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璐 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個性化新聞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就目前來看,很少有媒體能夠在不同層面滿足讀者對于新聞內容的個性化需求,更多的是通過算法在興趣領域進行歸類整理,為讀者提供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但這樣一來也會陷入“信息繭房”的困境。《好奇心日報》和《輕芒雜志》在個性化新聞生產與整合上的創新策略,或許可以作為借鑒案例。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獲得海量信息,但如何從海量信息中提取到自己想要的內容,卻成了一個問題。而這一定程度上,也是對信息的檢索和篩選提出的挑戰。像早期以雅虎、hao123 為代表的分類目錄和以谷歌、百度為代表的搜索引擎的出現慢慢滿足了用戶的信息檢索需求[1],但分類目錄和搜索引擎無法精準定位和呈現個性化信息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在這一情況下,推薦系統應運而生,并開始被應用到新聞領域中,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
與此同時,Web2.0 參與性、協同性、集成性等一系列特征使互聯網用戶從信息的被動接收者,成為信息生產者,來自用戶的內容為個性化新聞的推薦精準化提升奠定了內容基礎[2]。
而《好奇心日報》當時則敏感地意識到中國這一領域的空缺,在紙媒唱衰的年代里,《好奇心日報》出現。在剛開始的起步階段,《好奇心日報》專注于信息的可視化,將手機作為主要端口,以極富表現力的豎圖呈現新聞標題,為用戶提供了在手機上就可以隨時隨地看報的便利,而豐富的形式和優質的內容,也得到眾多用戶的青睞。創始人伊險峰從《第一財經周刊》轉戰《好奇心日報》,帶領團隊一起專為用戶生產商業領域的新聞,但他們也沒有僅限于此,在自己生產的同時,還立足于國際視野,翻譯整合國外優質新聞報道,在援引處都細心地作出標明,不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力圖滿足目標群體的“好奇心”。
《輕芒雜志》的前身分為輕芒閱讀和輕芒雜志,一個主打訂閱,一個專做內容聚合,在后來的3.0版本中,二者合為《輕芒雜志》,實現功能與內容的統一化。在技術研發階段,《輕芒雜志》努力做到將眾多有影響力的新聞媒體聚集于一個平臺,類似于微信訂閱中的公眾號,但不同的是,用戶可以對這些內容隨時隨地“馬克”,所接觸的內容也大多集中于深度報道領域。每一版本的更新,創作團隊都會讓一定數目的用戶參與評測,就使用體驗提出建議,以此來促進內容與服務的優化升級。
在生產整合個性化新聞時,做好用戶定位至關重要。一方面,可以有效細分用戶,以特別的形式與內容吸引目標群體;另一方面,也盡可能避免了內容泛化和質量參差不齊給用戶帶來不好的體驗。不同于《今日頭條》的是,《好奇心日報》和《輕芒雜志》都沒有將用戶定位泛眾化,而是通過優質內容和具有獨特風格的視覺設計來吸引相應的用戶群體。
《好奇心日報》是一個關于“商業、新聞和生活方式”的媒體,商業是他們立足的核心,他們沒有把自己定位于垂直類媒體,更不是大眾化網站。《好奇心日報》是獨立生產內容且獨立運營的新產品,有新的信息組合方式。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他們對讀者的要求,也就是說,要以嚴謹的標準來產出內容,吸引讀者,而非一味地去滿目追趕熱點,遷就讀者。從這個層面來講,是《好奇心日報》在界定自己的讀者圈。而他們確實也不負眾望,盡可能給予了目標群體對于商業新聞最好的閱讀體驗。
《輕芒雜志》則是將為用戶整合優質深度報道作為主旨,這樣一來,有著特定信息需要的用戶就會被吸引,慢慢形成集聚。不同于《好奇心日報》的是,《輕芒雜志》立足于讓用戶自己選擇內容,主動訂閱,用戶可以按照特定的主題來訂閱某個領域的文章推薦。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無形之中也設置了用戶門檻,主要服務于具有一定知識水平和對新聞內容有特定需求的人群。
在形式上,《好奇心日報》和《輕芒雜志》都力求打造良好的視覺體驗。
《好奇心日報》的首頁用塊狀的圖片代替了傳統條目式的文字,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首頁中,《好奇心日報》沒有導航欄,也沒有菜單欄,狀態欄的背景是首頁輪播圖,以卡片式設計來減少用戶的認知與學習成本,并且用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文章排版格式。
