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芮 胡伊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蚌埠)
[提要]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末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到目前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社區養老作為一種重要的養老模式,使得社區老人在熟悉的家庭中就能享受到社區和其他機構提供的日常照顧、醫療健康、文體娛樂等服務。社區養老充分發揮社區功能,適應當前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要求,補充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本文以安徽省蚌埠市為例,深度剖析當前社區養老服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并提出完善建議。
近年來,人類社會不斷向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邁進,隨著社會的轉型以及醫療科技的進步,人口結構發生巨大的改變,老年人口數量快速增長,人口老齡化現象日益凸顯。據統計,200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達到總人口數量的10%,正式開始步入“輕度老齡化社會”行列,預測2025年即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將達3億人。人口老齡化帶來了老無所養、老無所依等社會問題,引起社會各方廣泛的關注。
目前,我國主要有家庭、機構和社區養老三種模式。家庭養老主要是以親屬子女為主,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醫療幫助的傳統居家養老模式,形成了年輕人贍養老人、老人幫助年輕人的雙贏格局,同時兼具家庭經濟負擔較輕的優點,被大多數家庭選擇。但是,隨著社會家庭結構的變化,部分子女未盡到贍養義務,空巢老人數量逐漸增加,居家養老模式的局限性逐漸凸顯。機構養老,主要是第三方社會養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養老設施及服務、幫助老年人度過晚年,因其服務的專業性以及彌補了家人無力照顧的不足而備受青睞,但公辦養老院床位緊張、民營養老院價位太高、專業護理人員數量不足等原因導致大多數家庭無法選擇機構養老。社區養老是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外的第三種重要養老模式,兼具家庭養老和社區機構養老的優點,社區老人居家就可以享受到社區機構提供的日常照料、醫療健康、文體娛樂等方面的服務。社區養老通過發揮社區的功能,在社會各方積極參與下,可以整合社會資源,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適應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要求。
蚌埠市位于皖北地區,是安徽省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較快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國三四線城市的典型代表之一。2019年末蚌埠市總人口數為386.30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為61.96萬人,占比高達16%,人口老齡化現象較為嚴重,政府、社會以及家庭面臨著嚴峻的養老壓力。截止到2021年,蚌埠市共建成10個養老服務中心,186個社區養老服務站。據調查結果顯示,社區養老資源投入量明顯不足,資金、社區工作人員緊缺,一人身兼多職的現象普遍存在,同時社區養老服務整體水平不高,群眾滿意度不夠,社區養老面臨發展困境。2020年蚌埠市入選全國第四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為加快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蚌埠市政府出臺了《蚌埠市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清單》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勵扶持社區養老建設的良性發展,全面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改革。
(一)社區養老服務內容單一
1、日常生活方面。社區養老服務提供的基礎性服務偏多,專業性服務較少。日常生活照顧方面,社區養老主要為生活能部分自理和不能自理老年人提供購買式的家政、送餐服務,服務形式方面缺乏多樣性和廣泛性,代購代買、上門理發、上門維修等服務相關的體制還未建設完善,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針對性不強。
