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忻
(吉林警察學院 偵查系,吉林 長春 130000)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關問題進行了科學回答,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密結合新時代特征和政法工作實踐要求,將公安工作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局中來謀劃,習近平總書記就公安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公安工作中的全面展開和充分運用,是新時代公安工作指導理論創新發展的新成果。公安機關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造安全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的神圣使命。為使公安機關更好地履行新時代職責使命,迫切需要按照全國公安工作會議精神,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公安工作論述的理論內涵進行深入闡述。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1)參見《列寧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頁。,它強調了對社會關系體系發展中的客觀規律性的把握、指出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點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分析了科學技術在社會歷史中的地位與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結合國家現階段特點,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鮮明提出并科學闡述了一系列公安工作新理念,為做好新時代公安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只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它強調“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2)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頁。。深刻揭示了經濟基礎同上層建筑之間的內在聯系構成了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觀察,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不斷推進上層建筑領域的改革,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人民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得到切實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是由社會基本矛盾決定的,因此,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準確把握源于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的深刻認知。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說,“每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的現實基礎,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由法的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念形式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筑,歸根到底都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3)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頁。。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不斷完善,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不再僅僅追求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對法治、公平、正義、安全也有了新期待。警察是“法的設施”“政治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公安工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這一現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公安工作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局中去思考,堅持公安改革,推進公安事業,不斷完善公安工作這一上層建筑的重要內容,使其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
公安改革是積極穩妥推進上層建筑領域改革,促進上層建筑現代化的重要環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適應新時代發展和人民新期待,毫不動搖地走改革強警之路,指出“把新時代公安改革向縱深推進”(4)參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9年5月7—8日)。。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深化公安改革的指向要聚焦到提高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上來。著力推進公安行政管理改革,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從政策上、制度上推出更多惠民利民便民新舉措,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5)參見張兆端:《警察哲學——哲學視閾中的警察學原理》下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第1307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新時代公安機關面臨的新挑戰,堅持改革引領,精準把握了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現狀的規律,賦予公安機關職責使命新的時代內涵。
恩格斯指出:“工人群眾絕不會輕信:他們國內的公共事務并不同時是他們自己的事。”(6)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7頁。可見,人民群眾在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方面,是具有首創精神和主觀能動性的。這種精神和能動性,使他們成為參與國內公共事務的重要主體。恩格斯論證了歷史的進程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科學地說明了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是歷史發展的巨大動力。恩格斯的這一思想,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在推進平安中國建設中,要充分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作用,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
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治理國家的智慧和力量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深刻體現。列寧強調“必須把人的全部實踐——作為真理的標準”(7)參見《列寧專題文集 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第314頁。。要讓人民群眾在參與國內公共事務中發揮首創能力,這種能力可以把“壓制社會的力量變成社會本身的充滿生氣的力量”(8)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頁。。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是充分發揮國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條件,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動力之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努力奮斗的結果,都離不開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的發揮。習近平總書記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強調“要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充分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創建的“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立場。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是一種根植基層土壤,生命力愈發強勁的社會治理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健全平安建設社會協同機制,從源頭上提升維護社會穩定能力和水平(9)參見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9年1月21日)。。公安派出所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層戰斗實體,具有緊密聯系基層群眾的職業優勢,依靠群眾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命力所在,“楓橋式公安派出所”的創建著眼于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對于改革和加強基層警務工作,構建公安安全防控網,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具有積極意義。
