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君,何洋
(1.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北 武漢 430000;2.武漢市江岸區丹水池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武漢岱山醫院,湖北 武漢 430000)
小兒厭食是兒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發病率呈逐漸升高趨勢,多發于城市兒童,主要由小兒長時間食欲不振導致,以拒食、食量減少、食欲消失為主要臨床表現,與消化道疾病、喂養不當、微量元素缺乏有著密切聯系,且伴有營養不良、佝僂病和免疫力低下等并發癥,嚴重阻礙小兒的生長發育,甚至會對兒童的智力造成影響,逐漸成為臨床的重點關注內容[1]。現代醫學認為,產生小兒厭食的主要原因是食欲中樞受到抑制,小腸及腸管蠕動明顯減弱,小兒出現胃腸道紊亂和消化分泌功能紊亂。目前西醫的治療方案多予胃腸動力藥、微量元素類藥物補充患兒機體營養,滿足患兒機體的物質需求,但療效及藥物副作用存在不少弊病,從中醫整體觀來,西醫治療,主要以外源性因素為主,不注重小兒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沒有考慮到小兒的營養吸收功能,也就是我們常談的吸收不好方面,吸收不了,給予的再多營養也不能從根本改善胃腸功能。
劉建忠教授系湖北省中醫院兒科著名中醫,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善于采用中藥內服與小兒推拿結合的中醫特色療法,多年來從事兒童生長發育、教學、科研工作,對兒童生長發育、消化系統疾病,主要以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治療,比較擅長此種治療方式,對小兒厭食頗有研究。劉建忠教授采用中藥內服與小兒推拿相結合的中醫特色療法,通過內外多途徑來治療小兒厭食癥,其方法簡單,操作安全,家屬及患兒接受度高,療效顯著。筆者有幸師從,現將其診治兒童厭食驗案一則整理如下,以饗同道。
馮某,男,5歲。2018年6月20日就診。初診:因“納差3年余”就診。2歲開始納差,食欲不振,甚至不進食,追著喂食。但嗜食零食,現口渴喜飲,口中臭,夜間睡眠質量較差,情緒波動較大,容易憤怒,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多動癥,每2日行一次大便,大便干結、尿黃。體檢患兒具有良好的精神狀態,面色暗淡無光,體型消瘦,咽部紅赤,舌紅暗,舌苔白、中部黃厚,脈滑。診斷為厭食(脾胃積熱證),治宜清熱泄脾、理氣化積,以瀉黃散加減治之。
處方:藿香10 g,防風15 g,山梔5 g,石膏10 g,熟軍6 g,茵陳10 g,太子參10 g,蒼術15 g,厚樸10 g,雞內金15 g,神曲15 g,山楂10 g,佛手10 g,香櫞皮10 g;7劑溫水煎服,每日1劑。
主穴:補脾經,大腸經,運八卦,掐揉四橫紋,按摩腹部,揉捏中脘和足三里,捏脊。加清胃經,每日一次,7日為一療程。
二診:食欲好轉,仍需喂服,大便日行1-2次,較前好轉,口干喜飲,煩躁,夜寐不安,咽稍紅,舌暗紅、舌苔白中厚,脈滑。此為熱稍減,肝火偏旺,繼守上方去熟軍、茵陳,加蟬蛻15 g、鉤藤30 g(后下),以平肝安神。推拿上方主穴加清肝經。每日一次,7日為一療程。囑咐患兒注重飲食,要求患兒養成合理使用膳食的好習慣,改變過去的不良飲食習慣。
三診:服上方后可自行進食,量少,時有自汗,舌紅苔薄白,脈緩滑。此為食積漸化,脾胃仍虛,宜運脾和胃消食,以七味白術散加減調理。
處方:太子參、白術茯苓、蓮子黃芪、酸棗仁各10 g,蒼術15 g,雞內金15 g,神曲15 g,山楂15 g,薏苡仁10 g,炒二芽15 g,先煎煅龍骨和牡蠣,兩者用藥劑量均為30 g;7劑溫水煎服,每日1劑;推拿上方主穴加補大腸,補腎經,推三關,推上七節骨。調理半月而愈。
