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榮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美育培養,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是時代對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也是語文教學發展的需要。社會主義新時代需要美育,語文教學應注重審美教育,豐富學生的情感,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崇高的審美情趣以及審美感知、審美創造能力。
[關鍵詞]語文;美育;策略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美感教育。學校美育的任務就是要使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提高對真假、善惡、美丑的分辨能力,培養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藝術才能,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文明的行為習慣。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所占比重最大,閱讀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教師應通過閱讀教學引導學生了解世界、認識人生、發展思維,還應對學生進行美感培養,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去發現美、感受美、體驗美和想象美。
一、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美育培養
美感就是審美主體對客觀存在的美的具體感受,它是人們在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中的一種特殊心理現象。俄國哲學家別林斯基曾說“美育與德育是親姐妹”,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曾說“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也”。由此可知,美感教育在教學中不僅能培養知識、提高能力,還關乎學生德行,能夠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所以,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審美理想,培養他們美好的品質和崇高的情操,應該是現代教育的首要目標。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肩負的責任重大,語文教學中的美感教育和美感培養也顯得尤為重要。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章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質,感知字里行間的美情美景,讓學生在情感和思想上都得到熏陶,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初步具備在實踐中創造美的能力,并在學習實踐中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德、智、體、美和諧發展。
二、語文閱讀教學中美育培養的策略
(一)激發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美的情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前蘇聯教育家、心理學家贊科夫曾說“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古往今來的教育家、學者的各種表述都在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需要,讓學生通過具體的閱讀實踐感受到樂趣。學習鑒賞活動是學生逐步感受美的事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體驗美好言行、高尚情操,最終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興奮、愉悅和滿足,進而達到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培養學生高尚情操的目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要單純“教語文”,而要通過駕馭課堂、激發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美、感受美,產生追求美、創造美的動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在學習王維的《山居秋暝》一文時,啟發學生欣賞景物描寫的精妙之處,空山、新雨、晚秋、明月、松柏、清泉、山石、竹林、蓮花、漁舟,這些景物各有美感,而詩人巧妙搭配,既有明月遍撒清輝的靜態描寫,又有清泉石上流的動態刻畫,動靜結合。翠竹、蓮花、浣女多彩的衣著交織的色彩之美,雨后山林空氣中的清涼,這些無形中就構成了一幅完美的畫面,詩文中的朦朧美、寧靜美、動態美、含蓄美都展現出來。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在自己心目中描繪的這一美麗的詩畫情景肯定都有獨特的一面。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構成了自己獨特的“山居秋暝圖”。教師適時適度地引導點撥,形象而具有整體性的板書,直觀生動的畫圖,這些都充分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愿望,實現了更深層次的美感體驗,拓展了想象空間,提高了審美體驗。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審美情感
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感是與聽覺、視覺不可分離地結合在一起的,離開聽覺、視覺是不能設想的。當一個人因為厭倦的緣故而失去觀賞美的東西的愿望時,欣賞那種美的要求也不能不消失。”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情境教學就是為學生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激起學生的審美愿望。濃郁的情境氛圍能夠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進而達到“觸景生情”的效果。在教學中,我經常嘗試運用多媒體、配樂朗讀課文、輔助影視畫面等方式輔助課堂閱讀教學,通過畫面展現情境,以音樂渲染情境,以語言描繪情境。如《沁園春 長沙》中美麗壯闊的秋景,《故都的秋》中對北平秋天的描寫,這些大部分學生不曾用心領略過的情境,單憑讀和想很難理解,而通過現代信息手段創設情境,再現課文景物,能夠幫助學生真切感受大自然的美,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敏銳的眼光識別和發現教材里的美,并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探求作品中的美,讓學生在學到語文知識的同時也得到美的享受。自然風光能陶冶人的情操,培養豁達的胸襟和個性。古人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談,優美的散文與詩畫有異曲同工之妙。自然美的教學可采用情景、美讀、水彩畫等方法,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提供具體可感的審美對象。在教學中,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一文就可以綜合運用上述方法,先播放《荷塘月色》的曲子,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引導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再現景物畫面,產生身在圖畫中的美感,陶醉在詩情畫意的氛圍中,再讓學生把通過美感與想象產生的景象用彩筆畫表現出來。這樣學生不僅體會到情境美,而且感受到了意蘊美,由此引起的審美體驗是十分深刻的。
(三)通過學習實踐,加深審美體驗
知識是寶庫,但開啟這個寶庫的鑰匙是實踐。在教學《紀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之前,我布置學生查資料、收集圖片,從媒體上掃描、剪輯與課文有關的圖片、圖像以及當時“三·一八”慘案的資料,課堂教學中運用聲、光、色等現代科技手段,融音樂、聲響和畫外音為一體,適當地再配以文字說明,營造出特殊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走進那段歷史,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深刻領悟文中人物的愛國熱情以及在彈雨中互相救助所表現出來的崇高與偉大。在這樣的教學鋪墊之后,再對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質進行提煉和概括就水到渠成,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深刻得多。
(四)正確引領,培養道德情操
中職生正處在品德形成階段,對生活中是非善惡的評價還不十分準確。這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選取一些文章,結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如不畏艱難、機智勇敢、奮不顧身為新中國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驅;從塞北大漠到煙雨樓臺,從雪域高原到金沙碧海,中國壯闊的疆域上無數奮斗在一線的扶貧工作者;熱愛人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們;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歷盡波折返回百業待興的祖國,為祖國的科研事業無私奉獻的愛國科學家錢學森;把獎章深藏在箱底,把對戰友的懷念深藏心底,從不居功索取,堅守初心、默默奉獻的張富清……他們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語文教學中美育培養對教師的要求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美育培養與教師的情感修養有著密切的關系。新課標中定義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和主導者,我認為在課堂上教師更應該是一位優秀的導演,能夠適時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受到觸動,產生情感共鳴。教師要有“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激情,以自身飽滿的情感、強烈的感受感染學生的身心。教師是美育的傳播者,學生是美育的創造者,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積極滲透美育,有助于學生在愉快中學習,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美育目的。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滲透美育,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體驗美和想象美。同時,教師自身也要具備良好的審美素質,只有自身具有發現美、欣賞美的慧眼,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教師本身更要開闊視野,廣泛閱讀,提高審美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感性和理性統一,美育與智育、德育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謝國求.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的原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李鳳琴.語文教學與美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孫宏華.語文美育的必備條件[J].科教縱橫,2011,(4).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