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岱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
新媒體時代下的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陸續誕生了3D顯示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高新技術,在新媒體時代下,傳統的動畫藝術在創作、表現形式以及審美性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動畫藝術創作迎來了新的一輪創新發展。動畫藝術作品不僅可以在社會上傳播正能量,而且具有很大的商業價值,目前在美國和日本等動畫產業大國里,其動畫藝術作品帶來的經濟收益十分可觀。中國的動畫藝術產業如何抓住新媒體時代下新一輪的動畫藝術發展機會,關系到國民經濟當中文化產業的提高與發展。
阿塔納斯·珂雪是動畫創作的鼻祖,其在1640年發明的“魔術幻燈”被認為是動畫藝術的雛形。所謂的“魔術幻燈”,其實是一個裝著點燃蠟燭的鐵箱,通過在鐵箱四周預留的洞上裝上透鏡,然后將繪有圖案的玻璃放置透鏡的后方,由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原理可以得知,這時候玻璃上面的圖案就會投射到墻上,并且根據玻璃圖案的不斷切換得到不同的投射效果。通過不斷地改良,1839年的魔術幻燈開始出現淡入淡出的投影效果,到了1870年,亨利·R·埃爾發明了一種新型的幻燈機,可以在歌舞表演中投影出彩色照片的效果,為后來真正意義上的動畫片出現提供了硬件基礎條件。
1937年美國迪士尼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長動畫《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這部動畫片改編自格林童話《白雪公主》,奠定了動畫片商業化的基礎,形成了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式,然而迪士尼并沒有在金錢堆中迷失自己,反而精益求精,為全世界的兒童創作出更多富有藝術價值的動畫片,成為將商業和藝術完美結合的公司之一[1]。
進入新媒體時代后,一方面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革新了動畫藝術的創作方式,使動畫藝術中包含的文化要素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數碼產品更迭換代的速度加快,使智能手機成為繼電影熒幕之后傳播動畫藝術的重要陣地,在新的形勢下,動畫藝術創作的創新之路勢在必行。
在新媒體時代,動畫藝術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沖擊,從整體來說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
第一,新媒體的各種技術促進了動畫藝術創作的多樣化。科技使動畫藝術一些復雜的技術動作成為可能,也大大提高動畫藝術創作的控制力,縱觀動畫藝術的發展史,可以發現科學技術是促進動畫藝術發展的第一動力,試想如果沒有亨利·R·埃爾發明的新型幻燈機,彩色動畫藝術的出現有可能要晚幾百年。同樣,正是因為有了3D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才有了惟妙惟肖的3D版《冰河世紀》,讓觀眾大飽眼福。
第二,動畫藝術在新媒體時代下的表現形式呈現出多種多樣化。在當今時代,新媒體無孔不入無處不在,幾乎在社會上每個行業都能看到新媒體的蹤影,而動畫藝術通過以新媒體為載體,可以借此機會深入發展到各行各業,從而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因此,動畫編導一般都需要根據所處的行業環境,使創作出來的動畫藝術帶有鮮明的行業特征。
第三,動畫藝術在新媒體時代下的傳播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新媒體的興起改變了傳統動畫藝術的單向傳播模式,使動畫藝術的傳播呈現出多領域、不定向發展的趨勢,例如動畫藝術不但可以通過電影電視傳播,而且也可以在抖音、微博和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擴散開來,使動畫藝術的傳播對象由原來的個人轉變成規模不等的用戶群體,大大提高了動畫藝術的傳播速度已經傳播范圍。
第四,新媒體時代的動畫藝術發生了審美性變化。在新媒體時代,各種短視頻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網民可以在短視頻平臺觀看動畫藝術作品的同時,可以跟其他網友一起交流互動[2]。例如通過彈幕發表評論,也可以分享到微信、微博,讓更多的朋友參與到觀看相關的動畫作品當中。這種互動式的動畫改變了人們在傳統動畫藝術欣賞過程中的被動地位,同時互動式動畫在觀看的過程中可以隨時實現回放與快進,讓人們在欣賞動畫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增加了互動性和動態感。在新媒體時代的動畫藝術作品具有動態、開放、即時等審美特點,例如王波導演的動畫《連環夢》,故事情節完全由觀眾手中的鼠標推動發展,作品中預定了多條線索,故事的走向是由觀眾所決定的,因此增加了這部作品的《連環夢》開放性。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而產生的互動式動畫和觀眾本人也變成了其他觀眾的審美對象,當一名網友在新海誠的新作《天氣之子》的彈幕中發表評論說:“不好看,新海誠也算是江郎才盡了”的時候,立刻會有第二位網友回應說:“我覺得挺好看的,是新海誠一如既往的創作風格”,此時,新海誠的《天氣之子》和第一位網友都成為了第二位網友的審美對象。
動畫藝術的創作是一項非常考驗創作者的創新思維的工作,需要創作者具備高水平動畫技術的同時,還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動畫藝術的創作也是一項視覺性工作,十分注重在視覺上給觀眾帶來沖擊感,這就需要創作者具備很高的審美觀念。一部成功的動畫藝術作品是創新思維和技術操作的高度概括,體現出動畫導演獨特的審美觀念和豐富的設計經驗。要加強動畫藝術在新媒體時代的創意革新,可以從下面兩點入手:
