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業(yè)雙
書籍簡介:
本書以朝代為序進行編寫,梳理了從先秦兩漢直至現(xiàn)當代,先賢大家登臨泰山留下的經典詩文,并首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泰山詩文發(fā)展的階段劃分:發(fā)軔期(先秦兩漢)、發(fā)展期(三國魏晉南北朝)、繁榮期(唐宋金元)、繁盛期(明代)、大成期(清代)、轉型期(現(xiàn)當代)。每個時期分緒論、文學世相、詩文擷英、佳作賞讀四個板塊。緒論部分以概說的方式,簡要介紹泰山詩文在該時期的發(fā)展情況和詩文創(chuàng)作的主要特色;文學世相則選取本時期關于泰山詩文創(chuàng)作的重要人物、重大歷史事件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學趣事;詩文擷英主要是本時期經典泰山詩文的薈萃,就作品的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主旨和表達特色等進行簡要說明;佳作賞讀,則是從詩詞和文賦兩種體裁形式分別選取此時期經典的詩文篇目,加以鑒賞,深化對泰山經典詩文的感知。
“泰山巖巖,魯邦所瞻。”歷朝歷代的先哲大家登臨泰山,留下了千古流傳的詩詞文賦,是中華詩文藝術中的璀璨明珠。
2021年初,我們在與熟悉泰山文化的一眾專家溝通交流時,萌生了出版一本梳理歷朝歷代經典泰山詩詞文賦的圖書的想法。大家一拍即合,很快組建了《泰山詩文》的項目隊伍。由此,《泰山詩文》的編寫工作正式啟動。
記得之前有位資深老編輯說過,沒有一本書的出版會“順順利利”。我當時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現(xiàn)在看來,別有感悟。圖書出版的過程總是充滿各種未知的變數,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都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編輯在這個過程中要做的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泰山詩文》一書從組稿,到最后出版,經歷了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首先是編撰之難,關于泰山、泰安的詩詞近2萬首,文賦600多篇。如何從浩如煙海的詩詞文賦中精選出適合社會大眾閱讀學習的詩文篇目,是考驗編寫團隊智慧和能力的。
要整體上保持泰山詩文從先秦兩漢到現(xiàn)當代時期詩文的完整性,要通俗易懂,要接地氣,要適合大眾閱讀和青少年學習積累……這就對編寫的內容、體例、形式和表達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寫組的同仁們夙興夜寐,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廣泛收集、仔細甄選、查找校閱文庫史料,采擷選錄篇目,形成了40萬余字的初稿,又對大量的文字錯訛進行了反復查證校訂,同時本著去粗取精,優(yōu)中擇優(yōu)的原則,大刀闊斧地數次刪減,最終形成了20萬余字的《泰山詩文》現(xiàn)稿。
在通稿會上,所有編寫組成員對著投放屏,一首一首地討論,即使是長篇文賦也是逐句閱讀:這首為什么刪除,那篇為什么保留;這里這個知識是否準確,那里那樣表述是否規(guī)范,大家各抒己見,討論激烈處甚至拍案而起,針鋒相對,意見達成一致后又會擊掌慶賀,歡欣鼓舞之情溢于言表。這樣的通稿會,我們組織了5次,從春寒料峭到夏日炎炎,而今隆冬已至……
其次是編校之難。質量是圖書的生命線。沒有質量保證的圖書,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更談不上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泰山詩文》書稿包羅宏富、體大思精,行文對各種文獻史料旁征博引。如何保證選錄詩文的準確性和注釋賞讀的權威性,極大地挑戰(zhàn)著項目團隊的業(yè)務水平。為保證圖書質量,我們做了大量艱辛繁難的校對核查工作。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對唐代丁春澤《日觀賦》中“忽聽晨雞,即曈昽而可愛”中“曈昽”二字的核對。作者提供的稿件原文是“瞳昽”二字,我在第一遍核對原文時,只找到了幾個轉引的本子,有的作“瞳昽”,有的作“朣朧”,沒有更權威的版本,一時無法定奪。
我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瞳”為“瞳孔”之意,“朣”為“不明亮的樣子”。聯(lián)系上文“忽聽晨雞”,我判斷此處描繪的應該是晨光熹微,東方初白的情景,于是采用了“朣朧”一詞。在第二遍審校時,有一段賞讀文字中有“朦朧”一詞,我想到“朦朧”與“曚昽”的詞意差別,月字旁的是形容月光不明,日字旁的是形容日光不明,這時腦海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有“朣朧”,是不是也有“曈昽”,于是我立刻去查《辭海》,果然有。
“朣朧”形容“月初出微明貌”,“曈昽”形容“日初出微明貌”,但是考慮到古文中通假字的情況,我沒有立即去改,而是又多方查找資料,所幸,通過齊魯書社的一位編輯,我找到了周紹良主編的豎排繁體影印本《全唐文新編》,其中《日觀賦》有“忽聽晨雞,即曈昽而可愛”句,于是放心地改了過來。
再次是裝幀設計之難。從“書籍裝幀”的意義上來說,完全可以說,沒有書籍裝幀就不可能有書籍,就如同精神離不開軀體。裝幀是書的外貌,它既體現(xiàn)書的內容、性質,同時又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泰山詩文蔚為大觀,怎樣的裝幀設計才能與之匹配,要穩(wěn)重典雅,又不能過于肅穆;要體現(xiàn)泰山文化底蘊,又不能過于學術。為設計出一版精美的、合適的圖書封面和版式,我們先后約請了四位美編設計,出了十幾版風格不同的封面設計稿和內文版式,最終根據圖書的內容,并結合各方意見選定了其中一版設計。
為達到滿意的視覺效果,封面進行大的調整改版十多次,最終確定了現(xiàn)在的成品。為保證封面實際印刷效果與平面效果盡可能一致,我們先后打印數碼樣20多版,裱實際樣近10版。中間過程大費周章,但事實證明這種付出是無比正確的。
等到11月底,《泰山詩文》正式出版,并不算厚的樣書拿到手里卻覺得沉甸甸的,我既在心里長舒了一口氣,又覺得任重而道遠,不敢就此放松。
我忽然想到《泰山詩文》中收錄的馮驥才《挑山工》中的一段話:“我們哪里有近道,還不和你們是一條道?你們走得快,可是你們在路上東看西看,玩玩鬧鬧,總停下來唄!我們跟你們不一樣。不像你們那么隨便,高興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實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樣,兩天也到不了山頂。就得一個勁兒往前走。別看我們慢,走長了就跑到你們前邊去了……”我想,在出版的道路上,哪里有什么捷徑,唯有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才能一直前進。
(編輯/崔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