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劉啟云 王新媛
(呼倫貝爾學院 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
個人所得稅是以自然人取得的各類應稅所得為征稅對象而征收的一種所得稅,主要通過企業代扣代繳的方式征收。目前個人所得稅有三種稅制模式,即分類征收制、綜合征收制和混合征收制。2019年以前我國采用的是分類征收制,2019年起初步建立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征稅模式,即混合稅制模式,其在組織財政收入、提高公民納稅意識,尤其是在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差距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也拓寬了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的空間。納稅籌劃就是納稅人依據所涉及的稅境,在遵守稅法、尊重稅法的前提下,規避涉稅風險,控制或減輕稅負,以實現稅后收益最大化的謀劃、對策與安排[2]。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一方面可以使國家相關稅收法規得到更好的實施,以達到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減輕職工稅負,達到納稅人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包括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四項。本文從企業及個人兩方面對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中工資、薪金所得和勞務報酬所得的納稅籌劃進行簡要的分析。
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納稅籌劃的意義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職工是水,企業是船,水漲則船高,企業為職工做納稅籌劃,能體現出企業與職工同呼吸共發展,激發職工的工作熱情,有利于企業更好地發展;二是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可以通過整合職工綜合所得收入,幫助職工減輕稅負或延緩稅負,在應發工資不變的情況下提高職工實際到手工資的金額,有利于實現納稅人的收益最大化;三是個人所得稅是國家調節居民收入的重要稅種,但納稅人對個人所得稅法的了解并不深,不能更好地執行相關稅收法規,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可以促進納稅人學習和掌握個人所得稅的相關法律知識,從而促進國家相關稅收法規的貫徹實施。
稅收法規的調整與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一般只有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才會去學習了解,其他人不會去關注,甚至在本次個稅改革前,部分職工覺得繳稅是企業財務人員的事情,扣多扣少、交多交少都是辦稅人員決定的。有職工依舊會問“為什么我每個月工資都一樣,扣的稅卻越來越多呢?”這也是此次個稅改革后的最大亮點。改革后工資、薪金的預繳稅款采用累計預扣法計算,全年累計應納稅額超過36000元稅率會由3%上升到10%,所以隨著累計應納稅所得額的增加,應納稅額也會隨之增加。
此次個稅改革要求每位納稅人通過個人所得稅手機APP填寫專項附加扣除與個人所得稅年度匯算清繳工作,這使納稅人逐漸意識到個人所得稅關系到每位納稅人的切身利益,有必要深入地學習和熟悉個稅的稅收法規。以某高校為例,該高校需要做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的教職工約1100人,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基本是靠稅務機關及學校財務部門人員一對一輔導完成的,但2020年度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只有部分職工需要輔導完成,半數以上的職工可以按照個人所得稅軟件提示獨立完成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但對綜合所得的計算方法及原理并不明確。
部分企業及個人對納稅籌劃存在誤解,認為少交稅就是犯法,更有企業管理者告知財務人員“多交點稅沒關系,免得稅務機關找麻煩”。事實并非如此,納稅籌劃是在遵守稅收法規的前提條件下,對涉稅業務進行策劃,從而達到節稅的目的。而偷稅漏稅是瞞報漏報相關收入達到少交稅的目的。雖然目的都是少交稅,但合法與否是二者的本質區別。
納稅籌劃部分企業已有涉及,但更多的是側重與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稅種進行納稅籌劃,以達到降低企業稅負的目的。個人所得稅是由企業承擔代扣代繳的義務,并且個人所得稅是由企業進行計算的,所以個人所得稅籌劃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于企業籌劃,但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是職工個人,所以實際工作中企業缺乏對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納稅籌劃的重視。如果企業為降低職工的稅負而做納稅籌劃,可以增加職工的歸屬感,同時加強職工的納稅意識,可以達到企業與職工雙贏的效果。