考察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0)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頁。,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11)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2頁。,是人類歷史前進的強大引擎,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鄧小平同志曾指出:“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12)參見《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頁。當下,科學技術在各領域都出現了新飛躍。增強公安工作創新發展活力,提升公安工作現代化水平同樣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以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為主要標志的科技革命,讓人類進入了互聯網、智能化、數字化的時代,對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新一輪科技革命呈現出智能化的特點,大數據使人們的勞動方式經歷了由機械自動化走向智能自動化,由局部自動化走向系統管控自動化的根本性變革。大數據對思維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是通過技術手段影響思維主體,使思維方式發生變革。習近平總書記致力于培育公安事業發展新動能,倡導通過科技強警引領公安事業高質量發展,指出“要把大數據作為推動公安工作創新發展的大引擎、培育戰斗力生成新的增長點,全面助推公安工作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要推出更多更高質量的服務舉措,著力解決好群眾辦事難、辦事慢、來回跑、不方便等突出問題,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13)參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9年5月7—8日)。。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的維度,在指導公安事業創新發展的實踐中強調科技強警,這對推進智慧公安建設,使公安機關的戰斗力得到加強和延伸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實施公安大數據建設的論述,展現了面向新時代的數據警務建設的中國形態,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科技觀在公安工作領域中的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公安工作的論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深入謀劃新時代公安工作的重要理論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矛盾觀在公安工作中予以堅持和運用,為做好新時代公安工作提供了智慧的思維范式。
列寧指出:“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規定為關于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14)參見《列寧專題文集 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頁。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運用對立統一規律把握事物及其發展過程,才能始終堅持辯證法的全面性,準確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自覺堅持和正確認識辯證法是十分重要的。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的核心線索,“其他范疇如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聯系、發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規律中予以說明”(15)參見《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6頁。。在工作中運用對立統一規律可以避免片面化,使我們少走彎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學會運用辯證法,善于‘彈鋼琴’,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16)參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6頁。因此,堅持全面性原則、運用好矛盾分析方法是在工作中贏得主動的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在指導公安工作中科學運用了對立統一規律提供給人們的矛盾分析方法,準確闡述了公安機關的行業特殊性。共性與個性是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任何事物都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但認識個性是認識事物的基礎,只有正確認識個性才能做到分析特點,發揮優勢。“立法、執法、司法這三支隊伍既有共性又有個性,都十分重要。”(17)參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22頁。三支隊伍都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力量,這是共性。公安機關作為具有武裝性質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機關,又有它特殊性的一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時期,公安隊伍是犧牲最多、奉獻最大的一支隊伍。對這支特殊的隊伍,要給予特殊的關愛。”(18)參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9年5月7—8日)。這一表述的哲學內涵就是對立統一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從優待警理念,是對對立統一規律的充分運用,對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深刻踐行。
事物處于普遍聯系之中,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馬克思用德國古典哲學中黑格爾體系的成果將哲學向前推進了,推進后的成果之一就是用聯系、聯結的觀點去觀察、分析事物,認為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類事物都是某一體系中的部分或環節,事物普遍聯系原理成為唯物辯證法的重要特征。于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的科學”(19)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1頁。。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和規律從不同側面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本性和基本環節(20)參見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6頁。。列寧指出,“每種現象的一切方面相互依存,極其密切而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21)參見《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3頁。。深刻闡明了事物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是同周邊事物緊密聯系的,每一類事物都是一個體系中的部分或環節,都體現著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通過反復實踐和科學理論指導,我們認識到不能人為割裂事物的內在聯系,要樹立綜合的系統觀念,充分考慮事物間的有機協調。對于事物普遍聯系的原理,習近平總書記深入秉承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指出“堅持唯物辯證法,就要從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去把握事物,去認識問題、處理問題”(22)參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4頁。。
公安工作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有機體,具有多層級、多機構、多職能的性質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把握公安工作中堅持普遍聯系的觀點、堅持綜合的系統觀,指出“優化職能配置、機構設置、力量資源配置,加強機構人員職能整合、業務工作融合、機制流程銜接”。加快構建職能科學、事權清晰、指揮順暢、運行高效的公安機關機構職能體系。這些論述突出強調了看問題不能孤立,要合理突破機構間固定的、僵硬的界限,把公安工作作為一個系統來對待,按照業務、機制間固有的聯系去謀劃公安工作,真正做到既抓好業務,又建好隊伍。如果我們忽視職能間的相互聯系、機構間的相互作用,就等于人為地割裂了事物的內在聯系,就會背離公安事業發展進步的方向,給公安工作持續協調發展造成阻礙。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認識與實踐之間,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在認識活動中起著決定作用。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中外哲學都有關于實踐的表述,但都沒有看到實踐對于認識的決定作用。馬克思科學闡明了實踐的重要作用,創立了科學的實踐觀,指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23)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頁。離開實踐的認識是不可能產生的,科學的認知都來源于實踐 。把實踐的觀點作為認識論的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突出特點。
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都重要(24)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6頁。,以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揚棄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概念辯證法,從而形成“合理形態”的實踐辯證法,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標志,也是它的最重要的理論內容(25)參見孫正聿:《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現代出版社2016年版,第179頁。。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實踐決定認識的內容。毛澤東同志指出:“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26)參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頁。“這種基于實踐的由淺入深的辯證唯物論的關于認識發展過程的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以前,是沒有一個人這樣解決過的。”(27)參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頁。要想獲得正確的認識,離不開實踐,在實踐中人們可以形成高級抽象思維活動的理性思維結構,沒有這種結構,人們就不能進行高級的社會性思維活動,從而總結出有益的經驗。經驗是人腦中理性和邏輯的沉淀,這種沉淀不是先驗的結果,而是無數次實踐后得出的知識和技能。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指出:“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28)參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8頁。