在之前的APP版本中,《輕芒雜志》界面簡單清晰,沒有設置繁雜的圖標,功能一目了然。此外,用戶還可以隨時“馬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克服了微信公眾號閱讀無法標注的弊端。《輕芒雜志》正如同雜志一樣,用巨大篇幅的卡片來顯示每一篇推薦文章的題圖和信息,聚焦于為用戶提供良好的視覺感受。在雜志模式中,輕芒雜志并不會按照時間排序文章,而是會根據讀者的閱讀習慣作出分析和預測,將他們可能將會感興趣的文章排在前面。而在訂閱模式中,文章則是嚴格按照時間排序的,滿足了重度閱讀者的需求,讓他們對訂閱的信息更有掌控感。
在內容上,《好奇心日報》從選題的確立到新聞的生產,都十分嚴謹。在選題來源上,他們每天觀察百余家公司,圍繞一般與生活方式有關的top15的公司進行細致觀察,再擴展到他們的合作對象、競爭對手,又涉及到一百余家公司。在《好奇心日報》的每一篇商業報道里,表面上看去是商業新聞,但背后反映的,其實是更大的社會、歷史、政治等問題。他們所做的是在引領讀者思考,而不是像大多數其他媒體一樣,進行斷章取義式的報道,這也是《好奇心日報》在前幾年廣受好評的重要原因。
《輕芒雜志》除了讓用戶隨時實現“馬克”外,又推出了“先鋒讀者計劃”,他們選擇一批在各領域內有影響力的深度閱讀愛好者作為先鋒讀者,推薦優質內容,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讀者的選擇,避免由于單純的興趣驅動造成視野窄化。在他們的首頁會有一篇主推文章,里面有眾多先鋒讀者的“馬克”,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他們讀文章時的思考,左下角專門有一欄是看關注人的所有筆記動態,可以理解為另一種形式的微信「看一看」。
有人曾提出,個性化新聞帶來的一大弊端就是造成“信息繭房”的出現,人們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視野越來越狹窄。協同過濾算法的提出則提供了另一種解決方案。協同過濾算法是一種利用群體智慧的推薦方式,基于協同過濾的新聞推薦算法能夠反映群體偏好,將群體中其他人的行為進行傳遞,這種不完全依賴于目標用戶既有興趣的做法,可以發掘用戶的潛在興趣,一定程度上解決“信息繭房”的問題[1]。
而《好奇心日報》和《輕芒雜志》也注意到了這方面的問題,做出不同實踐。
《好奇心日報》有一個“反向推薦”的體系,會涉及用戶的閱讀習慣。等一天快結束時,這個體系會通過用戶閱讀不同內容的維度線,例如用戶關于商業價值方面的信息看得多,這個維度的線就會長一些,技術方面看得少,這個維度的線就會短一些。這樣就可以提醒用戶應該多看看哪些方面的東西。通過算法,讓用戶有更全面的選擇和閱讀。
《輕芒雜志》則是打造了“共讀計劃”,為讀者量身推薦深度閱讀。單期參與共讀計劃人數不超過100人,參與者可以提供選題,進行提問和討論,創作團隊根據他們的需求進行內容的梳理和整合,最終產出完整內容進行售賣,與參與者平均分成共讀產出內容一周內全部銷售收入的20%,給予參與者回饋。這樣,合作產出整合的新聞內容的形式,讓更多人參與其中,付費9.9元的用戶可以享受到共讀計劃的特定選題內容整合,付費19.9元的參與者不但可以參與到選題的確立中,而且可以得到在為深度內容整合的產出做貢獻的回報,如此一來,用戶和《輕芒雜志》的黏性大大增加,《輕芒雜志》也可以獲得收入。
除此之外,他們不只是用冷冰冰的算法來聯系用戶和媒體,每隔一段時間《輕芒雜志》會更新一個版本,并且發布推送,告訴用戶做了哪些方面的優化升級以及創作團隊的想法,并根據參與評測的用戶指出的問題和漏洞做好修復,如果用戶有什么建議,也可以通過訂閱窗口的通訊及時反饋。這樣的互動讓用戶的價值感和獲得感得到了滿足,他們也可以參與到《輕芒雜志》的內容整合和系統優化中去,這樣一來,《輕芒雜志》和用戶的聯系就更加緊密。
2018年7月,《好奇心日報》接到了上海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的約談,對時政新聞報道提出了批評,要求他們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整改,應用程序在應用商店下架,內容停止更新,賬號一律禁言。2019年6月,《好奇心日報》又被責令停更三個月,自此之后受到重創,而現在安卓和APPLE的應用商店已經無法搜到《好奇心日報》應用程序。《輕芒雜志》也因為各種原因將應用程序下架。新媒體的發展環境并不是非常樂觀,仍然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但《好奇心日報》和《輕芒雜志》在個性化新聞生產與整合上的創新之舉,對我們仍有重要意義。
實現新聞的個性化生產和整合,說到底還是要實現人性化。在快餐消費的時代,媒體不單是要追隨熱點、追隨讀者,也應該適當提高調性,主動生產或整合優質內容,提升讀者品味,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