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睿 遼寧師范大學
2020 年新冠病毒肆虐,疫情期間,全國上下都受到了巨大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主持召開會議、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推動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推進疫情防控與生態文明建設。這次疫情也警示我們除了平日要注意個人衛生與健康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刻不容緩。雖然我國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我們也應該吸取教訓,相關部門不僅要對野生動物的捕殺、交易等行為進行管控,也要對公眾進行積極引導,樹立生態保護意識。
調查在2020年8月進行,調查對象通過掃描手機二維碼的形式填寫電子問卷,共發出調查問卷300份,收回200份,回收率達66.7%。研究者對回收的數據進行定量與定性分析。問卷內容主要涉及遼寧省居民對環保常識的掌握、對環保的重視程度、對環保體制的看法、對環保的踐行等。調查采用方便樣本的形式,參與本次調查的遼寧省城市包括沈陽、大連、遼陽等地:男性占到51.5%,女性48.5%。
通過對回收數據進行分析主要考察遼寧省內居民對環保常識的掌握、對環保的重視程度、對環保體制的看法、對環保的踐行的現狀。問卷共包括18個問題,其中單選10題、多選6題、填空2題。筆者獲得的具體數據如下頁圖1、圖2、圖3。

圖1

圖2

圖3
從環保常識的掌握來看,有65.5%的居民了解世界環境日,95%的居民朋友對中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有著較清晰的認識,也就是我國自然資源豐富,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少,自然資源分布不平衡等。88%的居民清楚可分類回收垃圾的種類,有84.5%的居民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常識,如使用無鉛汽油、少用空調等。99.5%的居民能夠指出生態環境問題對自身工作和生活的影響。雖然仍有居民對環保常識不了解,通過環保知識的整體作答情況,可以看出居民素質整體出于較高水平。這說明近年來在生態環保方面的宣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居民對基本環保常識的掌握是居民切身進行環保實踐的保障。因此,社會環保組織和志愿者、社區工作人員還要再接再厲,繼續推進環保常識的普及。
從對環保的重視程度來看,有67%的居民認為非常需要環保,30.5%認為需要一定程度的環保,仍然有2.5%的居民認為環境不需要保護;分別有46%、28.5%和25.5%的居民認為保護自然資源可以維持自然界多樣性、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有99.5%的居民對如何參與到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中有著自己的見解。從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居民的環保意識還是很強的,對環保的意義也能聯系實際給出看法。這些充分展示了近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日趨嚴峻,公民們都或多或少體會到了環境問題帶給生活的不便。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的提出,黨和人民把生態環保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環境問題也因此越來越受到重視。
從對管理體制的看法來看,有55.5%的居民認為保護生態環境要依靠加強立法,24.5%的居民認為可以依靠道德約束,19.5%的居民認為保護社會環境要通過社會宣傳,只有0.5%的居民認為可以通過自我約束。另外,有64.5%居民對環保部門基本滿意,23.5%的居民提到環保部門不規范,同時有12%的為居民對環保部門作為非常滿意。對于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權責不清、事權財權不統一以及決策之前少調研都得到了很高的票數。在制約生態環境問題治理的因素中,認為法律法規不完善以及環保意識有待提高占有很高的比例。這組數據間接反映了社會的進步,有更多的人希望通過建設一個法制社會來更好地約束公民的不良行為。還有一部分居民對社會宣傳有很高的期望。這也與近年來社會上的各種環保組織得到很好的發展密閉可分。
從對環保的踐行效果來看,55%的居民表示有時會參加環保活動,24%的居民表示從未參加過環保活動,只有21%的居民表示經常參加環保活動。對生活垃圾的處理,僅44.5%的居民表示會分類處理。對于水資源的節約方法,很多居民只是泛泛而談,不夠具體。對于是否向有關部門反映過環境問題,僅有3.5%的居民表示曾經反映過,通過這一系列數據我們不難看出,在環保的具體踐行上仍有很大改進的空間。雖然近些年大眾對環境的關注度不斷提升,但真正落實到行動,仍有許多主觀和客觀的因素有待克服,比如社區基本設施沒有為居民踐行環保提供必要的支持,居民把環保復雜化、不愿意犧牲個人便利等。的確,真正發自內心去接受一個新的觀念要經歷時間的考驗,請讓我們對未來環保事業充滿關心的同時,也多點信心和耐心。
綜上所述,遼寧省內居民環保基本意識已經具備,但具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本調查表明居民基本認同環保的作用和現實意義,但目前對具體的環保常識還處在似懂非懂的狀態,因此需要加強居民對資源與生態等概念的認知,以便和社區及政府相關部門協力,一起把把環保落到實處,推進環保事業的建設。
政府相關部門對環保事業的投入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獲得了絕大多數居民的認可,但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完善上仍有待改進,尤其要避免權責不清、事權財權不統一的問題。
居民對政府和社區出臺的相關環保政策和倡議,比如垃圾分類,大部分持支持態度,但隨著最初熱情的下降,大部分居民很難真正堅持下去,分類垃圾桶也形同虛設。但生活習慣的改變需要時間,想法與行動也免不了距離。居民還需繼續加強對相關環保政策的關注,以逐漸適應環保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