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福貴
(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廣西 玉林545007)
2019年7月1 日起天然氣商用車全面實施國六排放,新老排放車輛的迭代必然會導致天然氣重卡市場暴漲。天然氣發動機升級國六后,燃燒方式從稀薄燃燒更改為當量燃燒,同排量機型相比,發動機散熱量增加60%~80%,整車冷卻系統的匹配面臨極大的挑戰,此前行業內均無成熟的配套解決方案可借鑒,對公司而言,聯合戰略整車廠率先推出解決方案,未雨綢繆搶占市場先機是重中之重的任務。因此,同時準備了空空中冷獨立EGR、空空中冷串聯EGR、水空中冷三套方案進行對比驗證。
天然氣重卡需要散熱冷卻的零部件較多,包括發動機本體、EGR系統、機油冷卻器、空氣壓縮機、空調冷凝器、中冷器、汽化器、液力緩速器等,對熱管理系統的要求較高,一套好的熱管理系統不僅能保障發動機正常運行,還能調節發動機在最佳水溫下運行,實現節能降耗。為確保整車熱平衡的難題得到及時解決,準備了三套冷卻系統方案進行應對。
空空中冷獨立EGR燃氣機商用車冷卻系統是設計較為新穎,是國內首次采用的設計方案,采用獨立的EGR散熱器、兩級EGR冷卻器、獨立的水泵對EGR系統進行冷卻,避免與發動機冷卻系統共用,EGR冷卻系統和發動機冷卻系統的水溫都可以獨立調節,降低兩套系統的相互影響,其系統原理圖如圖1所示。
圖1 空空中冷獨立EGR冷卻系統原理圖
空空中冷串聯EGR燃氣機商用車冷卻系統與以往傳統的方案較為相似,EGR系統散熱與發動機散熱共用一個水箱、一個中冷器,并且只采用單級EGR冷卻器,其系統原理圖如圖2所示。
圖2 空空中冷串聯EGR冷卻系統原理圖
水空中冷燃氣機商用車冷卻系統設計較為新穎,也是國內首次采用的設計方案,與傳統的冷卻系統相比,增加了低溫水箱和低溫EGR冷卻器,空空中冷器改為水空中冷器,低溫水箱為水空中冷器及低溫EGR冷卻器提供較低溫度的冷卻液,顯然水空中冷器的冷卻效率比空空中冷要高很多,能夠最大程度降低中冷后進氣溫升,其系統原理圖如圖3所示[1]。
圖3 水空中冷冷卻系統原理圖
針對空空中冷獨立EGR、空空中冷串聯EGR、水空中冷這三種冷卻系統方案,分別開展了模擬仿真分析和整車試驗驗證。
根據現行重型載貨車整車熱平衡試驗標準,冷卻系統許用環境溫度42℃評價。燃氣機最高許用工作水溫按105℃設計,允許冷卻系統長時間在該溫度下工作;最高許用極限水溫按108℃設計,允許冷卻系統短時間在該溫度下工作,但全年累計工作時間不超過50 h。因此,冷卻系統用冷卻常數進行評價,冷卻常數(K值)要求為:在發動機長時間工作時不大于63℃,在短時間工作時不大于66℃[1]。
整車信息見表1,發動機參數信息見表2,冷卻系統配置信息見表3。
表1 整車配置信息
表2 發動機參數
表3 冷卻系統配置信息
采用先進的CAE分析flowmaster軟件,對上述三種冷卻系統方案分別進行仿真分析,評價見表4。
表4 不同冷卻系統方案效果的仿真分析評價
由上表可知,從性能來看,在一定冷卻系統配置條件下,水空中冷方案的性能最好,其極限使用環境溫度最高,中冷后溫升也最低,空空中冷獨立EGR方案的性能次之,空空中冷串聯EGR方案性能較差,但是只是中冷后溫升沒有滿足要求。
2.3.1 實驗條件(1)試驗一般條件的控制燃料:0#柴油
機油:YC-800 CH-4/SL 15W-40環境溫度:>20℃
(2)試驗設備及儀表
試驗在試驗室整車熱平衡試驗臺進行,設備及儀表經過校驗,均在有效使用期內。設備精度要求見表5。
表5 整車熱平衡臺架試驗設備精度
(3)試驗方法
按《Q/YC 3078-2012整車熱平衡試驗規范》和《GB/T 18297-2001汽車發動機性能試驗方法》《3095沸騰試驗規范20131121》進行試驗。
2.3.2 實驗結果
在熱平衡測試臺架上,對上述三種冷卻系統方案分別進行了實車驗證,結果見表6。
表6 整車熱平衡臺架試驗結果
