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史麗
【課標解讀】
根據2011版義務教育《地理課程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是“運用資料描述某地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運用圖表說出某地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七年級《地理》(人教版·下冊)第八章《東半球其他的地區和國家》第三節“撒哈拉以南非洲”。學生通過第七章和第八章前兩節的學習已基本掌握區域學習的方法。本節作為認識地區的學習案例,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根據學生現有水平及為保證授課內容的完整性,我截取課本的第一個標題“黑種人的故鄉”。介紹本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居民狀況。教材突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黑種人的故鄉,有著獨特又極具活力的文化,為世界文化多樣性做出了重要貢獻。這里隱含著體現了當地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目標】
1.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知道本區是以黑色人種為主的地區,從而能運用圖片等資料,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習俗。
2.通過圖表資料說出撒哈拉以南非洲氣候的主要地點,及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環境及熱帶草原氣候對人們生活和動物遷徙的影響。
【教學方法】
情景法、探究法、講授法。
【教學過程】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播放《貝克勒沖刺集錦》。 觀看視頻 讓學生直觀感受非洲的長跑運動冠軍英姿,提高學習興趣
情景問題 觀影設置問題:
1.貝克勒來自哪個大洲?
2.觀察他的體質特征,與我們有何不同?推測與環境的關系。
3.為什么非洲黑種人往往能在中長跑運動中取得好成績?請從地理角度分析他們取得好成績的原因。 根據問題先思考后討論 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切實感受到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自主學習 現在我們來看看貝克勒生活的地區——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概括,包括該區域的范圍、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請同學們自主閱讀P60-61頁。
巡查完成情況。 完成自主學習問題 通過看圖、讀圖、填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強化學生的地理思維,讓學生對非洲有最初的認識。
感受非洲的文化 貝克勒比賽結束,回到他的村莊,村里的人用鼓聲迎接他,請你猜猜鼓聲代表的意思。 閱讀P62閱讀材料并動手感受 讓學生對本區的文化有最初的認識。
活動探究 跟隨著貝克勒的腳步,我們發現村民們居住的都是茅草屋。 看材料,分組討論 引導學生從地理視覺思考問題,知道自然環境對民居的影響,學以致用。
活動探究 請同學們思考民居跟自然環境有什么樣的關系?(展示氣候圖) 并完成學案,分享成果。 讓學生對本區的文化有更深一步的認識。
貝克勒在去肯尼亞參加比賽時,看到了動物大遷徙,請大家觀看視頻《東非野生動物"遷徙月歷”》,同時補充東非高原馬賽馬拉和塞倫蓋蒂的降水資料。
思考:這些生活在草原的動物為什么要遷徙?什么時候遷徙?與他們生活環境的氣候特點有什么關系? 看視頻,分組討論并完成學案,分享答案。 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地理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掌握分析問題的能力。
貝克勒還發現了赤道附近并不是全部是熱帶雨林氣候,請問為什么? 思考并回答 復習影響氣候的三大因素,讓學生得出事物的因果關系。知識遷移,體現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
當堂檢測 中考鏈接。 當堂檢測 鞏固提升。
課堂總結 根據板書進行簡單總結。 暢談收獲 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點的網絡結構。
(責任編輯:伍靜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