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在哲學家的眼中,經濟是文化的基礎,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反作用。不得不說,任正非便參悟到了這其中的奧秘。當年的華為,基礎薄弱,他便先筑牢了基礎,用發展的眼光尋求科學家和思想家。
在任正非參悟了這其中的道理后,他帶領著華為蓬勃發展,華為描繪的藍圖無疑是十分明確的:先筑牢經濟基礎,再發展科技文化,最后有思想家提供長遠的理論指導。
首先,擁有經濟的基礎是十分重要的,正如任正非所說,沙漠里是不能種郁金香的,所以改造沙漠就成了當務之急。只有有了雄厚的經濟支撐,科技文化才能蓬勃發展。因此,企業的生產都是先從積累開始的。積累財富、積累資源、積累人際關系,這些生產要素的積累對改造“沙漠”中貧瘠的土地來說,無疑是上好的養料。要想讓天才生長,首先要準備改造了“沙漠”中貧瘠的土壤,使之富有肥力后才能正式地栽培天才和科學家。所以華為優先選擇通過工程商人度過饑荒期,再做長遠打算。
其次,才到了主攻科技文化的時候。有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在企業競爭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當代,科學技術更是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在改造完的沙漠上栽樹,即發展科學技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樹木等植被的覆蓋,改造完的沙漠遲早會變回原來的樣子。同樣,不發展科學技術,企業積累的一切都將倒回到原始的樣子。只有依靠科學技術的支撐,企業才能不斷向前發展。科學家的存在,便是為了讓企業的生產技術、生產裝備能趨時更新,不斷適應變化的時代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
最后便要發揮思想家的作用了。科學技術給企業帶來了利潤,但卻不能指明明確的方向。之所以需要思想家,是因為先進思想可以指導企業的發展,給企業指一條光明的道路。許多忽視了思想家的企業,僅僅重視科學技術,而不注重理論的指導,那么他們的發展道路是迷茫的,他們只能依賴市場的自發性去尋求利益,而并不能做出長遠打算,這樣的企業是不能長久立足的。思想家雖然無法給企業帶來實質性的收入,但其作用卻是至關重要的。華為懂得了這一道理,便將思想家利用好,故能成就其品牌。
企業發展的學問多之又多,我們不能僅看一眼冰山一角,就洋洋自得。發展的學問是那樣的深奧,我們要多從客觀事實和規律中總結經驗,這樣才能參悟其中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