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要:目的: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能夠配合護士進行翻身拍背等護理工作,疼痛時主動尋求幫助。方法:納入標準選擇進入臨床護理路徑的患者,向其講解骨科護理路徑的措施,同意實施護理路徑的患者進入臨床護理路徑組。護士對患者進行入院宣教,指導患者做好各項功能鍛煉以及配合護士進行翻身、變換體位,向患者和家屬細心詳細地講述臨床路徑的內容以及患者最需要達到的護理目標,讓患者知曉在住院期間將接受的各項功能鍛煉以及壓瘡的防護、無痛治療的配合等。責任護士每班進行宣教指導,護士長每日查房時對護理內容內容進行抽查,了解患者及家屬掌握情況,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整改措施,評價改善原有路徑。結果:事實證明無痛治療可有效將術后疼痛控制在患者可耐受的范圍內。
其次在對一百名患者的評估中,截止患者出院,發生壓瘡的概率為0。結論:功能鍛煉能夠加強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周圍軟組織損傷的修復,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并發癥。
關鍵詞:骨科護理;壓瘡;疼痛;基礎護理;功能鍛煉
1.研究設計
1.1研究對象
2019年7月-2019年8月的入院人員,男性69例,女性31例,其中男性老年人12例,女性老年人8例。入選標準:具有口頭或書面表達能力的患者,并愿意配合。
1.2研究設計
調取過去出院患者的基本情況與現在患者出院時的基本情況,觀察患者的各項基本情況與對疾病治療的配合程度以及功能鍛煉掌握方法,在兼顧醫療護理質量和成本-效益的前提下,應用循證醫學,廣泛查閱文獻,征詢專家意見,與臨床一線工作人員共同交流。
1.3研究方法
納入標準選擇進入臨床護理路徑的患者,向其講解骨科護理路徑的措施,同意實施護理路徑的患者進入臨床護理路徑組。護士對患者進行入院宣教,指導患者做好各項功能鍛煉以及配合護士進行翻身、變換體位,向患者和家屬細心詳細地講述臨床路徑的內容以及患者最需要達到的護理目標,讓患者知曉在住院期間將接受的各項功能鍛煉以及壓瘡的防護、無痛治療的配合等。責任護士每班進行宣教指導,護士長每日查房時對護理內容內容進行抽查,了解患者及家屬掌握情況,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整改措施,評價改善原有路徑。
1.4評價指標
1)住院天數:計算方式自住院第一日至出院日。2)術后疼痛恢復情況:患者術后精神狀態、皮膚的情況、是否發生肺炎、血栓以及其他并發癥等。3)患者滿意度: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主要內容包括:患者對病房環境、護理人員語言、舉止、工作態度、操作技能、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等方面的評價,每個項目有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個選擇,滿意度是指滿意和基本滿意的例數占總例數的百分比。5)健康知識掌握情況(見附4):根據臨床護理路徑的具體情況,內容涉及檢查指導及宣教,術后病情觀察,術后飲食活動指導及出院宣教(見附5)等項目,每題10分,總分100分進行評定,90分以上為掌握,70~90分基本掌握,70分以下為未掌握。
2.結果
就無痛治療對某某患者的兩次髖關節置換術做了一個疼痛分析。
8月1日進行右側全髖關節置換術。
無痛治療方案:術前兩小時給予塞來昔布400mg,術中縫皮給予帕瑞昔布鈉40mg肌肉注射,術后未進行規范的無痛治療(過敏)
術后24小時內疼痛均在3分以下,術后評分在3分以上一共2次,使用解救藥物:曲馬多,患者對整體鎮痛效果非常滿意。
8月14日再次進行左側全髖關節置換術,由于懷疑磺胺類藥物過敏我們未實施無痛治療。
術后評分在3分以上總共六次,評分在7分以上總共兩次,甚至達到10分劇痛,使用解救藥物四次,鹽酸嗎啡兩次以及鹽酸曲馬多兩次?;颊邔μ弁措y以忍受,甚至痛哭不止。
事實證明無痛治療可有效將術后疼痛控制在患者可耐受的范圍內。
3.討論
骨科患者的護理是針對全部骨科患者制定的一種全方面、全過程的合理化指導性護理,護理人員從患者住院到出院期間,為患者提供合理化指導,同時,患者也明確自己的治療護理目標,自覺參與到疾病護理過程中,使患者配合治療護理,促進患者盡早康復.
3.1指導患者及時翻身,防止壓瘡的發生
經評估對高?;颊邔嵭兄攸c預防,根據循證護理的理念,從患者的實際出發,對有壓瘡危險的患者提供個體化護理,可減少壓瘡預防護理的盲目性和被動性。
一、減輕局部壓力
(1)建立床頭翻身卡,記錄翻身時間、臥位、皮膚情況,執行者簽名,每2h翻身1次。
(2)對病情危重不宜翻動的病人置氣墊床,抬高床腳30°,腰骶部墊小軟枕,增加局部通透性,減輕局部壓力。
(3)在骨隆突處每天2次用樟腦酒精按摩,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4)避免90°側臥位,將病人側臥30°,并用翻身三角架支撐這種體位,保持肢體功能位,以減小體壓。
二、嚴格交接班制度
各班護士嚴格交接,床邊檢查病人情況。每天晨會后,大夜班護士與責任護士到床邊交接,查看病人皮膚有無受壓紅腫,臥位是否舒適,床單位是否干燥清潔。
三、適時心理干預
(1)支持性心理護理。臥床的老年病人身心痛苦,情緒低落,易產生悲觀、失望的負性心理,病人家屬易產生厭煩心理。護理人員應耐心聽取他們的傾訴和要求,在取得信任與合作的基礎上,鼓勵、教育病人及家屬,告知預防壓瘡的重要性。指導病人與家屬參與皮膚評估和護理干預計劃中。
(2)充分體現人性化護理,如:在每次協助病人翻身或做皮膚護理之前,先詢問病人,以體現對病人的關心與體貼,也是人性化護理的體現。
(3)鼓勵和協助病人做各關節運動,促進早期離床活動,早日康復。
3.2有效落實健康教育,指導功能鍛煉,促進患者康復
骨折的治療原則是“復位、固定、功能鍛煉”,功能鍛煉是骨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使肢體活動、功能恢復、預防并發癥的重要保證。功能鍛煉能夠加強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周圍軟組織損傷的修復,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并發癥。我們醫護人員必須對患者進行科學的、多種形式的功能鍛煉指導,使患者減少并發癥,順利愈合,盡快的恢復生活和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伊靜《談骨科護理中臨床護理的實踐意義》[N].醫學信息2013年10月
[2]曹廣莉《無痛護理管理體系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N].當代護士 ?2013年
[3]紀小丹《淺談骨科病人的皮膚護理》[N].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9.07.08
[4]周謀望在《深入臨床積極展開骨科康復》[N].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