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郇宜飛
(吉林財經大學吉林·長春)
[提要]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損失,也對我國的應急治理能力提出巨大挑戰。在應對公共危機事件時,慈善組織由于公開滯后、專業能力不足等問題,造成公信力危機,損害公共利益。為此,慈善組織要切實完善信息公開,自覺主動接受監督,努力提高其專業化服務能力,與政府、慈善組織之間建立長效應急治理協同機制,從而增強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提高危機事件中慈善組織參與應急治理的能力,進而健全突發公共危機事件應急治理體系。
近年來,慈善組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壯大、社會地位日益突出,特別是在應對公共危機事件以及參與偏遠農村的幫扶救助時,在依靠政府,難以保障受災、受害群眾的基本生活時,慈善組織的作用愈發凸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大范圍爆發和蔓延,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也是對我國各部門、領域參與應急治理的一次巨大挑戰。疫情發生后,黨中央高度重視,迅速決策部署,及時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生產、生活安全。在此期間,慈善組織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有效彌補政府參與應急治理的不足,提高突發事件應對效率。然而,由于公共危機事件的損害性和難預測性等,對慈善組織在參與應急治理時提出了巨大挑戰。
(一)拓寬募捐渠道,營造大愛社會。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會導致各類資源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單純依靠政府力量,公眾的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保障,進而可能會激發社會矛盾。慈善組織通過廣泛引導,不斷創新募捐形式,拓寬募捐渠道,動員社會力量捐款捐物,再一次顯示出慈善組織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樞紐和平臺作用,極大地解決了政府在參與應急治理時物資供給不足與資金缺乏的問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截至2020年2月27日,中國慈善聯合會監測到全國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慈善捐贈約257億元,僅僅3天時間,慈善捐贈總量增長了71.49億元,此外,騰訊公益、水滴公益等多個眾籌平臺共上線了超過400個募捐項目,籌集資金約16億元。通過組織和發動各種公益募捐和捐助,以個人小愛成就社會大愛,形成了良好的捐贈環境和積極向善的公益氛圍。
(二)積極參與救援,降低社會風險。慈善組織根據自身特點與能力,積極參與突發事件現場的應急救援工作。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慈善組織及時發現和解決受疫情影響的弱勢人群如貧困戶、殘疾人家庭等所面臨的生活困境,并廣泛組織人力、物力,保障新冠肺炎患者隔離或病逝后其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另外,充分發揮志愿精神,全力配合醫護人員做好患者的醫療救助工作和后期康復保健工作。配合消防,警察等做好安檢,防控疫情,維穩等各項工作,還及時轉換角色,配合基層社區減小疫情擴散的風險,平衡和協調各方利益訴求。慈善組織積極參與救援,對維護社會穩定,降低突發公共事件產生的社會風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發揚人文情懷,提供精準服務。在應急治理過程中,政府部門慣于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公共服務中,雖然服務覆蓋范圍廣泛,但是服務水平較低,對于一些特殊的專業領域服務,并未顧及。慈善組織的一個突出作用就是提供此類服務。危機事件發生后,慈善組織可以根據當事人的實際情況,為當事人提供“菜單式”心理咨詢輔導,突發公共事件對當事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會產生巨大沖擊,如果不能使其恢復到正常狀態,將嚴重影響相關人員日后的工作與生活。另外,在后期,慈善組織可以依照當事人的現實需求和申請,為其提供全方位、精細化、有針對性的服務,從而幫助當事人身體康復,盡快融入社會。
