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杰,李獻震
(山東華宇工學院,山東 德州 253034)
體育文化一直是歐美體育學研究的熱點領域,我國體育文化學近年來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其中,學校體育文化為體育文化與校園文化搭建起了橋梁,通過對校園文化和體育文化的選擇和重構,在不斷構建自身的同時,孕育了新的體育文化,又豐富了校園文化[1]。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提出了學校體育文化,它源于20世紀80年代“文化熱”背景下對體育文化與校園文化的進一步探討[2]。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的體育文化研究極大地拓展了國內學校體育研究的視野,以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視角推動了傳統體育觀和體育認知模式的改變,并促使體育文化學、體育美學、體育哲學、體育社會學等一批體育學科的興起。我國學校體育在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想指導下,進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取得了許多有益成果,推動了我國學校體育文化學的發展[3]。運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等對相關研究的時代變遷、合作特征、地理分布和研究熱點等進行可視化分析,探討其結構特征和研究旨趣。
我國學校體育文化學的研究始于1983年,自2000年人們對學校體育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及其本質內涵的認知、解讀與構建不斷加深,研究進入了明顯的活躍期,相關研究得到了普遍關注。
我國學校體育文化學的研究走過了三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83—1999年),黃健中的《學校體育文化活動》以攝影的方式展示了當時學校體育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走出了該學科建構的第一步[4]。但總體而言,隨后的發展較為緩慢,對文化本質的理解不夠深入。第二階段(2000—2011年),這一時期諸多學者對學校體育文化的研究給予了較多關注,相關的研究成果急劇增多,實現了學科大跨步的發展,開始注重對其文化內涵的探討。第三階段(2012年至今),研究在經歷了快速增長階段后放慢了腳步,期間雖然存在較大幅度的波動,但總體來講仍處于高位的動態變化中,呈現出上升態勢,研究視角廣泛聚焦于自身的社會功能與價值。近年來,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和理論研究者專著不斷增加,促進了作為新興學科的學校體育文化學的研究。在經歷了從緩慢增長、快速增長到日趨成熟的學科發展基本歷程后[5],我國的學校體育文化學研究日趨完善與成熟。
對我國學校體育文化學研究的學者進行分析,以此來把握該學科的研究領域及科研的動態發展。華中師范大學的王健教授發文量最高,為12篇。研究的主要領域為學校體育學、體育產業、體育社會學、運動訓練。南京師范大學的田雨普教授,發文量為10篇,排在第2位。此外,來自上海體育學院的虞重干、唐炎以及北京體育大學的姚蕾等作者也具有較高的發文量,對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的發展研究傾注了較大心血。經過近40年的發展流變,我國學校體育文化學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合作規模,研究構建起了以張健、唐炎、季瀏、田雨普、孫慶祝等學者為核心的幾大學術研究共同體。我國學校體育研究領域的作者合作程度緊密,合作的規模不斷增大,作者的向心趨勢愈加明顯,整體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這對于今后我國學校體育文化學的縱橫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研究的主要陣地集中在體育院校及綜合類院校的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在整個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占據著研究的前三甲,其重要性不光體現在較高的發文量,更在于較高的中心性,構建起了機構合作的橋梁,使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研究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合作群體。其中,發文居于首位的上海體育學院形成了以唐炎、虞重干為核心的上體學校體育文化研究共同體,研究的視角廣泛集中于對地方體育文化、群落體育文化、學校體育文化的適應和課堂文化等。北京體育大學研究團體則更加傾向于學校體育文化中的文化要素、角色定位、發展路徑和課程設置等方面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發文量較小的上海大學、南京審計學院、江西師范大學在研究中也具有較高的中心性,對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研究起到了良好的溝通作用。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我國學校體育文化研究以機構為載體形成了以“師—生”和“同事”為特征的合作關系,具有濃厚的學緣和地緣關系。
我國學校體育文化學研究的熱點廣泛聚焦于學校體育文化的涵義、特征、結構和功能、學校體育文化的意義與作用、學校體育文化活動的途徑、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的舉措、校園體育文化與終身體育意識、校園體育文化的社會文化價值、校園體育文化的前景分析等方面。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學者從不同的維度對學校體育活動及其現象進行了認知與解構,體育學界以史學、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為視角,積極研究學校體育問題,極大地豐富了體育學科內涵。近年來,我國學校體育文化學研究在學校體育政策、自身發展與建構以及功能價值方面受到了較大關注,包括體育史、體育強國、競技體育、體育教育、群眾體育和體育管理成為研究的熱點領域,從這可以推斷出下一階段學校體育文化學的研究走向。高校應在加強自身管理的同時,尋求多種途徑、多項舉措來實現其社會文化價值,從而為我國體育事業的整體跨步發展增磚添瓦。
我國學校體育形態在歷史的長河中幾經沉浮起落,校園體育文化也隨著體育的發展而形成獨立的文化范式。學校體育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更加注重人文體育的素養,傳遞出其鮮明的時代性和極強的教育性特征。歷經近四十年發展求變,我國學校體育文化學在歷經了緩慢、快速以及平穩的學科發展歷程后,蛻變的日趨成熟與完善。隨著人們對學校體育活動及其現象的認知不斷加深,在理解與解構其文化內涵的同時,業已形成了科研院所與學者緊密相連的龐大科研網絡。其意義不僅在于不同學術觀點的碰撞與融合,更重要的是其他學科對體育文化現象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懷,成就了當今學校體育與文化認知的分野與協同。學校體育文化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其理論自身仍存在邏輯性、學理性的缺失,因此其未來發展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