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敏敏 陸赟 張娟

摘要:目的:研究康復護理模式在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及生活質量中作用價值。方法:選取收治于我院的86例高血壓患者,時間區間為2019年9月-2020年9月,按照不同護理方法,分為康復組和常規組,每組43例,康復組采用康復護理模式,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對比兩組患者血壓狀況;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狀況。結果:護理前康復組與常規組血壓水平無顯著差異,護理后康復組血壓水平優于常規組(P<0.05);康復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結論:在護理高血壓患者過程中,采用康復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壓,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康復護理;高血壓;生活質量
前言:高血壓是一種高發疾病,目前在臨床上還沒有治愈藥物,所以屬于終身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采取降壓護理,降壓效果較差,會導致患者出現心肌梗死等嚴重并發癥狀,嚴重情況下會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有研究[2]表明,采用科學護理,有利于降低患者出現心腦血管疾病概率。基于上述因素,本次研究對康復護理模式在高血壓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資料如下所示。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于我院的86例高血壓患者,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康復組與常規組,每組43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56-86歲;常規組43例,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齡:55-85歲,對比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其中包含健康指導、運動護理和飲食護理等內容。康復組采用康復護理模式,方法如下:(1)成立康復護理小組,醫院需對組內成員培訓,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成績合格者方可進行護理工作。(2)護理人員評估患者病情狀況,整理病人資料,針對病人病情,制定護理措施。(3)建立高血壓微信公眾號,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豐富患者對高血壓知識掌握能力,增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4)指導患者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日常飲食中少食用高鹽高脂食物,保持良好睡眠,每天多食用水果蔬菜,禁止飲酒吸煙,身體允許情況下,可以多做一些運動,緩解疲勞。(5)心理護理,由于高血壓患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所以心理會產生焦慮等情緒,護理人員需要疏導患者心理壓力,講解高血壓相關知識,讓患者樹立信心,只要遵從醫囑,血壓會逐漸得到調節,要保持樂觀心態,可以適當聽優美音樂,避免情緒過于波動,增強治療依從性和積極性。
3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壓等相關指標(包含收縮壓和舒張壓);
(2)對比康復組和常規組生活質量評分(包含精神健康、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該量表分數在0-100分,評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資料
使用SPSS26.0統計軟件對測量數據進行統計,使用(x2)檢測數據,本次研究中采用率( ±s)表示計量資料。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血壓狀況
對比兩組患者血壓指標,在護理之前無顯著差異,護理后康復組舒張壓、收縮壓低于常規組(P<0.05)。
2.2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
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康復組患者生活質量所有項目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顯著(P<0.05)。
3結論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疾病,患病趨勢向年輕化發展,醫學上還未出現有效治療藥物,所以需要給予高血壓患者優質護理模式,康復護理可以使患者血壓水平得以維持,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對控制血壓有重要作用和價值[3]。
高血壓疾病能夠防治,采取科學護理方式,可以改善患者血壓水平,避免患者出現各種心腦血管疾病,降低風險,提升生活質量[4]。康復護理模式能夠從多個方面分析,為患者提供規范性康復指導,通過生活指導和心理護理等方式,緩解患者心理情緒,避免患者心情壓抑,通過健康指導,樹立良好作息習慣,可以使患者血壓得到控制,使患者血壓維持標準水平。通過上述研究顯示:對比兩組患者血壓指標,在護理之前無顯著差異,護理后康復組舒張壓、收縮壓低于常規組(P<0.05)。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康復組患者生活質量所有項目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顯著(P<0.05)。說明康復護理對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有一定作用,可以得到推廣。
綜上所述:在護理高血壓患者過程中,采用康復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壓,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田倩.探討超早期康復護理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J].健康之友,2020,000(003):194.
[2]鄭錦紅,林秀瑤,闕清華.高血壓性腦出血術后患者行分期康復護理對神經康復的優化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20,018(004):3.
[3]閆翠桃.分析康復護理模式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008(021):1.
[4]董瑞華.高血壓病患者臨床整體護理的效果評價[J].中國保健營養,2019,029(03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