳統特色飲食文化的對外宣傳。
據《中國面點史》記載,中國面點的萌芽時期約在6 000 年前左右。中式糕點制作歷史由來已久,起源于古代商周時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4 000多年。
例如《詩·大雅·公劉》中提到的“糇糧”就是古代糕點的雛形,距今已有4000 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人們為了悼念愛國詩人屈原,就將用蘆葦葉包的粽子投入江中。漢代最著名的糕點是胡餅,即芝麻餅。漢劉熙在《釋名》 中說到,“胡餅之作,胡麻著上”。三國兩晉時期糕點品種增加,出現乳制糕點。南北朝時期糕點制作技術有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烤、烙、炸、蒸等多種制作方法。唐宋時期,據文獻記載,當時在長安就設有糕餅鋪,有專業餅師,品種多樣,并且糕點已形成了商品生產。到了明清時期,糕點生產已發展到一定規模,制作工藝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糕點作坊遍布全國,諸如春節家家戶戶吃的年糕、餃子、月餅、元宵等,以及“南點北點”,如京八件、薩其馬等。其中,“北點”主要以首都北京的糕點為代表,如“八大件”;“南點”主要指蘇式和廣式糕點。新中國成立以后,各地的糕點工藝風味也開始得到廣泛的傳播交流,并相互融合。諸如北京稻香村、雙合成、沈大成等中華老字號店鋪,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二十四節氣養生食材等多種元素,相繼推陳出新,制作出頗受大眾青睞并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糕點。
中式糕點種類繁多,制作技藝高深,所選用的原料包括五谷雜糧、水果、肉類等,根據制作工藝可分為8 個大類:油酥類、蒸糕類、酥皮類、油炸類、混糖類、漿皮類、爐糕類、其他類;按制作方法分為:烘烤制品、油炸制品、蒸制品和其他制品。中式糕點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其名稱既有寫實又有寫意,對于寫實型糕點名稱而言,其特點就是制作原料明確,如山楂糕、桂花糕、鮮花玫瑰餅等;而寫意型糕點名稱一般都有其自身的歷史文化寓意并且極具地方風情,如蒙古餡餅、京八件、壽星大救駕等。寫意型糕點名稱英譯多是對文本背后所蘊含文化的翻譯,這就要求譯者儲備足夠豐富的相關知識,同時要考慮到語言文化背景差異,以便選用恰當的方法進行翻譯,還要考慮到讀者的接受度。要實現譯文的預期功能和翻譯目的,譯者首先得是“譯者”,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也得是地道的“食糕客”,既要了解國內各地的糕點由來和名稱,還要掌握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探究中式特色糕點名稱翻譯,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的將中式糕點文化發揚光大并遠銷海外。中式糕點名稱既有寫實又有寫意,其中既蘊含中式糕點的歷史發展背景,又充滿中國民俗文化特色和地方風情。中式糕點英譯的目標就是實現譯文預期目的,一方面是能讓國外的民眾看懂,了解糕點的制作原料和工藝特點,另一方面能保持糕點名稱所蘊含的文化特色,特別是對于寫意型的糕點名稱,簡略介紹與其有關的民俗風情及文化淵源,以期達到一定文化交流目的。正如德國翻譯研究的目的論Skopostheorie 所闡述的:“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的策略和技巧,目的不同翻譯時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同。而在翻譯開始之前,翻譯目的就已經確立,因為它會使譯者對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的選擇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明確翻譯目的,有助于譯者根據翻譯的具體要求,結合原語和譯語的文化背景,對原文進行有選擇的翻譯。在翻譯中有所取舍才能有效地實現文化的交際功能。
中式特色糕點名稱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2007 年北京市旅游局公布的《中文菜單英文譯法》對中國飲食和小吃等制定了標準,其中收錄了部分中式糕點英譯名,為其使用統一規范的英文譯法提供了參考。由于中式特色糕點名稱翻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必須考慮到這不僅是譯者主觀的理解和客觀存在的文本的翻譯,而且是基于翻譯目的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以便更地好介紹博大精深的中式糕點傳統文化,起到跨文化交際的作用。結合中式特色糕點的寫實型和寫意型命名特點,根據翻譯目的,中式特色糕點名稱翻譯方法可總結為以下幾方面。
直譯法是翻譯文本時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中式糕點名稱既有寫實又有寫意,直譯法多可用于制作工藝簡單、原料清晰的寫實型糕點名稱的翻譯中,主要是讓國外友人了解糕點的原料和制法,翻譯應力求簡明扼要,將糕點實質性的內容翻譯出來,目的就是讓讀者能夠一目了然,所以譯名既要突出主要原料,又要描繪出制作工藝或方法。
4.1.1 原料+制法/味道
如蛋黃酥,可以譯成Egg Yolk Puff.,紅豆糕可以譯成Red Bean Cake,綠茶佛餅可以譯成Green Tea Pancake。
4.1.2 制法+with+配料
如麻醬糖餅可譯成Pancake with Sweet Sesame Paste,松子百合酥可譯成Plum Pastry with Pine Nuts,炒年糕可譯成Fried Rice Cake with Vegetable,Pork,Beef,Shrimp and Chicke,云腿月餅可譯成Mooncake stuffed with ham。