習近平總書記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運用于公安工作,指出堅持實踐、總結經驗、運用經驗對于公安工作的重要作用,強調:“在實踐中,我們深化對公安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必須總結好、運用好成功經驗,確保公安工作堅定正確政治方向。”(29)參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9年5月7—8日)習近平總書記的上述論述強調了要對認識來源于實踐的原理進行徹底理解,表明堅持實踐第一性,是在公安工作中尋求創新、把準方向的必要條件。要把握好認識和實踐的關系,通過公安工作實踐,才能對公安工作中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從而得出經驗,找出問題的本質與規律,再將有益經驗總結好、運用好,保證公安工作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認為,國家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和突出的社會性,一方面國家是鞏固統治階級統治地位的政治工具,另一方面國家還是對社會進行管理的政權機關。習近平總書記在指導公安工作中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一方面強調公安機關是維護國家安全,捍衛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強調公安改革的指向要聚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國家的本質特征是一種公共權力,在社會分裂為階級的過程中,公共權力的獨立化進程也愈發凸顯,公共權力是實現階級統治的強力裝置,而“這種公權力起初只不過作為警察而存在”(30)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2頁。。可見警察與國家相伴而生,“國家是不能沒有警察的”(31)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2-133頁。。
列寧指出:“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當然不能不產生非常豐富和多樣的政治形式,但本質是一樣的:所有這些國家,不管怎樣,歸根到底一定是無產階級專政。”(32)參見《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0頁。中國共產黨人將科學社會主義中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人民民主專政這一新型專政形式。專政職能的發揮需要國家機器的有效運轉,國家作為階級壓迫的工具,具有自己一整套特殊的公共權力機構。毛澤東同志指出:“軍隊、警察、法庭等項國家機器,是階級壓迫階級的工具。”(33)參見《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6頁。習近平總書記運用馬克思國家理論分析國家機器的內在機理,明確指出“公安機關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工具,是黨和人民手中掌握的‘刀把子’,擔負著重要使命”(34)參見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全國公安系統英雄模范立功集體表彰大會代表時的講話(2017年5月19日)。。
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從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這一根本觀點出發,認為國家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暴力組織,“常備軍和警察是國家政權的主要強力工具”(35)參見《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6頁。。警察作為國家的強力工具,必須為這個國家的統治階級和政權鞏固服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國公安機關和公安隊伍要“全力以赴做好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各項工作”(36)參見《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6頁。。這一表述是對馬克思主義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的堅持和運用,強調了國家的專政職能和國家的階級本質,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戰斗性的充分發揮。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國家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暴力組織。但“暴力(即國家權力)也是一種經濟力量”(37)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7頁。。具有調控經濟運行,進行社會管理的功能。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國家原理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提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新境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問題。”(38)參見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求是》2010年第1期。
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中國化的新境界。國家治理強調公共權力部門和同其他社會主體在黨的領導下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合作管理。警察是重要的公共權力部門。正如恩格斯所說:“文明國家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警察,都擁有比氏族社會的全部機構加在一起還要大的權威。”(39)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頁。公安機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捍衛者,是重要的公共權力部門,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公安工作是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從戰略全局出發,把公安工作放到抓發展、促穩定,推進社會治理系統化的大局中來謀劃,創新理念思路,深入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公安改革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公安業務領域提出“ 要積極預防、妥善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確保社會既充滿生機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40)參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9年5月7—8日)。,在公安隊伍建設方面強調“要從政治上建設和掌握公安機關,引導全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41)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6頁。。可以看出,習近平總書記對公安工作的部署既注重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政權安全,又高度重視公安治理的社會效能,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兩個重要維度的深刻體現。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共產黨是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深刻指出,開展無產階級革命,實行無產階級專政,要有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基于公安工作與全黨的關系,指明了黨的領導對公安事業的重大意義。基于對人民性立場的把握,強調公安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基于時代發展潮流,指出要加強國際警務合作。
政黨是代表一定階級利益的政治集團,政黨的全部活動目的都在于強大本階級的力量。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從不避諱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階級性,且表明馬克思主義政黨所代表的階級要成為統治階級。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加強執政黨建設、實現黨所代表的階級對國家各領域進行統治的基礎。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就必須將公安機關這一事關政權安全的強力國家機器直接置于黨的領導之下。
將公安機關置于黨的領導之下,是黨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形成的領導核心地位決定的,是歷史規律的必然結果。公安機關是黨締造的,發展壯大是黨培養的,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國家保衛機關到當下肩負著新時代職責使命的重要力量,黨的領導貫穿始終。歷史證明,對黨忠誠、堅持黨的領導是公安事業勝利發展的根本保證。弱化、偏離黨的領導,事業就會失去主心骨,造成嚴重的后果。毛澤東同志在總結巴黎公社失敗教訓時,認為失敗的原因在于“沒有一個統一的集中的有紀律的黨作指揮——我們欲革命成功,必須勢力集中行動一致,所以有賴于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黨來發號施令”(42)參見《毛澤東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頁。。
