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浙大城市學院
近年來,影視文化作品發展極其迅速,其中青春題材影視作品作為一支生機勃勃的力量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深受觀眾喜愛,尤其是青年觀眾群體。青春題材影視作品以其內容講述對青春歲月故事的回望或記錄校園生活故事,結合現代光影的技術,將觀眾帶回青春歲月,或重返美好時光或彌補青春遺憾、時光倒流,引起觀眾共鳴。面對日益高速發展的影視文化市場,該題材外國影視作品創作也呈現激增態勢,伴隨眾多新舊作品在國內的知名度提升,如《死亡詩社》《超脫》等電影,《性愛自修室》《怪奇物語》《凱莉日記》等電視劇,引發了熱烈討論。
青春題材多是將作品內容背景和視角放置于校園,講述校園生活,記錄青春歲月故事。學校是青春的生長發展地,承載多數人的青春年華記憶,沉淀著青春期的成長、彷徨、叛逆、喜悅、悲傷、美好,也記錄著很多人年少的高光時刻,因此將主題置于校園,也最容易產生共鳴,觸動觀者情感,致使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青春題材的影視作品都能受到廣泛的喜愛。
青春題材的主要受眾有以下幾種人群:一是青春題材小說的忠實讀者,二是有過類似經歷懷念或者追憶青春、回憶學生時代的人群,三是正值青春年華、身處校園的青少年群體。創作者對于該類題材的主題把握和角色表現中,多傾向于圍繞年輕人在青春期的一系列心理活動、情感內心世界,注重角色個體的生活體驗。通常以高中階段,或者大學時期即將步入社會的時間階段為故事切入點,展現年輕人如何處理迷茫與彷徨,獲得成長的過程。不刻意追求宏大敘事,往往選取和大眾息息相關的熱議話題和人物設定,以產生觀眾的代入感,增強情感表露效果。如在國產青春愛情電影《匆匆那年》中,講述年近三十的陳尋回憶自己與初戀女友方茴的舊日時光,帶“80后”們追憶屬于自己的“匆匆那年”。外國劇情片《死亡詩社》,講述了新來的教師基廷用看似離經叛道的教學方式,教會一群威爾頓的大男孩們反抗學校教育下沉悶的氛圍、陳腐的說教,在帶觀眾追憶學生時代的同時頗具教育意義,點名教學狀態問題,引發深刻討論和思考。
青春題材影視作品部分改編自青春文學,如國內由趙薇導演的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顧漫的《何以笙簫默》等,國外系列電影《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暮光之城》均改編自同名系列小說。影視作品可以帶給受眾更好的視覺沖擊,不單單是文字帶來的愉悅,因此青春題材影視作品如火如荼展開。
縱觀當前作品,外國的青春文學在內容上更主張追憶青春、感懷青春時代,并從中獲取對情感與生活的感悟或者有的作品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意義。如根據青春愛情小說《一天》改編,由安妮·海瑟薇和吉姆·斯特吉斯主演的同名電影《一天》,講述作為彼此最好的知己的艾瑪與德克斯特,卻在青春的顛沛流離中次次擦肩,相遇又錯過,該片細致的人物角色刻畫,呈現出青春的聚散與約定,以及青春愛情的熱烈與癡迷,讓觀眾為之動容。
當代外國青春文學作品涵蓋題材豐富,涉獵廣泛,包括愛情、魔幻、科幻、校園等類目。廣泛的題材面也促使影視作品的表現更加豐富,加之經驗更為豐富,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它們當中的佳作都收獲了眾多喜愛,斬獲了大量票房和飆升的熱度。其中青春文學佳作改編同名影視劇尤為突出,家喻戶曉的魔幻青春文學改編系列電影《哈利·波特》就是極具代表性的案例,其將時間線拓展為哈利·波特從初入學開始延續到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主線清晰,時間連貫,相對完整的展現了主角的整個成長歷程。全系列的結尾,哈利與妻子送自己的孩子登上列車,去當年自己讀書的地方上學,當初在學校里互不待見的同學也來為孩子送行,像是回到了起點,讓觀眾在結束了一段青春的回顧之后,不由期待孩子們的青春又會是怎樣的精彩。
此外,教育題材的影視作品也為觀眾們留下深刻印象,如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姆斯領銜主演,膾炙人口的經典老片《死亡詩社》,講述20世紀50年代美國一所私立高中的故事。影片中封閉的應試教育與自由的基廷先生形成鮮明對比,學校和家長給孩子們普遍灌輸的“唯分數、唯升學率、唯名牌大學”價值觀,而基廷先生則引導學生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提出“詩,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的觀點。拋開慣例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基廷先生打碎制約青春的桎梏,帶領正值叛逆的年紀的男孩們走進文學的殿堂,領略詩歌的魅力。除此之外,學校明面上的束縛壓制和學生們私下戲謔的反抗,以及最終尼爾無法抗拒父親對于自己夢想的禁錮,選擇極端的方式終結是影片另一對比沖突,不由讓觀眾聯想到:什么是人生,什么是青春,我們又該如何對待青春?影片對于教育體制的深刻反思和對青春與自由的呼喚,使其在眾多外國青春題材影視作品中當仁不讓成為經典之作。
