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啟越 陳 思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湖南·武漢)
[提要]隨著我國經濟和城市的發展,特色小鎮已經成為我國城鎮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對特色小鎮的發展背景、概念、特點等進行綜述,并進一步闡述我國特色小鎮發展概況,明確發展意義;重點分析我國特色小鎮建設失敗的原因,并進行案例分析;最后給我國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政策建議和思考。
(一)特色小鎮發展背景。特色小鎮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出現的一種特殊的城市化形式。城市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形成市場——工業的發展——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產生城市化現象——出現城市問題——特色小鎮的出現。所以說,特色小鎮在城市化進程中占據末端位置,它不是一般的建制鎮,而是高端要素匯集的一種全新的區域生產力發展空間。
(二)特色小鎮的概念。關于特色小鎮目前沒有統一的定義。我國發展改革委員會把特色小鎮定義為一種發展空間,認為特色小鎮是以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為發展重點,集聚各種優勢要素,和一般的行政建制鎮不同的一種創新發展空間。由于浙江杭州的云棲小鎮是最早的特色小鎮,他們把特色小鎮看成一個發展平臺。他們認為特色小鎮是具有特色產業和文化定位,既擁有旅游功能又具備社區性質的一種優質發展平臺。浙江的和發改委的概念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一個是發展空間,一個是發展平臺。而我國還有的學者認為特色小鎮是一個綜合開發項目,且是一個依賴特色產業、特色環境,有明確產業、文化內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綜合開發項目。
(三)特色小鎮的特點。特色小鎮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具有特色產業。特色產業主要包括特色資源、特色風貌以及特色產業鏈三個方面。第二,綠色和諧的環境。具體包括優美的自然環境、完美的綠化體系、環保的污水污物處理設施及管理等;低碳環保的產業發展和生活方式。第三,公共設施服務便利。特色小鎮要有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包括交通、教育、餐飲、娛樂、供電、給排水、醫療等等,其中公共交通非常重要,方便區內的生產生活以及與周邊區域的經濟協作與聯系;同時發展信息技術產業。第四,文化特色鮮明。特色小鎮要整理、挖掘、提煉自身的歷史文化資源,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氛圍。
(一)建設特色小鎮的意義。從生態環境方面來看,建設特色小鎮,能夠打造美麗鄉村,扮靚美麗城鎮;從生活便利程度來看,特色小鎮具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方便人們的生活;從文化內涵來看,特色小鎮能夠傳承歷史文化,打造特色地域文化;從區域經濟發展角度來看,特色小鎮能夠促進地區產業發展,帶動經濟全面發展與升級;從社會差異角度來看,特色小鎮能夠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因此,在我國建設高質量的特色小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我國特色小鎮的發展。2014年浙江杭州云棲小鎮的建設標志著我國進入建設特色小鎮的新時代。2016年7月,我國住建部、財政部、發改委三部委聯合發布通知,加強對全國特色小鎮的建設培育工作。到2018年底,全國共有403個國家級特色小鎮,996個省級特色小鎮。從特色小鎮的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集聚區。其中又以浙江省、江蘇省與山東省分布最廣,依次達到23個、22個、22個。通過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特色小鎮規劃來看,2020年全國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數量達到2,698個,遠超過三部委擬訂的1,000個特色小鎮的數量。
(三)我國特色小鎮問題初現。從上面的發展現狀可以看出,我國已經進入特色小鎮建設的高潮時期。隨著房地產的持續火爆,國內很多房地產企業也紛紛轉向文旅,投資特色小鎮的開發建設,但由于自身資源和能力有限,最終也只依靠銷售房地產項目獲利,這就偏離了特色小鎮的本體,導致特色小鎮出現了很多問題,也使得大量的特色小鎮最后以失敗告終,同時我國還出現了特色不鮮明、產鎮不融合、破壞生態環境等問題的特色小鎮,以及政府通過融資平臺建設的風險特色小鎮等。我國政府部門也開始認識到這些問題,并出臺一系列政策進行監督檢查整改。本文著重對我國特色小鎮建設失敗的原因進行總結分析。
(一)策劃規劃不力。有些特色小鎮沒有制定科學的規劃,不僅缺乏特色,還跟風發展,模仿照抄照搬;其次是急于求成,沒有進行充分的可行性論證,策劃不到位。例如,位于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的和仙坊民俗文化村,是一個以文化旅游、民俗展示為主要功能的特色小鎮,如今空無一人。該鎮失敗的原因就是策劃規劃不力,倉促決策;鄉村旅游同質化現象嚴重;沒進行充分的可行性論證,也沒有與當地文化及習俗結合起來進行深度開發。
(二)產業定位不準。特色小鎮,首先要有特色、高端產業去支撐。我國很多特色小鎮沒有特色產業;有部分即使有一些產業,但也因為沒有深厚的產業基礎而失去效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房地產企業打著建設旅游小鎮、康養小鎮的帽子,實際上卻搞起了房地產開發。例如,常州楊橋古鎮歷史悠久,2008年開始進行投資開發,如今幾乎廢棄。該鎮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與其歷史文化相關的產業支撐,產業定位不清,缺少了人氣;后期也沒有積極進行相應的宣傳推廣。