2、醫療健康方面。社區養老的主要服務對象是高齡老人、空巢老人,他們大都行動不便,生活中缺乏子女的照顧,無法及時有效地解決健康問題。而社區養老在提供健康服務方面質量一般,社區內的醫務站、護理站或存在醫療設施陳舊、供應不足的問題,或存在藥品數量少、種類缺乏的問題,無法滿足老年人群體的基本醫療健康需求,“看病難”的問題也沒有得到充分解決。此外,社區內大多缺乏老年人活動的防護設施,如無障礙設施、防滑設施、呼叫器等,對于一些有行動障礙的老年人來說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3、文體娛樂方面。目前,蚌埠市社區服務建設整體水平不高,基礎硬件設施單一簡陋,服務水平較低,難以滿足老年人多層次的養老需求。社區內的養老設施大多不完善,文體娛樂方面以提供健身器材、圖書館、閱覽室為主,缺乏多樣性,同時還存在設施使用率低、缺乏管理的現象,此外受所提供場地不夠的限制,老年人選擇打牌、下棋、聊天等簡單的娛樂方式居多,文化體育生活枯燥乏味,影響了老年人參與文娛活動的積極性。
(二)社區養老資金投入不足。社區養老資金投入不足是限制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的重要因素。社區養老的資金來源過于單一,主要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支持、社區街道的資金分配,同時受到少量的社會慈善機構和愛心人士捐款的資金支持。雖然每年政府都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和財政撥款作保障,但是實際運用時總是存在很大的資金缺口,同時缺乏相配套的指引條例,基層工作人員運用資金的方向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除了支付社區工作人員的工資、購買相應的基礎設備外,還有很多細節性的項目沒有得到相當的重視。由于經費不足的限制,社區內老舊的健身器材等設施更換速度較慢,多數為幾年更新一次,影響使用效果;同時,資金不足也會導致社區管理人才的流失,工作任務重,工資低是社區養老專業人員面臨的主要難題,從而極大地影響了社區養老事業的發展進程。
(三)社區養老服務人員專業水平低、數量少。社區養老服務隊伍是支持社區養老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和中堅力量,但目前蚌埠市從事社區養老服務的專業人員匱乏,專業素質不高,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業人員多數為家庭婦女、退休人員和一些兼職人員,社區養老服務人員素質層次不齊,大多數未經受過專業的技能培訓或高等教育,缺乏相關從業經驗和實際操作技能,無法應對突發情況,影響社區養老服務質量;第二,社區養老服務人員工資低、工作量大、社會地位不高,被認為是伺候老人的苦差事,無法吸引更多的年輕大學生或專業工作人員加入養老隊伍;第三,政府對鼓勵從事社區養老服務的宣傳和引導力度不夠大,沒有做出相應的就業政策扶持,而且公益性組織和志愿者參與度不高,沒有發揮好社會資源的配置功能。
(四)社區養老服務宣傳不足、觀念認識有限。調查過程中發現,多數老年群體存在對社區養老的認識不足、熱情程度不高的問題,由于了解渠道有限,少數人通過社區宣傳、電視廣告、媒體報道、親朋好友告訴等方式得知這一養老方式,而一部分社交能力不強、信息閉塞的老年人沒有合適的渠道去了解,因此限制了他們對社區養老服務的認識。此外,面對人口老齡化,社區管理部門對開展和加強社區養老服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整體服務意識,政策宣傳不到位,沒有落實到每一個適齡家庭。
(五)精神情感層面服務缺乏。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行為動機產生需求,按重要性程度依次劃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老年群體在滿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的生理需求和生活有所保障的安全需求之外,更需要被關注精神情感方面的需求。部分老年群體為孤寡老人或空巢老人,老伴、兒女不在身邊,缺乏親人的陪伴,內心孤獨,而與社區養老服務工作人員由于存在陌生感,溝通較少,信任度不高,作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沒有得到有效的心理溝通和心理健康保護。
(一)健全社區養老整體服務體系
1、完善社區養老設施建設。完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需要政府充足的財政支持和長久、詳細的規劃。首先,各社區在規劃設施用地時要因地制宜,依據社區人數和資金水平購置足夠的養老服務設施,保證人均用地量和人均設備量達到標準水平。其次,充分發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養老服務功能,安排專門工作人員定期檢查破舊的基礎設施,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設施及時更換,保證老年人的使用安全,提高使用效率。再次,針對社區具體環境,實施無障礙設施改造,充分考慮社區內的身體有疾病、行動有障礙的老年群體的安全保障需求,安裝安全保護設備,如緊急呼叫器、防滑設施等,保證社區黑暗處及樓宇內燈光照明的完備與及時換新,定期檢查樓道內安全扶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
