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冰倩 陳其姝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江西·九江)
[提要]正值“十四五”發展關鍵時期,將作為民族精神根基的文化同新時代經濟發展相融合是在風險中尋機遇、動態下謀發展的關鍵舉措。作為文化與經濟融合的微觀產物,文化企業成為探討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落腳點,其市場競爭能力以及技術創新能力對其生命力有著重大影響,更與融合的深度有著直接聯系。以蔚縣的成功發展經驗為借鑒,探討文化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內外部因素,將有助于得出如何驅動文化企業積極參與文化經濟融合的結論和建議,助力文化產業繁榮壯大。
習近平指出,謀劃“十四五”時期發展,就必須要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要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近些年來,全國乃至各地都高度重視文化與經濟融合的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全方位覆蓋了金融、人才、制度、產業融合等各方面,把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視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文化產業作為文化和經濟融合的最直接產物,它的發展壯大與否更是各地文化與經濟融合水平的最佳體現。而作為支撐文化產業發展的微觀組織基礎,文化企業的參與意愿和發展能力則至關重要。影響文化與經濟融合持續性發展的根本驅動力在于,參與文化產業的主體及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而對于接受成本驅動效應的企業而言,文化成本則是影響其主觀能動性的關鍵要素,進而影響到文化與經濟融合的績效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部門如果僅僅強調單純通過外部力量,如財政扶持或是給予優惠政策,而忽視了市場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短期內也許可以帶動文化走上經濟之路,形成“遍地開花”的文化產業局面,但從長期而言卻可能帶來文化競爭力逐漸趨于疲軟、產業化變革流于形式或是經濟繁茂如曇花一現的結果。
(一)文化與經濟融合的必要性。新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進而從原先單純地追求物質需求轉向開始重視精神層面的滿足,這也引發了消費需求的新變化:一方面要求生產出更多的文化精神產品,去滿足人們在文化上、精神上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物質產品中的文化含量要不斷提高。我國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方面的消費支出在人均消費支出中的比例逐年提升,所帶來的愈來愈大的文化產品需求是推進文化與經濟相融合最根本的源動力。
經濟是創造、轉化并且實現價值以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而文化是蘊藏于每個人身上的思維、觀念和文化心理素養,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潛意識地影響著人的行為,不自覺地發揮著意識支配行為的功效,所以文化可以注入到社會系統的各個活動中去,從而影響經濟建設。有學者就明確指出,一個地區的經濟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活動,這是民族文化保持的基礎,可以為民族文化發展奠定一定物質基礎;同時在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是經濟發展的源泉,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勞動力、社會組織制度等軟環境。
(二)文化產業及文化企業發展的契機與困局。論及文化經濟相融合,其最直接的產物就是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要是通過文化的推廣宣傳和運用,為人們提供相應的服務以及特色產品來達到互利共贏的最終目的。但就目前來看,我國文化產業還不夠成熟,仍然有不少尚未解決的問題:諸如很多地區文化產業處于自發狀態;文化產業規模欠缺,產業競爭力不足;無法充分開發利用文化元素,有產業無文化或有文化無創意等。而要促進我國文化產業朝著更深化、更完善、更有競爭力的方向前行,就必須重視對文化企業的建設和發展。作為文化產業的微觀基礎,文化企業是名副其實的民族文化“操刀手”,更是進行全球文化競爭的中堅力量。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文化企業中尤其是國有文化企業往往成為了政府辦文化的工具,重社會效益、輕經濟效益,無法真正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為刺激文化市場的蓬勃發展,國家隨即引入了更多主體,一時間大批資本紛紛涌入,而“羊群效應”卻使得很多文化市場參與者在并不了解文化項目及其內涵的前提下扎堆冒進,受到了非理性因素的干擾,文化企業不成熟、角色定位不清晰、行為導向短期化等問題亦涌現了出來。
綜上所述,文化與經濟的深入融合已是大勢所趨,文化產業作為中觀因素,其發展進程將影響著融合的深度和廣度,而文化企業作為微觀因素,其發展的勢頭和競爭力更是融合成功與否的內核。過往的學者已基于理論論證和實證分析等分析了文化企業之于文化產業發展的價值,故本文將以如何助力文化企業發展為核心,借鑒優秀地區案例之經驗,力求找尋能夠推動文化企業積極參與,文化產業良性發展的路徑和規律。
(一)蔚縣文化產業背景介紹。作為古稱“燕云十六州之一”的蔚縣,擁有非常豐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資源。自2011年起,當地政府提出“文化立縣”的戰略目標后,蔚縣的一路發展可以稱得上是我國區域文化經濟融合的一個代表性縮影,值得我們借鑒。近幾年,蔚縣以文化為抓手促當地經濟發展,文化產業所創造的GDP占當地總GDP的比例逐年提高,不少文化項目更是列入了世界非遺名錄,特色文化產品遠銷海內外。