第一,動畫藝術的創作者要提高自身的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對動畫藝術的主題進行深入剖析,充分挖掘主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從中找到動畫藝術作品新的發展突破口,激發創新源泉源源不斷的涌現而出。抓住了動畫藝術創作的核心——創新思維還不夠,還要善于運用華麗的外表——動畫藝術的表現形式進行包裝,才能形成獨一無二的優秀作品。
第二,要充分利用先進的硬件設施加以輔助,提高動畫藝術的創作策略。例如可以利用計算機的輔助設備手寫板進行動畫描繪,或者使用專門的動畫自動生成軟件、用虛擬的符號將動畫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內容進行記錄等,提高動畫藝術創作的效率;同時也可以借助3D技術等方面的動畫制作技術提高動畫藝術的逼真程度,有效提高動畫藝術作品形象的行動自然程度,增強動畫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例如皮克斯動畫工作室開發了一種3D動畫設計專用的軟件PRMan,可以制作出相當逼真的3D景象,皮克斯動畫工作室也開發了一種動畫渲染器Rendeman,從而大大提升了動畫的效果[3]。除此之外,創作者在動畫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還需要特別留意鏡頭語言的變化,對其中的表現手法要加以適當的創新,以達到跟動畫主題內容相適應的目的,例如對鏡頭的角度、照明等進行革新,加入水墨動畫、三維效果等,給觀眾帶來煥然一新的視覺效果,增強觀眾的代入感。
每個國家都有著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文化核心價值,所以各個國家創作出來的動畫藝術風格也帶有鮮明的國家特征,例如美國動畫有很強的三維效果,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富有感染力;法國的動畫作品主要通過營造恢宏的視覺效果;日本動漫善于抓住鏡頭,以及故事情節的切換自如。而我國的動畫則是具有鮮明的中國風風格,遠有萬籟鳴的《大鬧天宮》,近有梁旋、張春的《大魚海棠》;神話故事有田曉鵬的《大圣歸來》,民間傳說有程騰、李煒的《姜子牙》。這些作品無一不包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因素,也正是因為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因素,才會讓這些中國動畫作品大放光彩。
但必須看到,跟發達國家的動畫藝術相比,我國動畫藝術的創作水平還比較低下,在新媒體時代下,我國動畫藝術在堅持自己特色的同時,也要向其他優秀的動畫國家引進先進的動畫制作技術,虛心學習他們的動畫發展經驗,在動畫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上對傳統動畫藝術進行創新。
一部優秀的動畫作品,跟它新穎的題材角度,以及豐滿的故事情節是分不開的。動畫內容的創新,要求動畫導演在創作之前,匠心獨運挖掘具有創新思維的動畫題材,設計好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勾起觀眾的觀看欲望;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要求創作者在動畫藝術的創作過程中加入新元素和新手法,賦予動畫作品新的活力,更加具備吸引力。例如在動畫藝術創作過程中加入各類經典影視的音樂、電影片段等因素[4]。除此之外,創作者在動畫藝術作品的場景切換上,可以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實踐得出新的表現手法。總而言之,動畫藝術表現形式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的。
動畫藝術作品作為一種傳播價值觀念的方式,應該緊緊貼合當代人們的生活面貌以及審美觀念,向世界展現本國的精神面貌,以及向世人傳達一種積極向上的普世價值觀。這從根本上對動畫導演提出了富有時代精神的要求。人類是天生的講故事能手,小到三歲小孩編造兒歌滿街傳唱,大到司馬遷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都是在講故事。那些能將故事變成優秀作品的導演,無一不是擁有一顆敏感的心。例如2017年第89屆奧斯卡的最佳動畫短片《鷸》,雖然整部動畫只有短短的6分鐘,卻花費了導演艾倫·巴利拉羅整整三年的時間進行創作。而《鷸》這部動畫的靈感來源于艾倫·巴利拉羅的帶娃生活,他通過塑造一只剛出生不久的小鳥,在母親的鼓勵以及朋友寄居蟹的幫助下,勇敢克服了對海浪的恐懼癥,最后也成功找到食物的故事。導演艾倫·巴利拉羅不僅僅是想給人們帶來一部溫馨可愛的動畫片,更是想通過這部短動畫藝術作品,告誡當今時代那些對孩子過分溺愛的父母,只有放手讓孩子去經歷,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動畫的主題緊緊貼合當下時代的生活,寓意深刻,這也是《鷸》這部作品能獲得奧斯卡獎的主要原因。因此,動畫藝術的導演要善于從身邊的事物中發現美,從生活中尋找動畫藝術創作的靈感,例如在各大媒體中的暢銷書籍、社會熱點事件、流行時尚和思潮。甚至卡通形象中尋找靈感來源,使創作出來的動畫藝術能夠以小見大,反映出這個時代的發展趨向[5]。
動畫藝術作品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重要體現,在新媒體時代,中國的動畫藝術編導要抓住機遇,加大對動畫藝術的創意革新,增強動畫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意識,順應時代發展,貼合生活氣息,創作出更多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動畫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