(一)信息公開滯后,公信力缺失。2016年9月1日,我國《慈善法》正式開始實施,《慈善法》中明確規定慈善組織的章程、年度工作報告、經過審計的財務會計情況等應及時向社會公開。危機事件發生后,捐贈驟然增多,給信息管理技術落后和缺乏專業人員的慈善組織帶來了巨大壓力,對捐贈物資、款項的統計不夠明確,賬目混亂,導致信息公開困難重重,信息公開數據不能完全反映慈善組織的真實狀況,且存在公開不及時、有錯誤、時效性差等問題,引發了民眾強烈質疑,打擊了社會各界人士進一步參與捐贈的積極性,造成了慈善組織的公信力進一步下降。公信力是慈善組織的生命力,更是在當今社會中眾多公益組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慈善組織數百年來累積而成的巨大信譽資產,公信力缺失是慈善組織參與應急治理時處于被動地位的主要因素。
(二)慈善組織之間缺乏溝通協調。盡管我國慈善組織數量龐多,但規模大小和服務范圍有很大差異,真正有協調能力并能起引領作用的樞紐型慈善組織微乎其微,外加各地區慈善組織之間缺少互動,互不了解,一旦遇到突發公共危機事件,既無法靠自身力量有效承擔物資的分配,也不能充分借助外部力量支配捐贈物資,進而可能會影響到救援、物資的保障等各方面。危機事件的發生會一度激發社會各界的慈善熱情,涌現出大量的捐款捐物,由于慈善組織之間缺乏溝通,導致慈善組織接受捐贈和物資分配均存在巨大的盲目性,容易產生嚴重的資源分配不均,部分慈善組織接收物資較多,可能物資充沛,保障能力較強,而有的慈善組織,尤其是規模較小的慈善組織和交通不便、距離偏遠的山區公益機構,可能物資匱乏,保障能力極低,無法充足、高效地應對突發公共事件。
(三)科學性、專業性亟待提高。我國慈善組織雖然多次參與處理突發公共事件,積累了不少應急處理經驗,但是針對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危機事件,他們所提供的服務趨于一致,并未做到因事而異,慈善組織的專業化和服務化水平依然較低。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除了特別需要醫療物資以外,被隔離人員,醫護人員可能更需要基于人文關懷的心理減壓和心理咨詢,地震等災害發生后,受傷人員的精神慰藉和康復服務同樣重要。另外,由于慈善組織相關人員大多出于志愿或業余愛好,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無償的,工作時間也不固定,因此大部分人都無法把它作為一個長期穩定的發展職業,更多的人只是偶爾參與,組織內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發展緩慢、高素質專業化慈善管理人才的缺乏,導致慈善組織服務創新能力不足,專業人才組織的緩慢發展,與迅猛發展的當今社會形成鮮明對比。
(四)危機意識淡薄,執行力不強。危機發生,全社會慷慨捐贈,都希望通過自己的綿薄之力對社會起到應盡的義務,所以他們最迫切看到的是自己的捐贈可以迅速轉化為對受害、受災人民的幫助,但是現階段,我國部分慈善組織在面對公共危機事件時,危機意識、服務意識不強,嚴重阻礙分秒必爭的應急治理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從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1月28日,武漢紅十字會累計收到捐款3.9億元,但一直到2020年1月30日,總共才撥付了5,000萬元用于疫情防控。其次,定向物資配送遲緩,一邊是醫院口罩“緊”平衡,一邊是大量防控物資堆積在倉庫。物資進出的準確度,物資分發效率都未能達到疫情應急所需。慈善組織平時不提高自己的危機意識和應急能力,危機發生時應急能力面臨巨大的挑戰,沒有足夠的危機和服務意識,執行力又不強,不僅不會緩解公共危機事件的危害程度,反而會耽誤應急治理工作,損害公共利益。
