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新聞獎作品《掃雷英雄杜富國》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周敏 遵義廣播電視臺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明確要求廣大宣傳思想工作者“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本文認為,作為一名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就要與時俱進,在提升“四力”上狠下功夫,2018年采寫的《掃雷英雄杜富國》獲得2019年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這也是堅守初心、踐行“四力”的豐碩成果。
“腳下有泥土,筆下見真情”。記者只有增強腳力,深入基層,通過行進和體驗,用腳丈量人物的足跡,感受人物的冷暖,才能用筆折射人性的閃光點。
三集系列報道《掃雷英雄杜富國》講述了南部戰區陸軍云南掃雷大隊27歲戰士杜富國,在中越邊境第三次大面積掃雷行動中,因一枚詭計雷的爆炸,失去了雙眼和雙手。在最危險的時刻,他將戰友擋在了死亡界外,而自己從此卻進入了一個無光無色的世界的事跡。他和戰友們用汗水、鮮血乃至生命鑄就的“為人民掃雷,為軍旗增輝”精神,已深深地印在了這片土地上,印在了百姓的心里。
這篇報道的采制時間長達15天,記者先后深入到云南邊境掃雷現場、云南省某掃雷大隊、杜富國的家鄉貴州湄潭縣,采訪了杜富國的戰友、家人、鄰居共50多人,一共采制了20多個小時的錄音,報道有現場、有人物心理活動,展現了一位純粹的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和無悔追求,是重大主題報道。作者跟隨省委宣傳部組織的采訪團集體采訪,作者作風扎實,一些細節是其他媒體記者沒有采訪到的。
本文在采訪杜富國期間,被杜富國的先進事跡感動了,在危險面前,杜富國舍生忘死救戰友,年僅27歲的他失去了雙手、雙眼。生死面前,杜富國以一個共產黨員、革命軍人的鐵血擔當,喊出了“你退后,讓我來!”的戰斗口號。
2018年10月11日,雷場中的那句“你退后,讓我來”,詮釋了什么是戰友情深,感動了億萬中國人。杜富國得知云南邊境的老百姓還處在貧困狀態,雷患不除,邊境老百姓不到安寧,更不能脫貧,他就拼命地排雷。采訪杜富國英雄事跡期間,作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線生死雷場掃雷官兵的英雄氣概,感受到了掃雷官兵在這里用汗水彰顯青春,用熱血播種忠誠的使命擔當。認真用話筒記錄下一個個為之動容的故事。
有人說,掃雷官兵是“刀尖上的舞者”,和平年代,他們是離死神最近的人,每向前一步都是在用生命前進,都是在叩響死神的大門。既然這么危險,為什么還要掃雷?因為這里的河東村平均每戶少一條腿,因為云南沙仁寨87名村民還剩78條腿,也因為這里是中國的領土!
當人民需要的時候,總有一群人在危急時刻、緊要關頭,不畏流血犧牲,勇挑重擔,走在最前面,用汗水和鮮血吶喊“讓我來”。
“腳板底下出新聞,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也從未過時。”記者采訪杜富國先進事跡,選取的采訪對象又有代表性,又各具特色。在深入到杜富國的家鄉時,所在的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為了摸到“活魚”,記者們早出晚歸、跋山涉水,與村民和杜富國的家人仔細交談,采擷了豐富的第一手素材。這次采訪是對“四力”的一次難得錘煉,體力得到了鍛煉,精神得到了升華,對杜富國作為“90后”年輕人深入的認識和思考。
眼力,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觀察能力。先進典型的閃光點千差萬別。用敏銳的眼力找出典型人物特有的閃光點,是寫好報道的關鍵。怎樣通過敏銳的眼力對人物的采訪洞察秋毫?要學會用一種樸素的,差異化、平民化情感視角去掃描、去觀察、去發現、去挖掘。
本文在采訪杜富國事跡時,注重思考,杜富國作為一名“90后”,通過事例,杜富國回答了當前全社會所關注的“90后”戰士能不能夠上戰場,敢不敢上戰場問題,從杜富國的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證。作品報道后,引起了社會進一步學習排雷英雄的熱潮。上千名聽眾在微信、微博平臺用留言方式對杜富國的贊頌,是一組溫度深度俱佳的優秀廣播作品。
