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春華
生長理念強調順應兒童的天性進行教育,充分考慮兒童成長的現實需求,在教育中使學生學會做人、學習與生活。生長是生命的根本,小學語文教學應當立足學生的長遠發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使他們在學習中感受成長的樂趣。語文作業具有復習、鞏固的功能,在培育學生反思能力,促進學生能力發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語文教師須在設計語文作業時落實生長理念,守住作業質量關,通過設計高質量的語文作業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并促進他們學科能力的發展。
一、基于課堂教學進度,設計多種作業模式
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機械性地布置作業,要求學生通過完成作業達到鞏固提升的目的。在傳統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布置的作業形式單一、內容單調,語文作業的形式限定于書面形式,但小學生常常對以文本形式出現的教學內容缺乏興趣,這意味著教師布置的作業對學生缺乏吸引力,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生長理念的引導下,教師需設計與學生興趣愛好及課堂教學進度相符合的語文作業,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使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會學習。
如在布置《詹天佑》一課的作業時,教師應充分考慮本節課教學文本的特征。課文內容涉及許多富有設計性的內容,文本形式較為抽象,許多學生在閱讀時難以理解文本描述的設計構造內容。考慮到小學生喜歡涂畫的特征,教師可要求學生結合文本內容畫出相應圖畫,以畫圖的方式理解文本。學生在涂畫的過程中可以迸發思維活力,又可以利用具體的圖畫理解文本內容。與此同時,圖畫的方式相較單純的文本理解方式具有更強的趣味性,這與小學生的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相契合,體現著生長理念在語文設計過程中的應用。再如,設計《找春天》一課的作業時,教師鼓勵學生將生活中與春天有關的事物以多樣化的方式記錄下來。如通過拍照、畫圖、寫小作文的形式描繪春天的景象,并將自己積累的素材帶到教學課堂中。在課堂上,教師運用學生積累的素材進行教學,學生能感受到教學內容與自身生長環境的聯系,增強對文本內容的熟悉感,從而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二、融合實踐活動,拓寬思維廣度
基于生長理念設計的語文作業應當將實踐性活動融入其中,從而達到拓寬小學生思維廣度的目標。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利用現實生活場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他們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如在講解《趙州橋》一課時,教師先布置資料搜索作業,要求學生廣泛搜集網絡中的學習資源,了解趙州橋的設計結構、建筑的歷史背景、建筑特征等信息,為課上學習做準備。學生完成新課學習后,教師再要求他們通過實踐感受橋梁建筑設計的精妙之處,如到市區內的建筑博物館參觀,感受不同橋梁設計背后的文化內涵,將這些橋梁的設計結構與趙州橋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學習加深印象。部分學生曾在旅游過程中了解到其他知名橋梁建筑的產生及發展歷史,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見聞與感受。如此一來,語文作業的開放性顯著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是回顧生活經歷、感受生活豐富性、趣味性的過程。生長理念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尤為重視,具有開放性的語文作業將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從而打破他們對語文作業的刻板印象。
三、設計分層作業,促進學生發展
小學生學習能力不同,面向不同學生設計分層作業能夠體現生長理念的要求,還能使學生逐漸積累學習信心,建立起良好的學習心態,促進學生語文學科能力的長遠發展。要設計分層作業,首先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對學生進行分層依據的標準有許多,教師應結合不同教育目的選擇合適的標準,達到科學分層的效果。
例如,為促進學生語文學科能力的發展,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基礎能力狀況對他們進行分層。部分學生語文學科能力較弱,在閱讀文章時難以準確把握作者傳遞的情感,在寫作課堂中感覺無事可寫。面向這部分學生設計作業時,教師應充分考慮他們學科能力的發展階段。顯然,這部分學生的語文學科能力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教師需為他們設計難度較低、富有趣味性的語文作業,引導他們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逐漸完善知識體系,構建起完整的知識框架,夯實學科知識基礎。同時,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語文知識的趣味性,逐漸積累學習興趣,形成對語文學科的積極印象。學生建立起積極的學習心態,遇到學習困難時才能做到大膽突破、積極進取。面向語文學科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應考慮到他們的生長階段。學科能力強的學生通常具備良好的語文知識基礎,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適當提升作業難度,增強作業的挑戰性,激發學生的勝負欲。學生在勝負欲的驅使下主動完成作業,并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挑戰自我、提升自我。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的文化視野迅速擴展,學習的內驅力也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生長理念要求教師充分考慮學生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發展需求,不僅要關注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還要關注他們能力發展的水平,兼顧學生理論和實踐能力的發展。隨著生長理念在語文作業中的滲透,學生的學科能力及素養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發展,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也會在無形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