2、促進醫養融合發展。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區、醫院相互合作的新型社區養老模式,擴大醫養結合的服務覆蓋范圍,完善相關醫養融合的制度規劃,解決好“老有所醫”的問題。第一,政府加大資金投入,積極推動社區內建立完備的養老服務醫務站和護理站,鼓勵社區醫療服務機構與轄區老人建立醫療簽約服務,社區醫療機構定期為老人提供身體檢查和專家坐診服務,保障老年群體的日常和保健需求。第二,社區提供資金,對社區非專業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化的醫療康復護理和緊急救援的培訓,提升社區工作人員的護理水平,方便社區老人不出門就能享受到簡單的醫護服務。第三,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掌握社區老人的健康情況,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提供針對性的健康體檢和健康咨詢服務。
3、豐富老年群體的文化活動。加強社區老年群體的文娛活動建設,鼓勵社區針對不同群體的文化娛樂需求,組織形式豐富多樣化的文體活動。對于高職退休的文化知識分子,組織建設書法繪畫比賽、科學研討會、讀書交流會、文化培訓等活動;對于身體行動方便、身體素質良好的老年人,組織建設體育健身、廣場舞教學、太極舞劍等活動,鼓勵老年朋友們參與其中,鍛煉強健的體魄,提高身體素質,真正實現“老有所樂”。
(二)保障社區養老服務資金來源充足。充足的資金是社區養老服務建設的基礎性保障,政府要鼓勵號召全社會各方團體積極參與社區養老服務的建設,通過政府部門、社會組織、機構團體、慈善人士的共同支持,拓寬社區養老建設的資金來源。第一,政府積極建立國家專項扶持基金,增大對社區養老服務建設的預算支持,從源頭上給予最大的支持。第二,政府利用自身政策引導優勢,鼓勵社會企業機構加大對社區養老服務的投資力度,通過政策導向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到社區養老產業中,對投資企業提供稅收、水電等方面的補助以及減免費用的優惠,調動企業對社區養老投資建設的積極性。第三,政府和社區進行合理有效的宣傳、吸納更多的愛心人士、慈善機構以及社會各界的愛心捐助,建立專門的基金管理賬戶,統籌管理。第四,對投入的資金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管理與規劃,??顚S?,實現監管路徑的透明化。
(三)提高社區養老工作人員服務水平和質量
1、完善社區養老服務人才扶持政策。政府要做好社區養老的人才保障和培育工作,建立健全崗位技能培訓、工作補貼、高級人才引進政策,擴大社區志愿服務的影響力,提高基層人員的社會地位,加強后勤保障工作,吸引年輕力量加入社區養老建設,實現社區養老隊伍的活力化、年輕化。
2、加強社區養老服務人才技能培訓。培養專業的養老護理人才,提高社區職工技能水平是推動社區養老建設的重要支柱。利用高校與職業教育的優勢,鼓勵社區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開展人才培訓與就業指引,定點培養專業化人才,將知識理論與社會實踐相互補充結合。在政府的積極指導下,社區積極開展社區養老服務工作者的技能培訓大賽,以賽促學,提升社區工作者的服務技能水平,建設標準化、規范化的服務隊伍。此外,社區通過宣傳發動,組織招募更多的社會志愿者加入社區養老服務,推動建設常態化的志愿服務隊伍。
(四)擴大社區養老服務組織和宣傳力度。弘揚尊老敬老的中華傳統美德,尊重愛護老年弱勢群體,幫助社區老人正確認識新型社區養老方式,打破只能居家養老的傳統觀念,消除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服務的疑慮。社區注重加強社區養老服務的宣傳,通過媒體新聞、社區宣講、社區工作人員推介等多種方式,充分闡述社區養老的概念、功能、作用,增加外界群體對社區養老服務的認識,利用合理的輿論導向作用,使得更多的社區居民了解社區養老的先進性和優越性,通過以人為本的服務幫助社區老人獲得歸屬感、幸福感,積極主動地融入社區養老。
(五)加強對社區老年群體的情感關懷。重視老年群體的心理問題,關注高齡獨居老人的情感需求也是社區工作中不可忽視的重點。第一,以社區為主導,構建老年群體交流平臺,組織心理專家和志愿者與社區老人進行定期交流,鼓勵鄰里朋友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增強情感溝通,加強鄰里互助。第二,社區可以開展提供老年人免費的心理咨詢、心理健康講座服務,科學高效地引導老年群體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三,由于老年群體的法律意識淡薄,社會中的不法分子專門針對社區老人實施詐騙,因此社區應該定期為社區老人提供法律咨詢、法律講座服務,增強老人的法律意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第四,尤其對于社區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不能只提供上門家政和送餐服務,社區工作人員要定期進行探訪、電話交談,增加精神慰藉,緩解老人因子女不在身邊的孤獨感。
當前我國的社區養老建設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政策指導、社區建設等方面仍存在很多亟須解決的問題,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社區養老無疑迎合了時代的發展潮流,適應了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要求,滿足了大部分社區老人的養老需求,補充完善了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相信在政府、社區和企業的多方努力下,我們一定可以共同探索中國社區養老服務的新出路,滿足老齡人口的養老需求,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