恩格斯曾經指出:“沒有人會相信這一點,也沒有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政黨會走得這么遠,竟然放棄拿起武器對抗不法行為這一權利。”(43)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6頁。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原則,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思想真諦,將“對黨忠誠”列為公安工作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強調公安機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決捍衛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44)參見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全國公安系統英雄模范立功集體表彰大會代表時的講話(2017年5月19日)。。
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旗幟鮮明地與廣大人民站在一起,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政黨同其他政黨的區別在于,“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爭”(45)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頁。。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是隨著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因此,馬克思認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46)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人民性立場是對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主張和根本性質的深刻闡述和科學判斷。
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先進社會制度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正如列寧指出的那樣:“在人民群眾中,我們畢竟是滄海一粟,只有我們正確地表達人民的想法,我們才能管理。否則共產黨就不能率領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就不能率領群眾,整個機器就要散架。”(47)參見《列寧專題文集 論無產階級政黨》,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第343-344頁。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忠實傳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在不同歷史階段又有代表那個階級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奮斗綱領。”(48)參見《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頁。我們的黨為人民而生,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不同歷史時期的群眾工作有著深刻的歷史邏輯,就是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維護人民利益、執行人民意志。習近平總書記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貫穿于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明確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49)參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年版,第3頁。
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執政理念,這就決定了它同時也是新時代建警、治警的座右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警察來自人民,心系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公安機關的優良傳統(50)參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全國公安機關愛民模范集體代表和愛民模范時的講話(2014年10月28日)。。作為護航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重要力量,公安機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主要是通過履行法律賦予的職權來實現的。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法治為了人民,公安機關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辦理、每一件事情處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表述深刻闡釋了公安工作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積極適應人民群眾對公安工作的新期待,是黨的群眾工作在公安工作中的具體體現。
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傳播,開啟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新紀元。在馬克思、恩格斯時代,《共產黨宣言》是所有社會主義文獻中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著作。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指出“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51)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7頁。。可見,國際視野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重要特征。強調只有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才能使無產階級得到解放。列寧曾明確指出:“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要求一切先進國家的工人階級彼此充分信任,結成最緊密的兄弟聯盟,采取盡可能一致的革命行動。”(52)參見《列寧專題文集 論無產階級政黨》,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頁。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也正在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著積極努力。
《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在革命進程中,共產黨人要在世界范圍內采取正確的策略,促成各國民主政黨結成統一戰線。可見,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認為,政黨是推動國際合作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我們要努力建設一個遠離恐懼、普遍安全的世界。我們倡議世界各國政黨同我們一道,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53)參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2017年12月1日)。隨著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國家間難免發生分歧和爭論,但各國間謀求合作是世界歷史形成的客觀條件,也是對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遵循。中國共產黨正在以開放包容的姿態,主張同心協力,建立一個遠離風險威脅,持久安全的世界。在國際安全形勢動蕩復雜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以和平和發展依然是時代主題為依據,分析了世界安全問題呈現出的新特點,指出要“高舉合作、創新、法治、共贏的旗幟,加強警務和安全方面合作,共同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54)參見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刑警組織第86屆全體大會開幕式上的演講(2017年9月26日)。。深刻闡述了加強合作對于維護國際社會共同安全的重要作用,倡導通過國際警務合作應對安全問題,為建設普遍安全的世界作出貢獻。
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最關鍵的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去分析和解決重大問題,梳理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55)參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公安工作的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公安工作領域的充分運用和全面展開,體現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有機統一。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56)參見《列寧專題文集 論無產階級政黨》,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頁。。我們要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公安工作論述的理論維度,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持續深化公安改革,促進上層建筑現代化。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下,抓住公安工作的關鍵環節,以點帶面,促進公安事業整體提升。在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指導下,履行好公安機關新時代職責使命,推進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建設。在馬克思政黨理論的指導下,堅持黨對公安工作的絕對領導,使公安機關永葆忠誠衛士的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