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劉良春
(1.湖北省隨州市隨縣均川鎮衛生院 婦產科,湖北 隨州 441322;2.湖北省隨州市曾都醫院 婦產科,湖北 隨州 441300)
婦產科腹部手術后切口延期愈合是腹部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近年來隨著婦女肥胖人群的增加、剖宮產率的增高、內科并發癥的增多及高頻電刀的普遍應用,腹部手術切口延期愈合的發生有明顯的增加,從而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機會,增加了患者心理壓力及經濟負擔,也影響了醫院病床的周轉率,因此正確進行處理非常重要[1]。本文通過對本院10年來139例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延期愈合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其發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婦產科于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10年間進行腹部切口手術6865例,切口延期愈合139例,發生率為2.02%,年齡22-55歲;其中脂肪液化135例,占97.12%,感染4例,占切口愈合不良的2.88%,2例為大腸桿菌感染,感染率為1.44%,2例輸卵管膿腫1例為厭氧菌感染、1例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其中剖宮產58例,疤痕子宮再次手術25例;婦科手術81例。合并肥胖45例、貧血35例,高血壓24例、糖尿病15例、盆腔膿腫2例、使用電刀68例。切口全部裂開12例,部分裂開者44例;其中裂開≥5 cm者12例,其余32例切口裂開在5 cm以內。切口Ⅱ期縫合者24例。
1.2 臨床表現。所有患者均在術后3-8天出現針眼或切口,有或多或少黃色滲液,擠壓切口,部分患者可見脂肪粒或淡紅色血水流出,或換藥時出現局部皮下脂肪變硬,繼而軟化滲液。中晚期有大量積液時甚至可觸及波動感,或拆線后破潰大量液體流出或傷口全層裂開。切口邊緣無明顯紅、腫、熱、部分有不同程度疼痛,患者體溫有低熱、或正常。血常規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高,滲液涂片見較多脂肪滴,135例培養無細菌生長,2例有大腸桿菌,1例為厭氧菌、1例為表皮葡萄球菌。
1.3 方法。術后切口出現滲液后常規進行細菌培養,培養陽性者針對藥敏結果用敏感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培養陰性者常規抗感染治療,同時加強營養、支持、對癥,根據滲液多少采取不同的方法處理傷口:①術后3天內換藥時,發現傷口有少許滲液者,常規消毒后用鑷子并攏于縫針間歇插入傷口直至脂肪全層,擠出滲液;②若部分愈合不良,內置生理鹽水或凡士林油紗條引流,每天換藥1次,可給予微波或紅外線理療,每天2次,至無滲液流出。③切口滲出液較多,則拆除該處縫線1針(必要時間斷拆線),用生理鹽水或甲硝唑沖洗,慶大霉素8萬u上藥、引流,加壓包扎(用闊蝶形膠布或腹帶固定),視滲液的多少擠壓切口、沖洗換藥1-3 d/次,傷口小而淺者,肉芽組織新鮮后還可用高滲糖換藥1-3次痊愈。④對24例空腔較大、基底部液化形成竇道者拆除此處相應縫線,清創引流,用雙氧水、生理鹽水、甲硝唑依次沖洗傷口,徹底清除液化壞死的脂肪組織,上引流條,至傷口肉芽組織新鮮,再次用7號絲線全脂肪層縫合,配合理療,直至拆線。
對139例婦產科手術后腹部切口延期愈合患者經上述處理,均預后良好,術后10-15 d治愈出院。
婦產科手術對象均為女性,腹部脂肪肥厚,加上各種因素如肥胖、貧血、低蛋白血癥、糖尿病、高血壓、高頻電刀的普遍應用、切口暴露時間長、術前未使用抗生素、手術消毒不嚴、切口保護不好、操作不當、腸道污染等,均容易影響傷口愈合,在139例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延期愈合病例中脂肪液化占97.12%,為主要因素[1]。
3.1 脂肪液化標準[2]。①在術后第3-7天,病人無任何自覺癥狀,僅在換藥時見切口敷料有黃色滲液,擠壓針眼或切口有淡黃色滲液,并可見漂浮的脂肪滴。②切口無紅腫、硬結,無壓痛,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組織游離,切口邊緣及皮下組織無壞死征象。③滲出物涂片大量脂肪滴,細菌培養無細菌生長。