(一)完善信息公開,增強透明度。公開透明是慈善組織和慈善事業的焦點和核心。發生公共危機事件時,信息公開應該更加及時、準確、有效,從而降低公眾的敏感度和增強公眾的信任度。首先,為了維護全社會的慈善熱情,慈善組織要對救災資金、物資的管理使用情況定期公開,當日接收的捐贈和撥付情況要每日更新,對于重要事項和特定捐贈物資實行專人負責并隨時公開。其次,細化公開內容,持續深入公開,每一項捐贈的來源、數量、去向、剩余要建立統一的項目庫,并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App、小程序等,一鍵搜索即可查看捐贈的全部信息,真正消除公眾的后顧之憂。最后,還要創新信息公開渠道、方式,慈善組織可以借助新興媒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優勢,增加信息公開內容的流量投放,實現慈善組織信息的廣泛傳播,從而增強信息公開透明度,提升慈善組織公信力。
(二)加強溝通協調,增強協同性。良好的溝通協調是慈善組織高效運轉的前提。要想充分地應對危機事件帶來的危害,其一,要大力培育樞紐型慈善組織和行業性慈善組織,督促現有慈善機構盡快提高服務其他慈善組織的能力,積極培育民間慈善組織中的先進組織,充分發揮樞紐型慈善組織的引領、協調功能,通過樞紐型慈善組織的資源整合與調度,著力解決因慈善組織實力差距懸殊而引致的救援物資調配不平衡的問題。其二,慈善組織之間要加強有效協作,信息共享,避免出現有些地區救援物資重復調撥,偏遠、受災嚴重地區卻無物資可用的情況發生。其三,要加強與政府、基層組織的合作,積極主動在當地政府、基層組織的指引和監督下,精準發力,有序高效地開展應急工作,真正在危機發生后成為政府的得力幫手和有力補充。
(三)優化結構,推動專業化發展。慈善組織要想在公共危機中取得突出的表現,發揮重要作用,最迫切的是提高服務的專業性和人才的專業化。首先,慈善組織不能僅僅重視物質上的捐贈,也要關注受災受害群眾的精神世界,要實現捐款捐物與提供服務并重。對于受害人員和致殘人員,要及時提供康復服務和心理輔導,增強其面對生活的信心與勇氣。對于醫護人員,要提供減壓服務和對其家庭成員的關愛等,引導其合理宣泄工作壓力、情緒。其次,要通過改善慈善組織從業人員的基本福利、待遇,制定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熱愛慈善事業,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加入到慈善事業的建設中來。最后,要改革培訓方式與培訓制度,加強志愿者的培訓與管理,鼓勵內部工作人員參與培訓,使其具備參與應急治理的良好素質和較高技能,切實提高其應對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的能力。
(四)主動接受監督,提高公信力。主動接受監督是提升慈善組織公信力,彰顯慈善組織底氣與誠信的重要舉措。慈善組織要想一直保持長久運行,發揮重大作用,必須接受人民群眾的嚴苛檢驗和監督。一是要主動接受行政監督,積極配合民政部門及其他部門的監督管理,及時向社會公示評價結果。二是要自覺接受社會監督,鼓勵民眾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向相關部門和慈善組織反映問題,認真聽取民眾的意見和建議,并及時處理。三是要接受司法監督,慈善組織要嚴格遵守《慈善法》的相關規定,有序開展社會救援和參加應急治理工作。四是要接受行業監督,倡導建立和完善慈善領域全國性行業性自律組織,健全行業標準和行為準則,增強行業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能力。通過整合各種監督,在對慈善組織的管理上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精細化的監督體系。
慈善組織積極應對突發事件有助于提高應急治理的效率和服務供給的效能,減輕突發事件所帶來的危害和損失。但目前無論是公眾參與慈善的廣度深度,還是慈善組織在資源的調動以及在社會物資分配方面的能力都有待提高。所以,要充分認識到慈善在突發公共危機事件中的作用,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特別是各級政府對慈善的重視程度,建立慈善應急機制和慈善行業參與應急治理的引導機制,將慈善事業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格局,不斷強化全社會慈善意識,激發社會大眾參與慈善、奉獻愛心的熱情,促使慈善組織和慈善事業由精英慈善走向大眾慈善,由個體慈善走向普惠慈善,使慈善真正成為一項以愛心為基礎的全民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