作者在采訪杜富國的戰友唐世杰時,唐世杰動情地講述了,他和杜富國在馬嘿雷場探到10多枚引信朝下、高度危險的火箭彈,杜富國一如既往讓他退到安全地域觀察,獨自上前處理。
錄音:發現了四枚四零火箭彈,十分危險,屬于一個雷坑。他(杜富國)說“小唐同志、你先往后面退,退到安全觀察區域。你還年輕、經驗沒有我豐富,這個雷由我來排除。”當時我特別感觸,因為每個人都有家人,都有父母,都有責任在這片雷區要注意安全,好好活下去。
杜富國在前線掃雷三年來,1000多次進出生死雷場,拆除2400多枚爆炸物,處置各類險情20多起。掃雷大隊四隊班長劉貴濤家就在雷場邊,一家人曾飽受雷患之苦。
劉貴濤錄音:我的親人也是受到了地雷的傷害,我爺爺在1979年自衛反擊作戰期間不幸被地雷炸傷,失血過多犧牲。1996年,我哥哥在鋤草時,不幸觸爆地雷,雙腿高位截肢,在我的家鄉,邊疆人民都非常痛恨地雷。在我們村,隨時可見雙腳、雙手和眼睛被炸傷致殘的人,我和我的親人都非常痛恨地雷。
“我雖然沒有了雙手和雙眼,但是我還有一雙完整的腿,我可以繼續為夢想奔跑。”這是采訪中杜富國說的一句話。
記者采訪杜富國:“你后悔去掃雷嗎?”杜富國搖搖頭,答道:“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還會選擇雷場!”
英雄,并非與生俱來,而是百煉成鋼。英雄精神不僅體現在剎那間的生死抉擇,更體現在經年累月的執著與堅守。從黃土高原到生命禁區,從白山黑水到魚米之鄉,軍人用足跡和身影踐行著保家衛國的使命。魔鬼都不愿去的地方,戰士用足跡丈量國界;雄鷹都飛不過的雪山,五星紅旗在那云端高高飄揚。
人民心中的英雄,就是在這種點滴付出、無聲堅守中澆筑而成,支撐起一個民族永續發展的脊梁。
用好腦力,首先就是堅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其次,要學會在采訪報道中通過腦力的加工,發現事實真相,厘清問題脈絡,展現人物的靈魂,構建先進典型的精神坐標。
練強腦力,就是要勤于思考、學會用心,提高思考能力和抓問題能力。在采訪杜富國時,內容翔實、素材豐富。采訪對象包括杜富國家人、戰友、老師、鄰居等,采訪由淺入深,從生活到工作、從細節到全貌,向聽眾展示平凡英雄事跡。
語言樸實、感情真摯。作品用采訪對象最樸素的講述,層層遞進,觸動人心,一些細節娓娓道來,飽含深情。報道真實生動,采訪真實,人物鮮活。音響運用恰當,故事性強。
杜富國的姑姑杜靜說,侄兒是杜家人的驕傲。
錄音:(記者)他平常有微信,向你們匯報排雷這樣的一些場景嗎?(杜富國的姑姑)他(杜富國)不說,我們只知道他排雷危險,只是平時囑咐他,他說“不用擔心”。一想到他再也看不到這個世界,只能聽到,就控制不了,就特別難受。一個活蹦亂跳的孩子,以后再也看不到陽光色彩了。
本文在采寫《掃雷英雄杜富國》時,注重把最閃光、最精彩的風景展現出來,要著重反映出人物的個性特征、性格內涵等令人回味、引人思考的東西。采訪對象包括杜富國家人、戰友、老師、鄰居等,采訪由淺入深,從生活到工作、從細節到全貌,向大家展示英雄事跡。
18歲時,杜富國就成了邊防戰士。“犧牲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老山精神時刻激勵著他。杜富國得知組建了掃雷大隊后,提交了申請,和數百名同志走上了掃雷道路。
錄音:我(崇拜)的英雄是安忠文英雄,他是(參加自衛反擊戰)攻打老山時,為戰友開辟通道,用身體滾入雷場,滾了近十幾米,為后面的兄弟開辟了一條安全通道。
杜富國為了保護身邊一同作業的戰友艾巖,用身體擋住了爆炸瞬間飛來的彈片和沖擊波,英勇負傷,被醫生從鬼門關搶了回來,一片黑暗中,他的心里卻還放不下戰友的安危。
錄音:我在(從)重癥監護室出來清醒的時候,我聽到說(戰友)艾巖沒有受多大傷,只是擦傷,我心才落下來。
杜富國笑對人生的堅強性格和熱愛生活的樂觀品質,能帶給聽眾一定的啟迪和思考。
杜富國的家鄉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是紅色革命根據地,有紅色基因的浸潤,加上良好的家庭家風家教傳承,以及所在部隊優秀的作風影響,多方聚合,造成就了杜富國這樣一位新時代掃雷英雄。
腳力、眼力、腦力,最終都落實在筆力上,練就筆力千鈞,方能下筆出華章。如何練好筆力?本文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學會創新話語體系。以往,很多人一寫典型人物報道,就不自覺地傾向于說教,傾向于喊口號式的塑造形象,這樣的報道由于缺乏真情實感,很難讓人引發共鳴。典型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特別是在如今的新媒體環境下,只有符合人性的表達,才更能讓聽眾接受。所以,面對新媒體和受眾的變化,要增強筆力如何踐行“四力要求”,要完成一件優秀的廣播作品,除了采訪以外、播音、制作也同樣要下功夫。