借助銀幕的力量,許多外國優秀青春文學題材被更多人熟知,煥發新光彩。與此同時,近年來外國流媒體播放平臺的原創青春題材影視劇也稱得上佳作頻出,雖然不是作作皆良品,但總發展趨勢向好。如Netflix出品的英國青春劇《性愛自修室》,講述母親是一名性治療師、不善社交的高中生歐蒂斯和機智聰慧的“壞女孩”梅芙聯合,專門處理同學們在性方面的各種問題。該劇選材大膽,不避諱直擊青春期少男少女對于性知識的好奇心,以及專業性教育一定程度上不足的敏感問題,剛出爐就被網友們熱議,稱為是“實誠”的作品,斬獲豆瓣9.1、IMDb8.6、爛番茄90%新鮮度的好評。由此可見,青春題材作品都不斷刷新著網絡劇或電視劇播出的成績。
借助諸如Disney+、Netflix、Amazon、Hulu、YouTube等流媒體平臺的迅猛發展,青春題材影視作品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不少作品也敢于發聲,著眼于一些時下熱點的青少年成長問題,或將教育話題搬上熒幕開誠布公,觸及教育體制下的潛藏問題,引發大眾的討論與思考。
中國青春文學主題主要圍繞青春、校園、理想、愛情、友情等幾個方面,背景大都不過分脫離校園。該題材國內影視創作曾在2014—2016年出現過一個高潮,作品眾多卻不乏充斥著暴力、出軌和墮胎等情節,夸大消極與控訴的情節背離了現實中青春該有的美好,形成較大反差,不太利于宣傳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這也是不少同題材外國影視作品所存在的問題,通過校園與社會的對立來塑造對校園的懷舊感。因此也需注意在成長和奮斗立意層面多加關照。
此外,貼著“青春標簽”的外國影視作品劇情中大都脫離不開關注青澀懵懂的戀情,雖然貼近年輕人對于情感表達的需要,但容易導致千篇一律的劇情設定,甚至有時會無意識造成劇集冗長,情節發展拖沓,造成觀眾的觀感疲勞,降低觀眾興趣。國內同題材影視劇在創作過程中,也應避免出現此類現象,不止于“談情說愛”,可以多講述青春奮斗的刻骨銘心。如今國內青春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中,選角時難逃對于演員顏值的過分關注,相比之下稍顯忽視了演技與實力。長此以往,“唯顏值論”與“唯流量論”的出現、“顏值排名”的狀況容易致使青春影視作形成美顏風氣,暗藏危機。演員外貌美觀一定程度上會給觀眾帶來更佳的視覺效果體驗感,但不能過度依賴顏值來彌補演技的缺失,選擇契合角色本身的演員才能達到更好效果,就好比將卡西莫多的演員化妝成英俊瀟灑的人物是毫無意義,偏離原本設定的。“全明星陣容”可能會帶來高收視率,但不一定能帶來對劇本的完美呈現。不能說“演的好不好不重要,有顏值就足夠了”,演員自身具備過硬的實力才能對影視劇作品、對角色本身有更好的詮釋。
同時,在感懷青春,追憶似水流年的同時,教育意義也是青春文學題材影視作品可以納入考慮的方面,不能為了追憶而“追憶”,光打感情牌。如外國電影《超脫》《死亡詩社》《放牛班的春天》等,皆通過講述師生間的故事,呈現教條與自由的對立,大人與青少年思想的不同,引發觀者對教育體制的反思,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如何培養學生們的獨立思維、創新思維。青春與教育常常是會互相產生聯想的話題,無論是青春題材的文學作品還是影視作品在內容方面都和教育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是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如《哈利·波特》中校長阿不思·鄧布利多對學生有獨具一格的教育方式,并且尊重重視孩子們的想法;《放牛班的春天》中音樂老師克萊門特·馬修因材施教發掘了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該題材的影視創作不僅僅只是藝術文化作品的展示,還應該承擔社會責任,得到社會認可,在社會需要的方面起正向引導作用。那么如何在這個信息高速傳播,數據爆炸的時代,借助影視劇作品探究教育現狀、對教育事業產生有利影響也值得多加關照。
我國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較之于外國青春題材影視作品采用魔幻類型,虛構框架,我國的同題材作品可以更多選用現實參照,以期達成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考慮。現實題材更像是一面鏡子,一盞明燈,通過呈現真實故事照亮青春成長的道路,讓觀眾感受到青春奮斗的力量,“青春因奮斗而刻骨銘心”。鑒于受眾多為年輕群體,青春成長的故事更加需要真正有力的價值內核作為依托,影視作品應該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正能量和正確引導年輕一代成長的價值觀。國內青春題材影視作品創作可以立足時代發展洪流,又凝聚青年一代的奮斗熱情,展現我國青年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使命的風采,反映新風貌,以打動觀眾,真切可感,產生共鳴,真正意義上的觸及心靈。
雖尚且存在不足之處,但不完美意味著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無論國內外,青春文學在走向主流,青春題材影視作品都在探索中成長,前路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