企業的各部門的信息系統是相對獨立且缺乏溝通,財務部門不掌握職工工資的構成,人事部門僅核算應發工資,一般不去了解后續扣了多少稅,實際發了多少,其他部門依舊覺得工資是財務部門發出去的,那么與工資有關的事情財務部門負責就好[3]。這就導致各部門之間信息不對稱,這使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的實施存在很大的阻礙。
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與企業所得稅等其他稅種不同,其受到個人所得稅稅制的特殊性、納稅人的自我意識、企業需求的多樣性、個人看待收入角度的不同、納稅人數多少等多方因素的影響,筆者站在具備可行性前提條件下,對優化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首先,單位的財務人員要勤學勤問,積極參加稅務機關或相關部門組織的業務培訓,實時掌握國家的稅收政策,做到學深悟透并貫徹好稅收優惠政策;其次,對于從業人數較少的單位,財務人員可以采用組織本單位職工集中學習或者一對一輔導的方法讓每一位職工了解個人所得稅相關法律法規;對于從業人員較多的單位,稅務機關要協同單位定期組織培訓輔導,在每年年初專項附加扣除采集高峰期、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時期進行定點培訓、精準輔導,切實確保稅收優惠政策落到實處;最后,每位職工也要積極配合,認真學習,才能更好地保證自身的利益。
《國務院關于印發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的通知》規定了子女教育、贍養老人、房屋租金、住房貸款、繼續教育以及大病醫療六項專項附加扣除的適用原則,其中子女教育、房屋租金、住房貸款(假設扣除夫妻雙方婚前分別購買住房發生的首套住房貸款的情況)可以選擇在夫妻一方100%扣除,另外,子女教育可以選擇夫妻雙方各扣50%,那么夫妻雙方就可以根據各自的工資高低選擇最利于降低家庭稅負的方式;比如一個三口之家,夫妻雙方都有工資收入,孩子處于義務教育階段,不考慮其他專項附加扣除,丈夫全年未扣除專項附加前的綜合所得應納稅所得額為150000元,妻子為120000元,第一種情況:假設妻子申報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該家庭全年稅負為(150000×20%-16920)+[(120000-1000×12)×10%-2520]=21360元;第二種情況:假設丈夫申報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該家庭全年稅負為[(150000-1000×12)×10%-2520]+(120000×10%-2520)=20760元。由此可見,該家庭選擇由丈夫填報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可以降低600元的稅負。同理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非獨生子女的也可以根據兄弟姐們的工資水平選擇不同的分攤方式(但每人最多不能超過1000元),合理降低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稅負。
企業工資一般由很多項構成,例如:基本工資、績效工資、餐補、房補、通訊補助、交通補助、高溫津貼等。那么對于距離市區較遠且有大量職工需要集體通行的企業可以通過購買或租賃通勤車代替交通補助;一些生產型企業可以通過為員工提供食堂和職工宿舍,代替餐補、房補;另外,類似銷售崗位的職工可以配工作專用電話卡,用每月繳納電話費發票報銷代替通訊補助等方式,降低職工的個人所得稅稅負,同時通訊費用作為企業成本進行列支,可以降低企業的所得稅稅負[4]。
對于高收入人群,可以通過將其基本工資福利化來降低稅負。比如,某企業高管年薪500000元,每月專項扣除金額為10000元,不考慮專項附加扣除,那么該納稅人當年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500000-10000×12-5000×12)×25%-31920=48080元。那么如果該企業將工資待遇方案修改為年薪450000元,另每年提供50000元培訓費用于到國內重點高校進修學習,那么該納稅人當年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450000-10000×12-5000×12)×20%-16920=37080元。如此,該企業的實際成本500000元不變,但可以降低該納稅人48080-37080=11000元的稅負。
很多企業或地區的人才引進方案中都會有一次性給與幾十萬安家費的政策。比如,某高校為引進高端人才,準備為每位符合招聘條件的教師發放安家費300000元,那么何時發放就是納稅籌劃的關鍵。企業可以給出兩種支付方案供職工選擇,第一種方案:一次性發放300000元;第二種方案:分三年發放,每年發放100000元。假設某教師2021年1月份入職該高校,每月減除專項扣除后的工資為8000元,不考慮專項附加扣除。如選用第一種方案,該教師當年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300000+8000×12-60000)×25%-31920=52080元,2022年、2023年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8000×12-60000)×3%=1080元,三年合計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52080+1080×2=54240元;如選用第二種方案該教師2021-2023年每年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100000+8000×12-60000)×10%-2520=11080元,三年合計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11080×3=33240元。兩種方案相比,一方面,第二種方案三年合計少繳納54240-33240=21000元的個人所得稅;另一方面,第一種方案第一年稅負較重,后兩年稅負較輕,而第二種方案三年的稅負更均衡,企業的職工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最優的支付方案。
