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媒體融合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對高校的攝影專業來說,要想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優秀攝影人才,就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創新。通過分析融媒體與高校攝影專業課程的特點,指出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攝影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課程體系改革策略,以促進高校攝影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融媒體;高校攝影專業;攝影課程
注:本文系2021年江蘇高校“教學研究工作”專項課題“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攝影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2021JSJY083)研究成果。
所謂融媒體,就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多種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宣傳理念。近年來,隨著媒體行業的發展與變革,高校攝影專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攝影作品是媒體傳播的內容之一,要想提升攝影作品的質量,并保證其傳播效果,需要借助融媒體來推進課程體系改革。只有創新課程體系,為學生輸送更多優質的學習資源和攝影技術,才能使其逐步成為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一、融媒體與攝影專業課程特點
(一)融媒體特點
隨著互聯網社交媒體的普及和發展,融媒體時代迅速到來,并在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鮮明的特征。首先,各類媒體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形成了一個相對復雜的媒介環境。其次,高時效、碎片化、互動性、深入性、短暫性、顛覆性成為融媒體的主要特征。再次,智慧服務的互動化方式取代了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最后,行業并購推動了融媒體的發展。
(二)攝影專業課程特點
攝影專業課程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特點。雖然攝影專業有著較強的實踐性,但需要理論知識作為鋪墊。如果學生前期沒有學好理論知識,則在教師講解攝影操作技術時,可能會一頭霧水、無從下手。因此,攝影專業課程教師要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進行,既要使用新型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又要加深學生對攝影的理解,積極開展實踐課程。一方面,教師開展實踐課程,能夠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給學生傳授多種攝影技術,能夠讓他們在不斷訓練中提升攝影技能,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
二、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攝影專業教學
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方向與融媒體時代的需求背道而馳
社會長期穩定的發展,除了與經濟、文化等因素有關,還與人才質量密切相關。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培養人才的理念和方法要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即在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攝影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應符合融媒體時代的需求。但是,當前部分高校攝影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融媒體時代的需求背道而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高校攝影專業教師在構建課程體系、確立人才培養目標時,沒有提前對市場進行深入了解,從而導致攝影專業的課程內容、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相悖;其次,融媒體是動態的,其涉及的技術手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高校學生要想適應融媒體發展的需求,不斷創作優秀作品,就要切實提高自身實力。但是當前部分高校攝影專業課程體系存在問題、教學手段陳舊,已經不能滿足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教學理念相對落后
創新教學理念能夠促進攝影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但是,當前部分高校攝影專業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無論是課程體系還是教學方法,都相對落后。首先,教師過于注重理論教學。攝影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專業開設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多種攝影技術,成為優秀的攝影人才。但是部分教師在授課時,過于重視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實踐教學,這就造成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脫節。其次,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缺乏新意,且在課堂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且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最后,攝影專業相關教師在構建課程體系、選擇教材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部分高校攝影專業教師沒有根據融媒體發展趨勢更新教材,也沒有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學生雖然能夠學習豐富的攝影知識和相關技能,但他們學到的內容缺乏時代性與創新性。
三、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攝影專業課程體系
改革策略
針對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攝影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高校相關專業教師要高度重視,并積極尋找解決措施。同時,相關教師要將目光集中在課程體系改革上,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效果,達到人才培養目標。
第一,革新教師教學理念,提升其教學水平。在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攝影專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并認識到融媒體的重要性。首先,學校要加大對專業教師的培訓力度。培訓的內容除了攝影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攝影技能外,還要注重對教師進行新理念、新思想的滲透,使教師認識到創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其次,教師要善于主動學習新知識,熟練掌握融媒體相關技術,促進自身教育水平和職業技能的提升。同時,在課堂上,教師可借助豐富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后,教師要認識到攝影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現實意義,并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等進行優化創新,努力為學生營造輕松、富有創造性的課堂氛圍。
第二,優化課程內容,強化理論與實踐教學。據筆者了解,部分高校攝影專業教師在選擇教材時,存在一定的盲從性,一直沿用之前的教材;還有部分高校攝影專業教師在教材的選擇上完全借鑒其他學校,缺乏新意。在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攝影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需要對教材的選擇進行調整。一方面,教師要根據教學現狀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合理選擇課程內容,并對教材進行調整;另一方面,高校要順應融媒體發展趨勢,將新知識、新理念和新技術滲透到教材中,確保學生所學內容與時代接軌。此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重視理論教學,將攝影知識傳授給學生,并在必要時就某一知識點進行拓展。同時還要重視實踐教學,注重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并使二者趨于平衡。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時,應強化對學生攝影技術的訓練,并通過演示法、小組合作學習法、項目教學法、翻轉課堂等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在提升攝影技能的同時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并具備創新精神與合作意識。
第三,重視課程評價,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高校攝影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除了要對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和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和優化,還要重視課程評價環節。課程評價內容包括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情況、攝影作品的水平等。在評價時,教師可以創新評價方法,分兩個階段對學生進行綜合考量。第一階段為技術訓練階段。該階段,只要學生按照教師傳授的經驗和方法進行練習,就能達到理想效果。換言之,學生攝影作品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看出學生學習是否認真。因此,該階段的評價,重點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第二階段為綜合創新能力考查階段。在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攝影專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實現了優化創新,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相關能力也要隨之改變。因此,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關注學生的攝影作品有無創新之處,是否能讓人眼前一亮。除了可以按照階段對學生進行評價外,教師還要善于運用線上教學平臺,創建班級群、開發學習網站等,讓學生隨時在網站或班級群中發布自己的攝影作品,并鼓勵其他學生對攝影作品進行評價。學生通過參考評價內容,可以意識到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時查漏補缺,逐步提升自身的攝影能力與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融媒體背景下高校攝影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不僅可以創新教學理念、豐富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優化課程評價方式,還能使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掌握更先進的攝影技術,提升攝影素養與創新意識,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逐步成為符合行業發展需求的優秀攝影人才。
參考文獻:
[1]車快.淺談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攝影專業商業攝影課程改革[J].傳播力研究,2018(36):184.
[2]王芳.全媒體時代高校攝影專業的教學改革探究[J].藝術科技,2018(10):240,266.
[3]張欣迪,張瑩瑩.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對應用型本科攝影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研究[J].時代教育,2017(1):35.
[4]宋魯.基于數字技術背景下的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藝術評鑒,2020(20):124-127.
[5]劉仁,劉婷.媒介融合時代高校新聞攝影教學改革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173-174.
作者簡介:
張偉強,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電影、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