(三)文化內涵不夠。文化是特色小鎮的靈魂。我國有很多特色小鎮就是因為一味的照抄照搬,卻忽視了文化內涵的挖掘與培育,而導致特色小鎮建設失敗。例如,位于成都市成華區的龍潭水鄉特色小鎮,現在成了空城,建設失敗。該鎮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內涵不夠,雖然號稱成都的清明上河園,但這只是一個吸引市場的空洞的宣傳口號,沒有實際內涵,建筑風格沒有體現特色,演出也沒有與本土文化關聯。
(四)配套設施不全。特色小鎮必須具有完善的配套設施和基礎設施,才能吸引投資商和游客。這些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包括交通、醫療、環境衛生、餐飲、通訊、給排水、供電等基本設施。如果這些設施不完善,將很大程度上影響特色小鎮的發展。例如常德的德國小鎮,環境很好,但是游客稀少。該鎮失敗的主要原因:一是交通基礎設施不完善,嚴重影響了該小鎮的進出,市場受到影響;二是小鎮的餐飲、購物等配套設施不完善,制約了小鎮的進一步發展;三是該鎮的建筑風格和文化主題單一,沒有特色。
(五)經營管理不善。特色小鎮建立以后,后期的營銷、企業的經營、政府的監督管理等方面也非常重要,如果管理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影響特色小鎮的發展,有的時候甚至會給特色小鎮帶來致命的打擊。因此,經營管理絕對不容輕視。例如,宜昌市龍泉鋪古鎮,占地面積廣闊,達120畝之多,但如今卻經營慘淡。其失敗主要原因是企業經營、管理不善,公司內部紛爭,沒有制定良好的招商政策,也沒有進行實時的廣告宣傳,導致商鋪入駐率低,沒有形成濃厚的商業氛圍;同時,該古鎮的特色產業是白酒,產業鏈單一,也無法吸引更多的游客。
(六)運營模式不優。特色小鎮運營應當堅持市場主導、企業運作、政府監管的模式。但我國絕大多數特色小鎮都是采取政企合作的建設模式。這種經營模式政府與市場邊界模糊,政府進行大包大攬,市場機制被扭曲,不能按照市場規律辦事,所以此種運營模式存在問題,從而導致開發失敗。例如位于浙江余姚的??托℃倓摽彤a業園,雖然小鎮有自己獨特的模具產業,然而開工不到一年被迫停工。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經營模式出了問題。他們采用的不是市場主導、企業運作、政府監管的模式。在經營過程中,政府對市場進行了過多的干預,導致最后資金斷裂,被迫停工而失敗。
(一)制定科學規劃。特色小鎮的規劃涉及到多種要素,是一種綜合性規劃,為了加強各要素之間的協調,必須實行“多規合一”的理念。第一,堅持多規融合,統籌考慮人口、土地、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等。第二,強調功能融合與疊加。特別是文化功能、產業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區功能的融合發展;第三,根據地形地貌,做好整體規劃:空間結構上,既要集中連片,控制好規劃面積,不易過大,又要錯落有致,增強空間層次感;建筑風格上,要遵循個性設計的原則,力求做到“一鎮一風格”;建設形態上,力求達到精美,實現歷史人文的有機統一。
(二)發展主導產業。主導產業是特色小鎮的重中之重。其一,主導產業應該是高端產業,占領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具體可以涉及到金融、醫藥、教育、能源、材料等領域,而不是只承接周圍大城市淘汰出來的落后產能;其二,主導產業應該是特色產業。每個特色小鎮都必須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即便是同一產業,也要細分市場、差別發展;其三,應該采取“旅游產業+特色產業”的雙產業結構形式,具體為:旅游+農業/鄉村/工業/健康/體育/運動/科技/金融/教育等的形式。
(三)加強文化建設。首先,收集、整理、挖掘區域內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讓文化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利用;其次,搭建服務平臺,提供文化服務。鼓勵志愿者和各種社會資本參與文化平臺的建設,進行各種文化服務活動;最后,積極推廣小鎮特色文化。在對小鎮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梳理后,與藝術團隊和院校合作,開展多種文化節慶活動,積極宣傳推廣小鎮特色文化。加強文化旅游的開發與推廣,打造文化旅游創意空間。把特色小鎮文化價值由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
(四)完善服務設施。特色小鎮必須具有完善的服務設施與配套設施,才能既吸引投資又贏得市場,取得最終的勝利。特色小鎮的服務設施既包括交通、住房、餐飲、購物、娛樂等硬件設施,還包括教育、醫療、環境、高效率的政府公共服務等軟件設施,兩者都要硬。
(五)強化監督管理。特色小鎮必須強化監督管理,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加強媒體公關宣傳,提升特色小鎮知名度。既要用到廣播、電視、期刊、報紙等傳統媒介,更要用到微信、微博、抖音、短視頻、網紅等多種新媒體營銷方式,還要舉辦專門的推介活動等,大力開展營銷工作。其次,還要完善政府對企業的金融服務政策與平臺,為特色小鎮發展提供融資支持;再次,開展特色小鎮建設情況調查評估,淘汰錯用、濫用概念的虛假特色小鎮。最后,制定特色小鎮標準體系,組織特色小鎮相關部門協調推進,助力特色小鎮建設與發展。
(六)優化運營模式。特色小鎮必須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運營模式,這樣才能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又能調動企業的能動性和積極性,以確保特色小鎮健康發展。但在這個模式中,政府不能大包大攬干預企業的運作,在規劃、環境、服務方面加強監督管理。另外,還要進行制度創新,質量導向,實施“創建制”,實行“優勝劣汰”;轉變政策扶持方式,由“事先給予補償”改為“事后給予獎勵”,以此來確保小鎮建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