由于中英2 種語言文化存在差異,為使國外友人能真正領會中式糕點的內涵,實現中式糕點在語言文化信息、審美等方面的價值,就需要譯者通過翻譯這一途徑,向廣大外國游客介紹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中式糕點名稱的具體含義。意譯法多用于寫意型中式糕點名稱的翻譯,簡單點說就是如果糕點名稱背后有美好的寓意、典故或者有中國傳統習俗的象征,在翻譯過程中就要靈活使用解釋、省略、借用等手段,既能適當再現原語內容,又能激發國外友人的好奇心,了解到中式糕點的魅力。
4.2.1 解釋法
對中式糕點進行翻譯時對名稱中部分字詞用解釋代替直譯,是十分必要的,如喜字餅可譯成Steamed Pancake Stuffed with Jujube Paste,凍馬蹄糕可譯成 Water Chestnut Jelly,粢飯糕可譯成Glutinous Rice Roll,麻團可譯成Fried Glutinous Rice Balls with Sesame,牛舌餅可譯成shortening cake,糖火燒可譯成Baked Sweeten Wheaten Cake,蜜三刀可譯成Sweet honey。這類糕點大都由大麥等糧食經發酵糖化而成,主要特點就是香甜,采用解釋法翻譯更能吸引食客的注意。此外,上海著名的糕點品牌沈大成的特色糕點“太白拉糕”,因糕中含有五糧液,所以借用酒仙李白之名命名,在翻譯時,為避免國外友人產生誤會,應意譯為White cake with wine,這樣既把糕點的實質性內容表達出來,又能讓外國友人更直觀地感受到軟糯的糕點和醉人的酒香之間創意的碰撞。
4.2.2 省略法
西方在飲食方面的命名講究簡明扼要,因此,在翻譯時可以省略無關緊要的信息,使客人能更直觀地選出自己喜歡吃的糕點。如清香黃金糕可譯成Fried Sponge Cake,其中省略”清香”一詞;奶香粟米片餅可譯成Golden Corn Pancake,其中省略“奶香”一詞;金牌綠豆糕可譯成Green Bean Cake,其中省略“金牌”一詞。
4.2.3 借用法
借用法就是用西方人熟悉或者常見的名稱來翻譯部分糕點名稱,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饅頭可以譯成Steamed Bun/Bread,叉燒酥可譯成BBQ Pork Pastry,蜜汁叉燒酥可譯成Honey BBQ Pork Puff,什錦水果松餅可譯成Assorted Fruit Muffin。
中式糕點發展歷史悠久,具有深遠的文化歷史,有些在印歐文化中無法找到對應的文化現象,被稱為“文化空缺”,可以采用音譯加注釋的辦法進行翻譯,從而避免因直譯或意譯帶來的誤解和不可讀性,因為語言本身是個符號系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接受外來詞,為了保持原有特色風味就可采用音譯法。針對中式特色糕點翻譯可以分以下幾種情況。
4.3.1 以名稱命名的糕點
中華老字號糕點品牌“榮欣堂”主要以太谷餅、孟封餅享有盛譽,這里“太古,孟封”是地名,所以直接將太谷餅譯成Taigu Cake,孟封餅譯成Mengfeng cake;龍鳳酥譯成Longfeng Crisp,眾所周知“龍鳳”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具有象征意義;薩其馬譯成Saqima;天津三絕之一“桂發祥十八街麻花”譯成“18 th street fried dough twists”;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雙合成糕點,作為中國名點的郭杜林月餅,是為紀念清崇德三年,太原郭姓、杜姓、林姓3 位師傅而命名的,直接音譯成Guodulin Moonake。
4.3.2 地方特色和民族風俗的糕點
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風俗的糕點可采用“音譯+注釋”的翻譯方法。如糍粑譯成Ciba(Glutinous Rice Cake);艾窩窩譯成Aiwowo(Steamed Rice Cakes with Sweet Stuffing);老北京驢打滾,譯成Lǘdagunr——Glutinous Rice Rolls Stuffed with Red Bean Paste;安徽壽縣名產“壽縣大救駕”譯成“Shouxiandajiujia(a kind of pancake named by Zhao kuangyin who is the Song emperor)”;北京稻香村品牌下的經典糕點“京八件”,是京式糕點中最具特色的傳統產品,把當時人們生活中“福、祿、壽、喜、文、財等八件喜事展現出來,并流傳至今,可以譯成Jingbajian(The eight Beijingstyle pastries),此種譯名更能凸顯中華老字號店鋪糕點的特色。
4.3.3 中國傳統節日糕點
這類糕點幾乎都象征著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如元宵譯成Yuanxiao(Glutinous Rice Balls for Lantern Festival);壽桃譯成Peach-Shaped Mantou(birthday cake for the good wish of longevity);發糕譯成Fagao(steamed sponge cake)寓意來年升官發大財;江南一帶清明節必備的時令糕點“青團”譯成Qing dumpling。
此類譯名在介紹中式糕點的基礎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同時顧及西方的文化,讓外國友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式糕點的文化寓意。
中華飲食文化歷史悠久,中式糕點是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式糕點,能夠讓他們了解到中式糕點的歷史文化,對于大力弘揚“中國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譯者只有在清楚了解每種糕點名稱的命名方式及制作工藝和原料的基礎上,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直譯、意譯、音譯等翻譯方法,形成既符合源語文化又能被受大眾接受的糕點翻譯名稱,實現中式特色糕點名稱翻譯目的,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為中式糕點特色品牌走向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