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審美現代性:當代中國的情感民族志初探*

2021-01-12 06:18:46王杰石甜
浙江社會科學 2021年1期
關鍵詞:美學情感結構

□ 王杰 石甜

內容提要 本文以中國當代文藝作品為對象,探索當代中國社會的情感民族志,嘗試提煉當代中國社會的情感結構,以進一步探索中國審美現代性的問題。當代中國存在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斷崖式斷裂。市場經濟中的西方化潮流,導致當代中國社會的情感結構呈現多重語境的疊合狀態。通過當代文藝的情感民族志研究,可以對多重語境疊合下作品的意義進行分析,進一步探索中國審美現代性的相關理論。

當代美學是一個議論紛紜的理論領域, 也是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重要理論領域。在當代美學問題的研究中, 情感結構的相關研究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這是因為情感結構是審美經驗和許多文化活動的重要基礎。 在中國美學界和文藝理論界, 關于中國社會情感結構的理論研究相對而言是比較薄弱的,研究方法也較為傳統。 理論研究的缺乏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國學術界、批評界、文化管理部門和文化政策的制定部門,對中國當代社會的情感結構缺乏充分、系統、深入的認識, 在文藝政策的制定方面以及許多重大的文學創作問題上缺乏很好的預見性, 仍然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 不能很好地適應時代所提出的偉大要求。

本文提出, 可以以中國當代文學藝術作品為研究對象, 通過情感民族志研究來把握當代中國社會的情感結構,包括它的基本結構和動態軌跡。對不同社會群體、 不同民族的共同審美對象展開研究,探索中國審美現代性的理論圖式,從而使美學研究獲得足夠的自主性, 在引領未來社會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文化力量。

一、情感結構與情感民族志

人類學與美學分別從各自的學科角度對某一社會“情感結構”和情感民族志展開研究,但兩者之間是否有關聯,如何聯系起來,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少,但又是研究當代社會所需要的。人類學學科自奠基人起, 已經在收集研究對象的喜怒哀樂等情感表達方面作出探索,例如馬林諾夫斯基筆下的特羅布里恩島民在儀式交往活動中呈現的興奮與緊張。①20 世紀70年代以來,情感研究逐漸成為社會與文化人類學的一個重要領域, 學者們從各自的田野材料和理論資源出發, 闡釋了不同的文化與社會機制如何塑造了情緒和情感的合適表達,以及情感表達的個體與集體意義。②羅納爾·羅薩爾多對菲律賓伊隆戈人在儀式中的情感流露,以及自己在妻子不幸遇難后的悲傷與頓悟, 成為人類學在情感研究方面的經典之作。③而當代美學的重要理論轉向就包括情感論轉向。 文化批評家雷蒙德·威廉斯在《漫長的革命》等重要著作中提出了用情感結構理論來研究文學藝術, 這也是當代美學的重要方法之一。 文化批評家格羅斯伯格提出,今天的文化研究面臨困境,我們處在多種文化語境疊合的現實中, 所以要把握住這個時代真實的情感結構,就變得非常困難,文化研究就陷入到這種困境中。④人類學與美學如何“聯手”來研究和把握當代社會的情感結構, 是當下人文學科的研究需要,也是本文嘗試探索的方向。

我們認為,在當代社會的學術語境中,在多重語境疊合、各種話語重疊的喧鬧現狀下,情感民族志或許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理論方法, 力求把握住我們所生活的時代真實的情感結構。阿列西·艾爾亞維奇等學者認為, 通過對情感結構的研究來開展美學和藝術的批評, 可以找到具有新的情感結構的藝術。⑤而一種新的情感結構,代表著未來,也就代表著社會的進步的方向。 通過對表征著新的情感結構的先鋒派藝術的批評和分析, 我們就能夠改變當代人的情感結構, 通過改變當代人的情感結構,就能夠改變世界。在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理論研究領域,這個情感結構的改變過程,也就是審美的革命, 這是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問題。

我們認為,在當代美學問題的研究中,需要樹立清晰的理論目標, 準確把握當代社會的情感結構,然后把握當代社會,從而把握表征未來的情感結構。 那么,用情感民族志的方法,對當代社會的情感結構問題,進行深入、具體和系統的研究,就具有理論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因此,情感結構的研究與情感民族志研究的聯系十分緊密, 這既是當代美學的生長點, 可能也是人類學研究的理論生長點。

