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文雅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黑龍江·哈爾濱)
[提要]多元化戰略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組成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了解多元化戰略實施動機是學術界的熱門話題。本文從多元化戰略的定義入手,通過資產組合理論、資源為本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市場勢力理論和代理理論,梳理企業多元化戰略的動機。
多元化戰略的概念最早是由Ansoff在1957年發表的論文《多元化戰略》中提出的。Ansoff認為多元化主要是用新產品和技術去研究開發新的市場,由于其原有的市場生存和增長的空間相對有限或者競爭過于激烈,企業必須要通過研究和開拓新的市場,通過研究和開發新產品來適應其他新的市場。由此,多元化的研究也拉開了序幕。1959年penrose在其著作《企業成長理論》中提出企業的多元化主要是指企業能夠在完全保持自己原有工業設備生產線的前提下,拓展新的工業設備生產活動和新型產品,包括最后的產品品種數目增加、垂直一體化水平程度的提高及企業正常運作的基本技術領域和人員數量的提高。Penrose彌補了Ansoff概念中的不足,更加接近于企業多元化經營和管理的實質,但把這兩者混為一談。這一時期的學者都假定行業和市場的邊界是明確的,可以輕易分辨出不同的市場和行業。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跨行經營和市場交叉不斷出現,不同市場和行業之間的界限開始模糊。所以,Pitt、Hopkins等學者開始使用業務來代替行業,他們都認為這種多元化的經營實際上就是一個企業在同時進行或者參與不同的業務。隨后,Rumelt(1974)等將多元化研究推向頂峰,并提出多元化是指一個企業利用結合有限多樣化的核心競爭力、技巧或者目標,與原先的活動緊密相關的一種新型活動模式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競爭策略。隨后Ramanjam、Varadarajan等一批學者從戰略的視角出發,強調了多元化的戰略可以促進不同業務之間的互動關聯和協同效應。認為這種多元化主要是指一個企業可以通過內部更加專業化的發展或外部更加成功的收購而進入一個新的運營領域,其中這種經營模式往往會直接引起整個組織架構體系和其他經營管理工作流程的改變。
我國學者對多元化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基于國外學者的研究以及國內多元化發展現狀,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多元化的理論。芮明杰(1998)提出了多元化發展戰略的本質是一種簡單的風險預警和防范式戰略,即用多個產業和領域的方法來有效防備和應對各個單一領域的失敗,并且她還提出了企業自身的綜合管理核心素養能力,這也是促進企業多元化戰略的相關性和創新的必須條件。李善民(2006)等指出多元化是一種向相關或不相關領域擴張的一種經營戰略,以實現企業快速發展。胡鋼等(2014)基于知識視角下動態學習理論,發現企業多元化過程不僅只是一個已有知識利用的過程,更重要的它還是一個不斷進行知識開發并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融會貫通、用于新領域或新途徑的過程。胡海波等(2015)基于rumelt的觀點,提出了企業多元化的戰略就是指一個企業在充分權衡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運作風險及其經營業績的前提下,通過對企業管理能力和市場機會的完美整合,實現一個企業的多元化。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認為企業多元化經營是一種推動企業生存和成長的行為,它是指當一個企業在快速發展并且達到一定階段后為了追求長久的發展所必須采取的一種管理策略,并不僅僅只是一種管理模式,它還具有長遠性、全局性、根本特點。它的本質就是通過綜合利用各類企業資源,來擴大生產規模、經營范圍,從而達到更好地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保證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管理策略。
多元化戰略的概念誕生后,學術界對于企業為何要進行多元化戰略,即多元化戰略的實施動機展開研究。賈良定等(2003)通過對中西方學者關于多元化經濟動機研究分析發現:西方理論界和我國的企業家都比較著重從人力資源和社會經濟中的資產組合這個角度出發來考量一個企業經濟活動多元化的原因和動機,但西方理論界比較強調在人力資源理論、貿易成本理論和替代價值理論等方面的影響和動機。而中國多從資產組合論、政府政策論、制度方面等探討驅動力因素。本文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探討:
(一)資產組合理論。Lewellen(1971)率先提出了資產組合理論,他認為企業最首要的目標是通過生產經營活動生存下去,其次才是獲取利益。而后Lubatkin和Chatterjee(1992)對資產組合理論做出了進一步的補充,他們更為具體地指出企業通過多元化經營來分散資產,是為了能夠降低企業所面對的非系統性風險,并且能夠為獲取利潤找到新的途徑。所以,資產組合理論成為企業實施多元化戰略的一個重要原因。高英軒(2020)通過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研究發現,由于銀行資產以發放貸款為主,增加投資資產有利于銀行獲取投資收益;同時,多元化經營能夠使資金放在不同的項目里,分散了風險,拓寬企業資金渠道。但也有學者表示產品組合理論并不完全解釋多元化戰略實施的原因,其受到一些條件的約束。如Joachim Rojahn等(2019)發現信息不對稱會過度補償企業多元化帶來的降低風險的作用。曹向等(2019)發現當企業處在環境不確定且融資約束比較大的情況下,資產組合并不能更好地降低風險,此時多元化戰略實施的成效不大。
