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藝函
摘 要:在中國戲劇歷史長河中,陜西戲劇以其一波三折的發展歷程,成為中國戲劇史的一個縮影。對陜西戲劇史細致分析與探究,有利于了解中國戲劇整體概況?;诖?,分析陜西戲劇披荊斬棘的發展歷程,希望對陜西戲劇的發展壯大有所幫助。
關鍵詞:中國戲劇;陜西戲劇;戲劇發展
一、初展頭角
1949年,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西北文工團、八一劇團挺進西安,與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等戲劇團體會師,于是陜西的戲劇迎來了一個熱潮,迎來了一次戲劇改革的浪潮。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戲劇事業是從“戲改”起步的。陜西戲劇通過“改制、改人、改戲”的“三改”過程,迎來了戲劇熱潮。根據雒社揚教授的文章《小劇種 大作為——陜西基層院團(稀有劇種)優秀劇目會演述評》可知,當時陜西也在改革前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很多封建的東西仍然殘留在戲劇里,如若不及時找尋新式新法,做出改變,那么我國的戲劇很有可能會落后于時代。陜西作為改革的先鋒,在當時廢除了舊劇班社的班主制度和師徒制度,改革了班規陋習,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這一做法改變了原有的體制,便于更好地接受新鮮事物和吸納有才華的人才。對于演員來說,這明確了演職人員在人格上的平等,一大批舊劇班社的藝人轉變為文藝工作者,更多的演員真心實意地投身到自己熱愛的領域。
陜西當時的戲劇演員們通過不斷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陜西劇目逐漸獲得文藝工作者的關注。
筆者將這一部分定義為初展頭角。當時我國戲劇大多停留在戲曲階段,真正意義上的劇目作品數量較少,但通過這次從體制到演員從上而下的改革,陜西戲劇有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對戲劇產生信心,對省內戲劇文化產生興趣。如雒社揚教授在《小劇種 大作為——陜西基層院團(稀有劇種)優秀劇目會演述評》中提到:“1960年3月,陜西省隆重舉行‘新搬上舞臺劇種會演大會’,新搬上舞臺的19個劇種的30多臺劇目參演。”陜西省自1951年3月西北藝術學院戲劇系設立到1957年2月陜西省戲曲學校成立,培養出1181名青年演員。1960年,開辦戲劇創作研究班,培養了30多名編劇。這些都證明陜西戲劇在慢慢嶄露頭角,也為日后的文化事業發展打下了堅定又厚重的基礎。
二、邁向現代化
在此之后,中國戲劇的發展主要是以“現代化”為中心向前邁進。陜西省的戲劇也開始向現代化發展,從劇作者對劇本的創作到演員的舞臺演出再到戲劇評論等,一切都向著現代化的方向前進。陜西省也在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帶領著演員、劇作者給民眾表演出一個又一個經典作品。而陜西戲劇界也由此推出一屆又一屆人才,積極地向全國推廣陜西的現代化戲劇。尤其是陜甘寧邊區民眾劇團、西北文工團、八一劇團與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等戲劇團體會師后,兩支戲劇隊伍共同奮斗,既開創了陜西戲劇藝術偉大而輝煌的篇章,又為陜西戲劇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量人才。陜西慢慢地變成中國戲劇邁向現代化的縮影,戲劇作品不斷進步,一批卓越的人才活躍在三秦大地上。
三、在當代戲劇中探求美好
筆者把1978年以后的戲劇稱為當代戲劇或者是現代戲劇。1978年,中國邁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深化了的時代審美需求呼喚著戲劇的本體發展和舞臺面貌多樣化的出現,戲劇在醞釀新時期的偉大突破。肖云儒在《陜西戲劇十年印象》中認為1978之后陜西省的戲劇,作為主流的陜西現實主義戲劇創作,似乎主要是按兩個路子實踐著。對于他說的“路子”,筆者起初也不甚理解,對于為何不說是“模式”產生了疑問。文章中肖云儒也特意對這一點進行了解釋。他說:“我們用‘路子’這個詞,而不用‘模式’,如果用‘模式’容易讓人理解為凝固封閉的話。但戲劇創作上這兩種習慣性思路的影響是存在的,且相當強烈和深刻?!逼鋵嵥囆g都是不同的路子,而相同方向的劇作家則是同一條路線上的志同道合之人。而模式就顯得十分刻板化,用在文學上,就顯得過于冷冰冰。而1978年后形成的這兩條路子,對日后的陜西戲劇有了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這并不是一種模式,而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滲透。