采訪了杜富國先進事跡的錄音素材,只是完成工作的第一步。回到單位后,作者精心剪集錄音、精心制作。杜富國的新聞以三集系列錄音報道形式在遵義廣播電視臺播出。在制作錄音作品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現場音響,用了杜富國的戰友、領導、親人、校友的同期聲音,還原了杜富國“讓我來”的精神,展示了杜富國代表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一種擔當精神。
系列報道《掃雷英雄杜富國》第一集《生死關頭》報道了杜富國的英雄壯舉,他在生死雷場喊“你退后,讓我來”,用驚天一擋保護了戰友生命,感動了中國;第二集《無限忠誠》報道了杜富國在部隊培養下,在以愛國奉獻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虧”的老山精神影響下,鑄造“讓我來”的英雄奉獻精神;第三集《紅色之路》報道了杜富國成長之路,向聽眾介紹了杜富國來自遵義市,一座因紅軍長征而揚名的英雄城,杜富國的家鄉湄潭縣是紅軍長征路過的地方。
杜富國有四兄妹,他排行老大。他的父親是一名黨員,從小教育他要對黨和人民忠誠,誠實守信,按角色做人,按本分做事。四兄妹分別名為“富國、富佳、富民、富強”,老四杜富強是一名軍人,老三杜富民告訴記者,他當初也報名參軍,因為體檢原因未能從軍。
[錄音:(第一次報名是)高中的時候,還有第二次是我和我弟一起去的。(去)當兵我們家里面挺支持的。]
村民們說起杜富國和他的家人、評價都很高。村民胡讀文:
[錄音:我們國家就需要這種人,共產黨員就要不怕流血犧牲。杜俊培養(了)他一個好兒子,作為我們湄潭人很光榮、很自豪。]
作品的結尾以《我愛你中國》音樂結尾,升華了主題。表達了杜富國等軍人對祖國無比深厚的愛戀之情。
上百家媒體先后采訪過杜富國,屬于“命題作文”,寫出的新聞要出彩,有一定的難度,除了獨家人物受到青睞,筆者在制作錄音時,想到“命題作文”同樣也可以脫穎而出,杜富國當時已經受到全國媒體的關注和報道。同臺競爭,比拼的是“特色”。要想能在眾多稿件中脫穎而出,除了憑借其地域優勢外,更多的是靠記者長期以來積攢下的詳實資料,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在“千軍萬馬”中“積累”為其架出了一條“獨木橋”。
要創作出優秀新聞作品一定要堅持正確導向,切實增強“四力”,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才能打造精品力作,作為一線的記者要主動在經濟社會建設一線中增強“四力”,把話筒聚焦在發展上,把筆尖對準民生,把聲音匯聚在社會新風上,以接地氣的新聞作品感染人、引導人,當好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的橋梁和紐帶。
筆者參與采訪排雷英雄杜富國,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三等獎,這是中國最高獎項。也體會到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堅持正確導向,切實增強“四力”,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要緊密結合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打造精品力作,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作為新聞戰線的一名戰士,將繼續肩負“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歷史使命,堅持用腳板跑新聞,用真心看世界,不斷深入最前線,不斷前行在路上,用優質的新聞作品記錄偉大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記者是事件的記錄者、講述者,甚至經歷者,唯有在路上、去基層、到現場,才能心懷時代,將有溫度的內容呈現給讀者,才能講好新時代的發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