由此可見,企業可以采取將人才引進的短期待遇長期化,不但為職工降低了稅負,同時延緩了職工的稅負。
首先,根據財稅[2018]164號《財政部關于個人所得稅法修改后有關優惠政策銜接問題的通知》規定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在2021年12月31日以前可以選擇單獨計稅,也可以選擇并入當年綜合所得計稅[5]。如果職工全年綜合所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負數,選擇并入綜合所得會使納稅人的稅負較低;如果職工全年綜合所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正數,就要根據全年綜合所得的應納稅所得額與全年一次性獎金的金額進一步分析。所以,全年一次性獎金計稅方法的選擇是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納稅籌劃的。
其次,如果全年一次性獎金選擇單獨計稅,那么在實際發放時要留意稅率臨界點。比如某校教師全年課時費為36,000元,視為全年一次性獎金進行計稅,應納稅額為36000×3%=1080元,實發金額為34920元;但由于本年度課程需要,額外多上一門課程,額外課時費1000元,應納稅額為(36000+1000)×10%-210=3490元,實發金額為33510元,結果該教師多上一門課反而實際到手的獎金少了1410元(34920-33510=1410元),那么這種情況企業或個人則需要對該筆課時費進行納稅籌劃。
眾所周知,高校的教職工人數相對較多,從企業角度籌劃該問題可行性不強。但根據《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規定“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進行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那么該教師可以通過公益捐贈1000元的方式,將該筆課時費的應納稅所得額降到36000元,這樣該筆獎金的應納稅額依舊為1080元。由此可見,合理的運用公益捐贈的方式降低應納稅所得額即可以在特定的前提下降低職工的個人稅負,也可以為國家的慈善事業做貢獻。
企業為了提高職工的專業技能,會聘請專家進行講座或授課,勞務報酬的發放金額、次數與其他費用的支付形式可以進行納稅籌劃。例如,甲煤炭企業需某專家為職工進行為期一周的技能與安全培訓,成本預算為28000元。費用支付形式有兩種方案:方案一:培訓費為4000元/天,該專家的培訓期間的住宿、交通等費用3500元自行承擔,該專家本次授課的應納稅額為28000×(1-20%)×30%-2000=4720元,本次授課凈收入為28000-4720-3500=19780元;方案二:培訓費為3500元/天,該專家的培訓期間的住宿、交通等3500元費用由甲企業承擔,該專家本次授課的應納稅額為24500×(1-20%)×20%=3920元,本次授課凈收入為24500-3920=20580元。兩種方案中,企業的實際成本均為28000元,但方案二的應納稅額減少4720-3920=800元,專家的凈收入增加800元,并且如果專家住宿交通等發票符合增值稅規定的抵扣標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的增值稅稅負。由此可見,勞務報酬所得納稅籌劃可在不影響企業成本的情況下,達到同時降低納稅人與企業稅負、增加納稅人實際收益的目的。
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納稅籌劃是需要納稅人與企業各部門共同完成。職工工資與勞務報酬的發放從納稅人與企業訂立合同時就開始了,所以,綜合所得納稅籌劃首先需要納稅人提高納稅意識,了解相關稅收法規,其次企業各部門之間要加強溝通,使工作量的多少、應發工資的核算、財務相關制度等信息實現信息同步。如此才能將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納稅籌劃落實到每位職工身上,達到為職工節稅降負的目的,同時推進個人所得稅制度更好地發展。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職工綜合所得達到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為國家的財政收入盡一份力既是職工的義務也是一份責任。在稅收法律的范圍內依法進行納稅籌劃既提高納稅人的納稅意識、為職工減輕稅負,不僅促進國家相關稅收法規的貫徹實施,有效地發揮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同時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納稅籌劃需要企業與職工共同參與、協力完成,可以增加職工的歸屬感,有利于企業的發展與企業文化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