按:中醫古代文獻中并不包括小兒厭食這一疾病的名字,但有文獻記載:“厭食”、“沒有饑餓感,未進任何食物”、“不愛吃食物”、“不想著進食”,其臨床表現與本病較為類似,故小兒厭食被納入“脾虛”“傷食”“傷食”等范疇[2];主認為其病變部位在脾胃。小兒臟腑比較嬌嫩,脾常不足,加之喂養方式不正確、其它疾病使脾受到損傷,或者情志失調,都會到至患兒脾失健運,食滯胃脘,從而產生厭食癥。誠如《靈樞脈度》所言:“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若喂養不當、他病傷脾、稟賦不足、情志失調等均可損傷脾胃正常納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納化失職,而成厭食。其病因病機歸為4個方面:①小兒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節。《景岳全書》謂:“此類小兒疾病,并未外感風寒所致,則內傷飲食”,若家長不注重嬰兒保健,嬰兒起未給嬰兒進輔食,或者只片面的注重營養,導致小兒因食過多營養過于豐富的大補食物、煎炸炙煿之品,使小兒脾胃無法吸收,或者對其溺愛,縱容其隨意吃零食或者偏食、冷飲;使其沒有饑餓感或者飽腹感;或濫服補品等,一切均被胃受納,脾進行運化,兩者分別為水谷之海和生化之源。一旦小兒脾胃受到損傷,受納運化便會失司,升降也會失調,乳食停滯,便會誘發此疾病。②胎兒本身怯弱,缺乏元氣,形體多為消瘦、胃腸便會較為較弱,往往出生后便沒有吮乳的意愿,后天一旦脾胃調養不當,便會較為虛弱,使小兒無法增進食物。③小兒神氣較為怯弱,容易受到驚嚇。一旦受到驚嚇或者打罵以及環境突變,或所欲不遂,或者家庭被其抱有較高的期望值,便會使小兒超出承受能力范圍,結合小兒“脾虛肝旺”之生理特點,便可出現氣息不暢、肝失條達,情志抑郁、脾失健運、從而產生厭食癥。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脾得陽則運,胃得陰則和。④若罹患他病,病程日久,誤用攻伐,峻加消導,或者脾陽因苦寒受損,或者小兒使用香燥、辛辣食物過多,導致胃陰受損,或者患病后脾胃未得到及時調理;或夏傷暑濕,脾為濕困,小兒脾常不足,則肺氣亦弱。若患兒感染其它疾病或者肺炎后,體質虛弱,正氣虧之,脾運胃納失健,可致長期厭食[3]。
劉教授認為本案例患兒自幼納少,身體素質較差,脾較弱,而家長多強迫其吃東西,喂養不當,“飲食自倍,脾胃乃傷”,致胃失受納,脾失運化。食滯胃脘,日久成熱,所以患兒口干喜飲,存在明顯口臭,大便干結;脾胃失運則納差;土壅木郁,肝火偏旺,則情緒波動較大,比較容易憤怒和好動,夜寐不安;形體消瘦,面色暗淡無光,則導致氣血不足,本病治療,主要以運脾開胃為治療原則,則需采取輕清之劑緩解開胃健脾,調和脾胃,使靈臟氣撥清,則恢復轉運之機,使胃納和脾運均得到復健。患兒初診時以“口渴喜飲,口中臭,易怒好動,夜寐不安,大便干結”等脾胃積熱為主的臨床表現,治宜清熱泄脾、理氣化積,以瀉黃散加減治之,方中瀉黃散清瀉脾胃積熱,雞內金、炒二芽,炒萊菔子,神曲、山楂消食導滯,醒脾開胃;香櫞、佛手疏肝理脾。二診時出現“煩躁,夜寐不安”等肝郁化火之象,加用蟬蛻、鉤藤,涼肝止驚安神,三診時患兒進食量少,時有自汗,乃脾胃氣虛之象,宜運脾和胃消食,以七味白術散加減調理。
外治方面,首診時劉教授予掐揉四橫紋,按摩腹部,揉足三里和中脘,揉捏脊,補脾經,大腸經,運八卦,共奏健脾和中之效,另外患兒初診有脾胃積熱之象,給予清胃經;二診時,積熱稍減,肝火偏旺,推拿主穴加清肝經,既涼肝止驚安神,又防肝木乘克脾土,三診時實邪已去,脾胃氣虛,推拿上方主穴加補大腸,補腎經,推三關,推上七節骨。具有健脾升清,醒脾開胃之功效。
劉教授特別注重患兒捏脊療法,其認為此法以中醫的陰陽、氣血、經絡學說作為治療標準,疏通經絡,使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及腧穴被作用,調和陰陽,使氣血運行通暢,臟腑功能得到顯著改善,具有整體調節作用。現代研究表明捏脊療法能增加消化酶,改善大腦皮層植物神經,使淀粉酶活性和血清淀粉酶恢復活性,膽堿酯酶活性逐漸增加,腸吸收功能增強,捏脊則可促進患兒淋巴和血液循環,使副交感神經節和交感神經節受到刺激,從而提升患兒的機體免疫力。能使大腦皮層植物神經功能得到改善,使消化酶分泌增加,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活性回升,膽堿酯酶活性增加,腸吸收功能改善。捏脊亦可刺激脊神經根和交感神經節、副交感神經節,促進胃腸的血液、淋巴循環,從而改善消化系統功能,提高機體免疫的功能[4]。在內外治療的同時,還應注意飲食調養,對膳食結構進行合理安排,使患兒不良飲食習慣得以改善,才能有更好療效[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