(二)蔚縣助力文化企業發展的有效路徑
1、建設具有開放交融性的市場環境,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蔚縣不少特色文化逐步產業化的歷程就是一篇不斷向外界學習并交融的發展史,堅持“開門興產業”,從傳統個體工藝發展為現代化企業生產、從家用民用發展為國家邦交饋贈佳品、從業余閑活發展為文化事業,蔚縣在文化立縣的指引下沒有一味地閉門造車,而是緊跟經濟脈動,吸收外部可用的資源和方法,與傳媒學院合作創建京冀協同文化創意產業鏈,技術革新了、從業人員增多了,也順勢造就了一批優秀的文化龍頭企業,例如周永明世家剪紙公司、釜鼎青砂器文化開發公司等,并舉辦了民俗文化節、中國剪紙藝術節等一系列海內外文化交流節日,交流、切磋、展示、研究并進一步推動了當地文化藝術更上一層樓。2019年蔚縣在宋家莊鎮開始規劃建設起一座國際藝術小鎮,旨在以藝術機構、藝術家工作室為主要建設內容,提供較低的租金以及用工成本,鼓勵不少原本在北上廣闖蕩的企業家和藝術工作者返回家鄉、建設家鄉,同時也吸引著其他的藝術家入駐。
2、以剪紙為主導文化項目,打造獨樹一幟的剪紙品牌。在蔚縣實現文化立縣的戰略中,剪紙產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塊。依托于北方地區關鍵地理卡口以及悠久的剪紙歷史,蔚縣剪紙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早已聲名在外,更因陰刻工藝在我國各類剪紙當中獨樹一幟。因此,蔚縣在推進文化產業和文化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將剪紙作為一個主導文化項目,更是著力打造“世界剪紙看中國,中國剪紙看蔚縣”的剪紙品牌。為擴大影響力,多次舉辦剪紙藝術大會,構建起包括中國剪紙藝術博物館、中國剪紙第一街、中國剪紙第一村、剪紙藝術學校等的剪紙產業園區,打響了蔚縣剪紙的品牌名聲,鞏固其作為中國民族文化代表的地位,越來越多的勞動力、資本等資源注入其中,為當地相關的文化企業營造起良好的發展環境。
3、重視引入多元化資本,盤活投融資市場。蔚縣在近些年對文化產業建設的探索中,意識到僅僅靠政府財政作為主要投資主體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豐富投融資主體,引入更多資本類型。蔚縣出臺了一系列有助于中小型文化企業融資的政策,打破地方保護主義,降低文化產業市場的門檻,但凡能夠為當地文化企業提供資金便利、促進經濟與文化深度融合的,皆是蔚縣所歡迎的,通過資產證券化、PPP、BOT等模式引入各路民間資本,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擴大對中小型文化企業的貸款額度,為當地不少文化企業解決了后顧之憂。另外,蔚縣還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政策東風,借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平臺,吸納廣大社會經營主體前來投資興業,大力招商引資。
4、結合職業教育,大興人才培養。把傳統工藝,諸如剪紙、青砂器、黑陶、皮毛等納入職業教育范疇,舉辦各類培訓班,把傳統工藝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大力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幫助大批傳統手工業愛好者和貧困群眾學到一技之長、多一條致富途徑。同時,鋪設出有發展前景的產業畫卷,以人才優惠政策吸引在外的蔚縣兒女和其他有才干有經驗的工匠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為當地產業和企業的發展貢獻智慧。
5、緊跟時代潮流,運用數字化新媒體技術。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出現及日益蓬勃發展,引發了數字媒體、電子出版、激光照排、手機通訊、網絡游戲等信息傳播和娛樂方式的全面升級,客觀上為文化產業及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渠道和廣闊的空間。文化與科技的融合讓每一個文化企業可以重塑自己的文化優勢和戰略定位,打破了地域間的隔閡,拉近了文化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當前的宣傳途徑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電視、報紙、廣播這些媒體,還充分利用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數字電視、觸摸媒體等進行文化企業宣傳推廣。一方面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設了蔚縣文化旅游的微博、微信組合,并拍攝了旅游宣傳片投放到大型網絡視頻網站;另一方面通過投放移動式廣告的形式,覆蓋不同群體,增強對外宣傳效果。同時,緊跟當下潮流,了解年輕人的興趣點,是蔚縣文化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看重的關鍵點。尋找廣受年輕一代歡迎的明星藝人作為文化宣傳官,通過“央媒+自媒體+明星”等渠道的宣傳報道和直播帶貨,加強與他們的合作,進一步擴大了蔚縣文化產品和文化特色的知名度,也在與年輕藝人的接觸中融入更多潮流要素,時刻保持著蔚縣文化企業的活力。
文化產業的繁榮印證著文化與經濟融合的成果,文化企業更是致力于挖掘優秀的文化資源、激活潛在的創造力,通過創新創意作用于文化產品及服務的生產、傳播與銷售整個產業鏈,是文化與經濟融合過程中微觀層面的重要基石。要想實現文化與市場的無縫對接,文化企業發揮出應有的積極能動性就顯得十分必要。
在文化與經濟融合進程中,助力文化企業健康發展需要來自政府、金融機構、職業教育等多方的支持。政府要為文化項目提供優良的落地實施的環境,尤其在前期發展還不夠成熟的階段,更需要政府明確文化產業的發展定位,把關重點發展項目;同時,市場的開放性也決定著文化企業是否擁有足夠持續的生命力,資本流動、人才流動和技術流動會為文化企業源源不斷地注入鮮血,解決文化企業通常所面臨的融資難、人才匱乏、技術落后等問題。此外,文化企業自身的經營模式和創新意識更為關鍵,建設自己獨有的文化品牌,積極引入互聯網時代各種營銷手段,讓傳統文化不再“傳統”,讓特色文化遠播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