3.2 脂肪液化的原因[3]。①肥胖是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由于肥胖,切口滲液較多,加之壞死脂肪組織未被及時清除、難以吸收而至。②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影響膠原合成均與切口愈合不良有關。③醫生的操作及縫合技術不當也是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如術中的機械刺激,止血不徹底、血腫形成,切口暴露時間過長,縫合時縫扎過密、過緊、過松、留有死腔、組織層次對合不良都會導致切口愈合不良。④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疾病,妊娠期水腫、滯產患者手術操作困難,使手術時間延長,切口感染率增加,且腫脹的脂肪組織術后血運差,也是影響切口愈合的重要因素。⑤術前未使用抗生素、手術消毒不嚴、切口保護不好、(如膿腫、胎膜早破、宮內感染、胎糞羊水)、高頻電刀的普遍應用等均易影響傷口愈合。
3.3 防治措施
3.3.1 對于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延期愈合的最佳處理措施不是治療,而是針對原因進行及早預防:①首先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合并糖尿病者,術前調節血糖水平,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8 mmol/L以內,術中術后嚴密監測血糖水平,控制糖攝入;合并高血壓者術前控制血壓,盡量穩定在140/90 mmHg以內。合并貧血者,積極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使血紅蛋白達90 g/L以上,加強營養支持治療。②提高手術操作技巧:保護腹壁切口,手術時盡量避免反復多次切割脂肪層,一次到位,用鹽水紗布保護脂肪層。術中操作精細、輕柔,減少對脂肪組織的壓榨傷,縮短切口暴露時間;縫合仔細,注意徹底止血,防止血腫形成,組織層次對合嚴密,脂肪全層縫合,不留死腔。③電刀的正確使用:應盡量縮短電刀與脂肪組織接觸時間,電凝止血灼熱點盡可能準而小,避免切割大塊組織電凝止血造成組織灼傷壞死[4]。④積極預防感染,嚴格無菌操作,加強切口保護,正確使用抗生素,若滲液細菌培養陽性者,針對藥敏結果指導用藥。⑤輔助治療術后48小時后可給予微波或紅外線理療,每日2次,每次30分鐘,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使組織水腫消退,滲出物吸收,有利于傷口愈合[5]。
3.3.2 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療:及早預防處理和充分引流是治療的關鍵,處理的早晚與切口的愈合密切相關。①對有肥胖、水腫、貧血、低蛋白血癥、高血壓等影響傷口愈合的高危因素患者,除積極治療原發病外,在術后早期(1-3天)換藥,常規消毒后用消毒無齒鑷并攏于縫針間歇插入傷口直至脂肪全層,擠出滲液后無菌包扎;②對無高危因素患者在早期換藥時發現傷口局部組織明顯腫脹、變硬者,亦可進行上述處理。因為脂肪液化主要是切口組織間滲液或出血較多,不能自行吸收,而影響傷口愈合所致[6-7]。早期少量的液化脂肪引流排出后,留下腔隙較小,經加壓包扎后可以很快愈合,加之術后早期傷口并未致密愈合,鑷子很容易進去,病人亦無痛苦,將切口間滲液盡早擠出,并不影響后期愈合,在經過上述早期處理的病例,無一例切口延期愈合發生。③若術后3天以上,滲液較多,應果斷拆除部分或全部縫線,進行充分引流,引流通暢可以防止脂肪液化的加重并促進肉芽組織生長[8-9]。④另外也應根據切口愈合情況,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傷口較小配以碟形膠布拉攏加壓包扎,消滅殘腔,再輔以理療,療效顯著;若全層裂開應充分清創引流,換藥至傷口肉芽組織新鮮,再行Ⅱ期全層縫合。
總之,婦產科腹部手術后切口延期愈合是腹部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婦產科腹部切口延期愈合者主要原因為脂肪液化,與肥胖、貧血、低蛋白血癥、糖尿病、高血壓、手術操作技巧、高頻電刀的普遍應用、切口暴露時間長短、術前抗生素使用情況等密切相關,對于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延期愈合的最佳處理措施為預防而不是治療,而是針對原因進行及早預防處理和充分引流是防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