當下的民族學和人類學研究中存在嚴重的碎片化現象,調查案例與地方資料非常豐富,但是缺乏理論概括和提煉。 齊澤克、 雅各布森曾經爭論過,對當代人文社會科學而言,田野調查與實證方法是不是有限的?雅各布森認為,田野調查和實證研究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齊澤克認為不能。我們認為, 也許哲學人類學的維度可以為民族學與人類學對當代問題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論工具。

哲學人類學曾經提出過一個問題, 也許是我們這個時代很重要的問題, 即人與人之間還有沒有信任,還有沒有可能形成共同的信仰?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相應時代的情感結構進行分析。情感結構的研究源自美學和文學藝術批評; 情感民族志來自人類學和民族學,它們各有優點與不足。情感結構理論的主觀性較強, 很難在學理上進行充分論證, 尤其是從個體到群體的審美認知層面進行總結時,其客觀性需要進一步驗證。情感民族志長于對某個群體的情感表達進行追蹤與剖析,例如對當下中國社會出現“嫉妒羨慕恨”這類情感表達進行微觀層面的分析⑥,或者對美國鐵銹帶的工人緣何憤怒繼而倒向保守派的懷抱作田野記錄。⑦因此,情感結構與情感民族志結合,可以把理論概括與客觀性的知識碎片結合起來, 來研究當代社會與時代問題。

在當代社會,時代的問題是什么?臺灣學者許倬云認為,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 最重要根源是人以及社會的信任出了問題。在當代藝術中,大量的藝術作品恰好表達了這種危機, 以及在危機中重建信任的可能性機制。 在當代社會,由文學、藝術組成的文化系統中, 電影是一種相當復雜的藝術類型。在科學技術的支撐下,當代電影具有很強的情感沖擊力和穿透力。 因此通過對當代電影的情感民族志研究, 可以捕捉當代社會真實的情感結構。 當代電影是當代社會具有最大共同性的文化形式。 阿蘭·巴迪歐提出,人類認識真理有四種方式,藝術、科學、愛和政治。⑧在當代社會中,藝術和人類學意義上的愛, 是可以在當下把握住社會生活復雜的真理性的。因此,通過對藝術的情感反映和審美認知來研究當代社會的情感結構,是有可能的和可行的。

二、當代中國的文化需求

在美學上, 通過當代藝術作品來開展的民族志研究,應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徑,一種通過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情感結構, 對中國當代社會的文化建設做出的自覺的努力。 傳統的民族志研究是以參與觀察方法為主的, 對某個研究群體在某個方面進行長期調查, 以形成對該群體的社會結構、社會組織、文化習性等的理解和闡釋。 但是,美國人類學家勞拉·南德爾提出,民族志的潛力遠不止于此, 它可以作為一種理論來促進知識生產以及對人類社會的整體理解。⑨人類學學科發展到當下, 也有不少學者從影像或視覺人類學角度對電影、紀錄片等影像作品作分析,探討屏幕光影后的價值觀、情感空間與社會責任。⑩而大數據時代到來后, 觀影數據也可以作為一種路徑來對觀眾群體進行虛擬民族志的研究?,以此來理解觀眾們作出購票、 觀看行為背后的社會因素與情感表達。

在當代社會,藝術成為一種共同的心理語言。新冠疫情期間,由中國音樂家譚盾創作的《武漢十二鑼》由多國藝術家合作演奏,全球藝術家在線演奏同一首音樂作品, 這種全球同步音樂表演的基礎,實際上是一種共同的情感表達。而在藝術表達中,當代電影又具有最大程度的共同性。在當代中國文化中,我們注意到一個現象,新上映的電影往往會形成巨大的社會性爭論,例如《趙氏孤兒》《白日焰火》《芳華》《八佰》等電影作品,觀眾的評論兩邊倒,各執一詞,產生了范圍廣泛、似乎不可調和的爭論。我們認為,這種紛繁激烈的爭論實際上呈現了當代中國社會的情感結構的一種現象。

雷蒙德·威廉斯認為, 從意識形態角度來看,任何文化都同時包括三種文化:一個是剩余文化,一個是主流文化,一個是未來文化。對于當代文化而言,情況實際上更為復雜,還有各種亞文化、民族文化等等。因此,任何時代都是一種多重文化疊合的語境,不同聲音的表達、不同價值觀的呈現,共同構成了時代的復調。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中,對人類未來的思考, 離不開對當下沖突的剖析、對“眾聲喧嘩”的闡釋,需要把握真實,走出多重語境疊合的文化迷霧。 在當下,重提歷史主義,通過展開連續性研究,幫助我們去探索時代在情感結構和審美關系方面的矛盾關系,從而獲得對未來的追求和想象。