(二)資源為本理論。Penrose提出的企業成長理論中,首次出現資源為本理論。認為中國企業之所以能夠進行生產多元化,主要目的是為了企業能夠有效充分利用自己企業的現有剩余生產資源和人力增強生產能力,由于一些剩余要素難以在市場進行出售,企業可以自行吸收,進入新的市場等。Kay把協同效應引入到范圍經濟中,架起了一個溝通范圍經濟和戰略性管理之間的橋梁,此后許多學者開始對范圍經濟進行解釋,并用多樣性的方法來分析和解決理論問題。劉冰等(2011)認為如果某種資源具有廣泛的用途,則該種資源出現剩余時,企業便可以將其運用于多個領域創造價值,即企業有機會實行低度相關甚至不相關的多元化戰略。王晨(2020)通過對上市公司績效的研究,發現互補性資產越多,企業實行多元化戰略所取得的成效越大,也就是說多元化戰略能將相關聯的資產聯系起來更好地發揮協同效用。但也有學者提出企業在吸收轉化剩余資源的時候,可能會造成成本增加,業務的拓展范圍超出實際管理能力等。Micheal等(2005)發現由于挖掘潛在的協同效應可能需要對共享資源進行額外的投資,從而對公司績效產生負面影響。Prithwiraj Nath等(2010)基于資源理論,通過對英國道路物流服務的調查發現,企業無法利用其資源能力來擴展其服務組合,在開展國際多元化過程中由于不了解當地商業環境,未能找到合適的當地合作伙伴,所以企業開展的多元化戰略與企業績效呈負相關。
(三)交易成本理論。Williamson(1973)在報告中提出,事業部的多元化本身實質上就是對事業部組織架構的一種外延,可以有效地克服有限的理性與機會主義,以保障這項交易的正常順利進行。多元化戰略可以使企業內部消化掉高交易成本的資源,以降低環境不確定性和市場帶來的風險,降低成本。但是,可能因為其操作性較低而遇到困難,關于市場經濟的失敗和企業經營多樣性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實證探討的研究甚至較少。
(四)市場勢力理論。市場勢力理論認為,一個企業有機會可以利用提高其進入行業的壁壘率來降低自己所在行業中的競爭者數量,從而增加其主導地位和獲得超額利潤。而選擇進行多元化運作的企業則是可以利用各個產業之間的互惠采購、交叉補貼等途徑形成一種市場實體。宋海旭等(2019)發現外部并購模式下多元化戰略變革具有比內部發展模式更高的企業價值。但也有學者表明,市場勢力理論并不能完全解釋多元化實施動機,其在一些情況下并不能增加企業收益。蔣先玲等(2013)以我國2004~2009年期間上市公司為例,發現混合并購所產生的協同效用較小,但企業實施混合并購所產生的額外經營成本較高,所以實施多元化經營后,大多企業的績效反而下降了。
(五)代理理論。該理論主張追求自己利益和效用最大化的代理人將會采取與委托方個人的利益不一致的策略,此時實施多元化的策略將增加代理成本,降低其他股東的價值。由于多元化公司的總部在進行代理投融資方面存在問題,往往是在進行資源的再分配中會出現相對良好的各個部門投融資量不足,而相對差的各個部門投融資量太大而導致的跨越各個部門“交叉補貼”的現象,或者使用一些各個部門的利潤來彌補其他各個部門的虧損;由于內部資本市場的成功建立給企業帶來了比較大的資本支持,經理們就很有可能去選擇一些短期而又缺乏實際效益的投融資項目。Khanna和Yafeh(2007)都認為企業多元化很難使得企業容易地成為一個大股東搶占中小股份的工具。而且,多元化商品經營企業的規模往往比較大,更加輕松地出現了個人帝國的建設以及在職消費等商品經營代理方面的問題。李剛和曹曉普(2008)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多元化程度越高的企業會增加代理成本。
本文通過對多元化動機的探討發現不同時期的多元化理論有所不同。大多學者將多元化進程分為三個階段:多元化階段、歸核化第一階段和歸核化第二階段。多元化階段時期,消費者需求高漲,產業技術迅速發展,多產就意味著更多的利潤、更大的市場份額。所以,這個階段對多元化的探討多與市場勢力理論、范圍經濟理論、資源組合理論等相結合,重點探討多元化對企業積極的一面。但隨著多元化進程的推進,企業在實踐中發現多元化并不總是成功的,學者也經過實證分析發現多元化與公司績效的關系并不是統一的。也就是進入了歸核化階段,企業開始培養核心競爭力,將一些與核心業務無關的產品剝離。這一時期多元化理論主要與代理理論、產品周期理論等進行探討。此后學者對多元化進行進一步研究發現,多元化戰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并不是線性相關的,也就是說單一的理論并不能完全解釋多元化現象。
上述資產組合理論、資源為本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等都探討了多元化戰略實施的原因,每個理論遵從的理論范式不同,影響路徑不同,所以只有觀點上的差異,不存在孰對孰錯。但后續學者通過實證分析發現每個理論在解釋企業實施多元化戰略時都存在一定缺陷,多元化戰略并不總是成功的,這些理論只能解釋部分多元化現象,而不能為企業多元化提供一個一般性的解釋。而且理論之間的結論也不一樣,上述前四種理論認為多元化能提高公司績效,為企業帶來利潤,而代理理論認為多元化能增加代理成本,有損企業績效。學者們也開始將別的理論引入多元化戰略中,如資產專用性理論、內部資本市場理論等,來對多元化動機進行探討。未來應該對多元化理論進行綜合研究,全面歸納多元化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