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軍
教學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傳送信息的主要載體之一,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工具。教師的教學語言藝術和課堂教學效果有密切的關系。高水平的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藝術,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智慧。我覺得成功的語文課堂教學語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語調高昂,語言幽默
教師語言要做到節奏鏗鏘、聲音洪亮、充滿激情,這樣才能感染學生,使學生上課有勁頭;反之,教師自己語言無力,怎么去吸引學生呢?所以,課堂語言要傾注極大的熱情,做到情真意切,把學生帶入教材的“特定情景”中去,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如在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在給學生示范吟誦詩句時要注意停頓、節奏,讓學生體會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深情。如果教師的課堂語言幽默詼諧,課堂氣氛輕松愉快,學生就會興趣盎然、全神貫注,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語氣變化,抑揚頓挫
雨果說:“語言就是力量。”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學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而應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和諧動聽,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學效果。
三、語言巧妙,充滿啟發性
教師課前要設計好預習習題和課間提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去聽課。課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深入淺出,多用疑問性提問、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受到啟迪,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容。如教《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首先拿出一個小葫蘆,問學生:“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嗎?”(學生回答)我又問:“你們知道這可愛的小葫蘆是怎么長出來的嗎?”(學生各抒己見)我接著說:“那我們來讀《我要的是葫蘆》,看一看:他有沒有拿到這么可愛的小葫蘆?”這種啟發式的導語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不知不覺進入了學習之中。
因此,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富有啟發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注意含蓄,耐人尋味,循循善誘,切忌“直、白、露”,要給學生想象的空間,留有思考的余地。
四、體態語言生動、形象
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不僅要把自己的目光、動作等“體態語言”作為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而且要把它作為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手段,使之不分心。如在講《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時,在引導學生感知人物形象時,我們可以在情感、語氣、語調、語速變化中,表現林沖的武藝高強、忠直淳樸以及洪教頭的自以為是、跋扈囂張,再輔以相應的手勢動作,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這樣能夠使學生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同時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從而起到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的作用。
五、設疑激趣,妙趣橫生
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形象、生動、饒有情趣,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和教材有關的笑話、故事、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等等均可引入課堂。如教學《金蟬脫殼》時,可以先讓學生說說“三十六計”中“金蟬脫殼”這個故事,體現語文向學生生活開放的課改理念,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于理解。此外,運用恰當生動的語言,使深奧的知識明朗化,用自己淵博的知識教給學生豐富的語文素養,可以引起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之,教師的語言藝術對創設優美的語境去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格,維護學生健康心理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生涯中刻苦磨煉,不斷創造才逐步形成的顯現個人特征的語言風格,所以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語言修養。常語道:修“辭”先修身。教師語言藝術是建立在對教育事業、對教育對象負責和熱愛的基礎之上的;豐厚的知識則是積累教師語言藝術的“源頭”。所以我們教師一定要下功夫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努力掌握并在實踐中運用,并能成為學生運用語言的表率,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