在文化經濟時代, 符號經濟塑造了生活的意義,與真實世界存在隔膜。文學藝術是一種想象性的文化系統,所以在今天馬克思主義美學看來,文學藝術并不能直接達到藝術真實, 也可能是一種幻象。 當代中國的民族文化仍然處于深刻的危機中,甲午海戰之后,中華民族文化出現斷崖式的斷裂,而這種斷裂在藝術作品的欣賞和理解上,表現得特別明顯。例如電影《刺客聶隱娘》,這是一個由唐傳奇改編的故事。 導演侯孝賢精心拍攝的這部電影,雖然有很好的當代性,但內容和思想并不完全被當代觀眾所接受。

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文化的斷裂,造成了話語的斷裂和情感模式的斷裂,而碎片化的存在,也是當代中國民眾的生存形態, 個體化的存在形成了流動的文化基礎。 以往人生漂泊與人際交流的安詳狀態已經不復存在了, 但當代人文社會學科對現代社會所存在的深刻文化根基, 還缺乏進一步認識。 在研究中我們注意到,悲劇人文主義,或者通過悲劇性的藝術作品所激發出來的崇高感,所獲得的精神和情感的凈化和升華,可能是這一個時代最重要的一種文化品格, 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文化資源。如果我們這個時代要重建價值,那就需要在當代藝術和古代藝術中研究闡發悲劇人文主義的意義。

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文化斷裂后,不同的群體、社會共同體、民族之間出現沖突,使得這個時代成為充滿悲劇和悲情的時代。 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涉及三個重要的領域:階級、種族與性別。 這三個領域都是當代社會中充滿著沖突的領域。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城市化進程到現在仍然還在進行,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需要更多理論作出闡釋。因此,當下對文化自覺具有一種社會需求。人類學研究“審美的人”,強調審美經驗的超越性,達到一種信仰的高度。審美經驗具有最大的可傳達性,共同性越大,也就越能夠獲得最大程度的認同,建立最大程度的審美共同體。

三、當代藝術的第四種先鋒派

我們認為, 當代藝術中出現了一種應該關注的現象,即同時具有先鋒性和大眾性。 阿列西·艾爾亞維奇指出,第三種形態的先鋒派,是一種在俄羅斯、中國以及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出現的先鋒派現象。?但是我們認為,從中國的延安時期開始,中國的藝術創作出現一種也許可以稱之為“第四種形態的先鋒派” 的現象, 產生了一種新的情感結構,一種新的對世界的感知和對世界的判斷,在藝術形式上有了某種創新。例如延安時期的《黃河大合唱》,產生了一種新的情感結構,在音樂的技巧上也是有所創新的, 結合了中國的音樂形式和西方的音樂形式。?情感結構的先鋒性、藝術技巧的先鋒性,同時又具有大眾性,這就是第四種形態的先鋒派藝術。

從20 世紀30年代關于表現主義的論爭,到當代的先鋒派理論, 都從語義上對先鋒派現象進行了討論。 而我們認為,中國存在第四種先鋒派,它既是先鋒的又是大眾的, 例如延安時期的木刻藝術、街頭戲劇和“山藥蛋”文學等,都得到了大眾的喜愛,但同時又具有革命的先鋒性。事實上我們可以找到諸多例子,例如《黃河大合唱》,它既是先鋒性的又是大眾性的。?我們團隊研究了很多當代電影,例如《地久天長》《戰狼》《南方車站的聚會》等,它們代表著一種“最現代的思想”,用某種藝術的形式表征出來。?但是,此前對先鋒派作品的研究, 大多集中在對藝術作品的內容或藝術表達方面進行闡釋,比較缺乏以實證研究為基礎的成果。

當代藝術創作門類廣泛,創作實踐眾多,本文不一一闡述, 僅從田野調查或者從實證研究的角度上來看,電影可能更具有大眾性和廣泛性。中國當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現象是, 每一部新電影上映后,往往出現各種各樣的爭論,因此可以通過對當代中國電影的情感民族志研究,來研究當代美學,或者說當代社會的情感結構。具體地說,研究當代中國社會的情感結構, 通過對一個客觀對象的連續、多角度的研究和田野調查工作,來把握住這個對象的本質性存在。關于審美現象和審美經驗,那種抽象的、永恒不變的本質,在今天是不存在了,被解構主義解構了。 但是,具體的真理性、具體的真實性, 也就是馬克思通過他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強調的使用價值是存在的,是確定性的。任何一個藝術品,任何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當代社會都顯得特別重要。 對于個體與使用價值的交流而言,可以是符號層面的交流,也可以是具體的、豐富的、真實的情感交流,以及通過藝術作品而實現對現實生活關系的把握。