1979年9月15日至10月8日,在西安舉辦了“陜西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獻禮演出”。自此美好的大門正式為陜西戲劇打開。但當時,陜西省優秀的藝術人才數量有限,導演、舞美設計等崗位更是缺乏專業人才。每排大戲,總是需要從其他地區邀請專業人士。這種問題如果長時間得不到解決,勢必會影響到陜西戲劇的精品創作和整體的繁榮,甚至會影響整個西北地區創作以及戲劇的發展,因此學者們開始革新浪潮下的改革。
從編劇角度來看,有了一次很大的變革。相關部門在思想與行為上的改革和轉變,使創作者的創作思路不再受到局限,甚至還鼓勵編劇們不斷地去開拓思維,在符合人們原有的現實生活經驗和思維邏輯的基礎上,拓寬自己的想象空間。劇作家們在思想上打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不斷尋求新的視角,實現突破,成為當時的焦點。劇作家們爭先恐后地不斷在想法上創新,他們在藝術形式方面熱切地嘗試運用各種新方法,敢于大膽地借鑒各個方面的想法,來充盈和豐富他們的藝術表現手段。在這樣的氛圍下,陜西的劇種也隨著編劇團隊不斷地橫向發展。雒社揚在《功不可沒——新中國成立60年陜西戲劇巡禮》一文中提道:“1980年代后期,戲劇工作者更新觀念,多方探索,力求用多姿多態擁抱迅猛發展的改革現實?!?正如他所說,當時的陜西,人們越來越愛看戲,好的劇目不斷地吸引觀眾,人們因為興趣走進劇院,越來越了解戲劇。人民對戲劇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創作者更愿意踏出他們的舒適圈去改變。這樣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陜西戲劇的發展,例如對陜西特有的陜西歷史戲劇,陜西的劇作家們不斷創新,在創作上又融入了更深刻的思考。他們在編寫時運用了陜西獨有的歷史文化積淀,利用陜西相當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形成極具特色的劇作。最難能可貴的是,當時的劇作家、藝術家自覺地加深了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學習和理解,不再簡單地套用“古為今用”的比附,慢慢地在當時的良好風氣帶動下注重塑造具有豐富內涵的人物性格,著意求索歷史人物與現代觀眾的心靈共振,在陜西戲劇史上開創了嶄新的領域。
以編劇為起始,到觀眾為結尾,形成了一個很好的良性循環,從而一直持續推動著陜西戲劇的發展。而這一良好的循環,也影響了中國其他地區戲劇的發展,并推動了中國戲劇的發展。
四、結語
筆者談及了陜西戲劇發展概況,以時間為線索來分析戲劇發展史。筆者認為這是每一個陜西戲劇學生都應該投入的事情,可能所談有些許粗略,但確實是一個學生最直觀的感受??v觀中國戲劇歷史發展長河,筆者最想講的是陜西。一波三折的歷程并不是只在陜西有,但陜西是中國戲劇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縮影,寫這些更有利于人們了解中國戲劇的整體概況。筆者同時認為,了解戲劇的發展脈絡,研究典型地區的戲劇,把典型地區戲劇的變動與發展看作中國戲劇的縮影,也應當是每一個學習戲劇的學生應該認識到的。在戲劇的長河中,這種方法應當得以保留和傳承。
“循著陜西戲劇60年的發展軌跡一路走來,感慨良多,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是陜西戲劇發展的生命線。什么時候循此邁進,服務人民,什么時候戲劇事業就得以繁榮發展。”這是雒社揚在《功不可沒——新中國成立60年陜西戲劇巡禮》一文中提出的觀點。藝術的發展無論什么時候都是基于人民而不斷發展,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人民性始終是文化藝術發展的不竭動力,藝術生命存在觀眾之中,劇作家和演員都要以人民為基礎不斷革新自我,這樣才會獲得更為長遠的藝術生命。而探索人民的生活、了解人民生活的真實情況、知曉人民生活產生變動的原因,同時也是每一個劇作家和戲劇人應做的最基礎準備?;诖耍寫騽≌嬲貜娜嗣裆钪凶叱?,又回到人民生活中。同時,筆者也堅信日后出現的戲劇作品,皆會遵循這樣的創作原則,出現更多的能夠流芳百世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雒社揚.小劇種大作為:陜西基層院團(稀有劇種)優秀劇目會演述評[J].當代戲劇,2016(5):22-24.
[2]肖云儒.陜西戲劇十年印象[J].戲劇報,1987(6):8-10.
[3]雒社揚.功不可沒:新中國成立六十年陜西戲劇巡禮[J].當代戲劇,2009(5):8-11.
作者單位:
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