美學和文藝研究具有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矛盾。 因為審美和情感、想象相聯系,首先它的存在狀態就是不確定的。 那么審美或者說審美經驗到底有沒有確定性? 這是當代情感民族志要研究的重要問題。就是說情感結構有沒有確定性,有沒有本質屬性?一些情感人類學的學者認為,情感就是不確定的。 我們認為,在歷史地發展的社會中,問題不是這么簡單。馬克思主義美學認為,在一定的時空中, 在一定的歷史階段, 在一定的社會結構中,情感結構是確定的。 因此,我們就是在不確定性中去研究它的相對確定性。 如果在這樣一個時代,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不再具有確定性,一切神圣的東西,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那么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的基礎,就成為問題了;人類要建立的信仰,或許就不再可能。在所有神圣性的東西都被解構、都煙消云散的時代,努力尋找確定性、尋找審美和文學藝術的某種本質屬性,就顯得更加重要。

四、具體的研究方法

當代人類學和民族學有一個都市化轉向。 傳統的人類學研究主要以小型社會為研究對象,呈現該群體在微觀層面的日常生活、交流交往,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不對都市化社會,不對當代都市化的人群及其存在方式和情感結構做出研究,事實上就不可能對當代社會做出正確的判斷。在“芝加哥學派”以后,人類學家對都市環境中群體之間交往互動進行追蹤,不乏經典作品,亦在學術界以外產生了巨大影響。?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即使研究小型社會, 也不可避免涉及都市化和現代化的問題, 因為小型社會的成員也要面對現代化的問題, 例如當代中國的鄉村建設就是嵌入到中國社會變革的時代背景之中, 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社群也在接受電視、手機等現代媒體/介的沖擊,傳統文化面對著重塑與傳承的挑戰。?在這樣一個都市化轉向的語境中, 對電影藝術進行民族志研究,可以較好地理解觀眾的具體感受,以及社會不同群體對它的看法。

當代中國電影也許是研究動態的情感結構的一個良好文本。在當代文化系統中,電影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在流動,劇本的設計、導演的拍攝、演員的表演、后期制作等等,存在著精神和情感流動的微妙狀態。將民族志方法引入當代電影研究,可以關注人們如何借助物質載體與影片內容互動,如何形成自己的觀點與想法, 如何與他人交流,這些觀點與想法又如何通過社群文化傳播。?而觀眾又如汪洋大海一般, 個體背景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個人觀點也是在流動的。在對當代情感民族志的分析上,大數據對于性別、年齡等有了基本的統計,例如二三線城市的青年觀眾事實上是電影觀眾的主要構成,也是電影票房市場的主力。?通過情感民族志來分析和把握當代社會復雜的情感結構,可以對當代電影進行深度闡釋, 并且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研究當代審美形式與社會生活的復雜關系。

關于當代社會的社會關系和審美關系,阿蘭·巴迪歐提出了哲學認知, 我們則提出了情感結構基本維度的理論構想(如圖一)。?對于這個結構關系的研究和深入闡釋, 我們認為是當代中國美學研究在情感民族志方面拓展的一個重要基礎。

圖一 當代中國社會情感結構的基本維度

近年來,我們團隊結合人類學和民族學的方法開展了一些研究工作。 首先,我們在確定研討的電影后, 會廣泛收集和分享對該電影的網絡評價,包括主創人員言論、廣告用語等等。然后,我們開展多學科對該影片的自由討論和辯論,在條件允許時邀請主創團隊參加,邀請社會不同階層人員參加觀影和討論, 偶爾采用多地多團隊同時研討的方式進行。在此基礎上,我們整理文字資料,用于發表和進一步研究。 同時,用民族志材料與藝術批評和美學分析互相參照,進行復雜研究和電影文本深描式解讀,最終形成關于中國當代情感結構的理論判斷。

目前為止, 我們把已經發表的文章和討論稿收集,出版了《當我們在談電影的時候,我們在談什么》一書。但是,這只是我們團隊目前為止的初步探索。 我們希望今后在學理和具體研究方法上有進一步的探索,用人類學、民族學的方法對當代電影和當代文學藝術進行情感民族志研究, 在系列研究的基礎上, 對當代中國社會的情感結構進行闡釋, 提煉當代中國社會的情感結構。 我們認為,對于當代美學的建設和發展而言,我們不僅需要實證研究,也需要理論自覺,不再僅僅借助西方的理論闡述中國電影和中國當代文藝作品, 而是通過我們的研究工作, 從復雜的當代中國社會現象和藝術作品中提煉概括審美關系, 包括其中的矛盾關系, 在對具體審美關系和審美意義的研究中,進行理論概括。

五、初步的結論

美學研究和文學藝術研究長期關注情感研究,自雷蒙德·威廉斯的“情感結構”理論提出以來, 情感結構的研究在當代美學研究中成為一種重要的方法, 是意識形態理論與精神分析理論的結合。 但是,在當代馬克思主義的三個問題域(階級、種族和性別)出現許多新的現象,歐洲和美國的種族問題和民族問題頻頻爆發, 在中國當代文學藝術的研究中,理論分歧層出不窮,論爭不斷,審美研究的理論需要一種新的方法和理論來探索理解的共同性、可能性與途徑等問題。 雖然“情感結構”理論有一定的局限,缺乏歷史性,也缺乏實證性,但是有很強的現實解釋力,因此,有必要引入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以達到研究復雜問題以及情感結構的歷史性的目的。

由于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涉及問題的深刻性,以當代中國文藝作品為例,通過人類學和民族學的方法研究當代中國社會的情感結構, 是一種研究方法的創新和理論上的進步。 本項研究的理論意義在于, 探索當代中國社會情感結構的復雜性以及中國文化價值鏈重建的可能性, 回應現實問題,嘗試構建中國當代藝術批評的理論體系,推動審美人類學的研究向前發展, 使美學研究服務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注釋:

①馬林諾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紹明譯,高丙中校,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

②周泓:《人類學的情緒與情感研究》,《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2019年第十三輯,第3~14 頁。

③Renato Rosaldo, The Day of Shelly’s Death: The Poetry and Ethnography of Grief, Duke University Press,2013.

④鄭以然:《文化研究的政治、語境與復雜性——勞倫斯·格羅斯伯格教授訪談錄》,《文藝研究》2016年第8 期。

⑤?Ale? Erjavec ed., Aesthetic Revolutions and Twentieth -Century Avant -Garde Movements.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5.

⑥張慧:《嫉妒羨慕恨——一個關于財富觀的人類學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

⑦Katherine J.Cramer,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Rural Consciousness in Wisconsin and the Rise of Scott Walk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6.

⑧阿蘭·巴迪歐:《愛的多重奏》,鄧剛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⑨Laura Nader, Ethnography as theory.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 2011, 1(1): 211~219.

⑩朱靖江:《在野與守望:以影視人類學視角反思少數民族影視創作》,《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 期。

?聶偉、杜梁:《電影大數據測繪與“小鎮青年”的虛擬民族志》,《學術論壇》2020年第4 期。

?王杰、王真:《中國悲劇人文主義的核心觀念及其當代意義——為紀念冼星海 《黃河大合唱》 創作80 周年而作》,《湖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 期。

?王杰、王真:《“最現代的思想”:中國現代悲劇觀念的研究方法問題》,《學習與探索》2019年第11 期。

?王杰、王真:《當代中國時尚中的民族精神問題——以兩部當代電影〈刺客聶隱娘〉和〈戰狼2〉的社會反應為例》,《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年第3 期。

?Ulf Hannerz, Exploring the City: Inquiries toward an Urban Anthropolog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吳飛:《火塘·教堂·電視:一個少數民族社區的社會傳播網絡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

?彭流螢:《虛擬民族志作為電影研究方法的引入》,《電影藝術》2020年第1 期。

?聶偉、杜梁:《電影大數據測繪與“小鎮青年”的虛擬民族志》,《學術論壇》2020年第4 期。

?王杰、王真:《新科技時代的美學革命與價值重建》,《文藝爭鳴》2020年第4 期。

猜你喜歡
美學情感結構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失落的情感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論《日出》的結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夜色91| 蜜臀AV在线播放| 亚洲第七页| 国产精品性|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国产成人欧美| 美女亚洲一区| 日本午夜三级|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自拍欧美亚洲|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国产丝袜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老色鬼欧美精品|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在线精品自拍|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无码国产伊人| 嫩草在线视频|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www.狠狠|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在线色国产|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天堂av综合网| 欧美精品成人| 97在线国产视频|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婷婷丁香|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三级影院| 日韩第一页在线|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国产毛片不卡|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伊人蕉久影院|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国产一区成人|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日本午夜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