工況 指標 目標值 空空中冷獨立EGR評價空空中冷串聯EGR評價水空中冷評價散熱器進出水溫差/℃ 3~10 7.3 ■ 7.2 ■ 7.7 ■1400r/min(扭矩點)冷卻常數/℃ ≤63 52.1 ■ 54.5 ■ 51.6 ■極限使用環境溫度/℃ ≥42 52.6 ■ 50.1 ■ 53.8 ■中冷后進氣溫升/℃ ≤25 16.6 ■ 24.5 ■ 14.5 ■散熱器進出水溫差/℃ 3~10 7.1 ■ 6.2 ■ 7.5 ■1000r/min(扭矩點)冷卻常數/℃ ≤63 55.7 ■ 57.1 ■ 54.6 ■極限使用環境溫度/℃ ≥42 51.3 ■ 49.4 ■ 52.7 ■中冷后進氣溫升/℃ ≤25 13.8 ■ 24.9 ■ 13.7 ■
由上表可知,實車驗證與理論分析的結果基本一致,因為理論分析的條件與實車存在一定偏差,針對空空中冷串聯EGR方案在理論分析時存在中冷后溫升的問題,在實車驗證時加大了中冷器,并調整了中冷器前面冷凝器的安置位置,同時采用減少熱風回流的措施,最終使得空空中冷串聯EGR方案也能順利通過驗證。
根據不同冷卻系統方案的仿真分析、試驗結果、專業用件數量、成本、適配性因素,綜合考慮選取最佳應用方案——空空中冷串聯EGR方案,如表7所示。
表7 最佳冷卻系統方案選取
根據通過熱平衡試驗的具體條件和試驗結果,編寫了《燃氣發動機冷卻系統配套設計指南及規范》,能用于指導后續天然氣商用車冷卻系統配套開發工作,主要內容如下。
4.1.1 散熱器
連接發動機與散熱器之間的管路應盡量短而直,減少彎曲;總布置需要拐彎時,管子的曲率半徑不應小于50 mm,并盡可能大,以減少管道阻力,且管路的彎角處或截面變化處必須圓滑過渡,不能出現截面突變現象;對后置發動機,散熱器側置,管路較長的布置,則管路應沿水流方向適當上翹,避免采用水平布置和拱形布置的管路,以利于冷卻系中空氣和蒸汽的排出,應盡量避免前低后高的管路布置[2-4]。
所有管路要有一定的柔性,以適應發動機和散熱器之間的相對運動,防止散熱器的管口振裂。散熱器出水管即水泵進水管應有一定的剛性,以免發動機工作時被吸扁。
中冷器與散熱器的迎風面積不是完全覆蓋,為了冷卻水得到有效的冷卻,中冷器芯子安裝高度應盡量與散熱器芯子的高度一樣;安裝中冷器芯子與散熱器芯子應盡量靠近,并對周邊進行密封,否則該區域會產生空氣的橫向流動,會使中冷器前后壓差減小,進而造成中冷器的冷卻空氣流量降低,導致中冷器冷卻性能惡化,同時經過散熱器的熱風進入該區域,造成散熱器空氣側溫度升高,散熱效率降低。
4.1.2 膨脹水箱
布置膨脹水箱時,其底平面至少應高出發動機進水總管頂部或散熱器上水室頂部150 mm。膨脹水箱至發動機補水管路的進水口應該布置在膨脹水箱下端面,補水管的出口(即整車冷卻液的補水口)應該布置在水泵入水線,且盡量靠近水泵,補水管內徑不應小于25 mm,管路從膨脹水箱出來后應持續下行且按盡量短原則布置,不應該繞遠道,避免增加補水阻力。發動機及散熱器的除氣管應連續上行至膨脹水箱接口處,不能下垂和有下彎段,不能出現U型走向,不允許與其它水管T形連接,否則會對加注時間及發動機運行中的除氣產生影響。膨脹水箱容積應不小于冷卻系統容積17%,帶暖風系統時應不小于26%;膨脹水箱膨脹空間應不小于膨脹水箱容積的6%。
4.1.3 風扇
風扇安裝示意圖:見圖4。
圖4 風扇安裝示意圖
百葉窗、空調冷凝器、中冷器、水箱構成風扇的風阻,后面的發動機構成背壓,通過一系列試驗,尋求到A、B、C、D最佳安裝尺寸推薦,供參考
A:水箱與風扇距離
按照理論上說是吸風越平均即風速越平均阻力越小,即A越大越好,但是考慮到汽車的安裝位置不可能很大,試驗證明:從50 mm~150 mm風量將增加10%左右,大于150 mm,其氣動性能基本上不變。小于50 mm影響較大,考慮到裝硅油風扇離合器,推薦:(120 ~ 150)mm。
B:風扇與護風罩單邊間隙
徑向間隙與風扇直徑之比每增加1%,風扇流量下降2.5%~4%,效率下降2%~3%,風扇設計比值≤1%。
單邊間隙推薦(10~15)mm,同時盡量要求風扇與護風罩同心和減少風扇不平衡量。
推薦采用柔性護風圈,確保風扇至護風圈的間隙受控。
C:風扇護風圈的尺寸
實驗證明,進護風罩深一些(3/3)可以獲得大風量;進護風罩淺一些(1/3狀態)可以獲得高靜壓,一般推薦風扇1/3~2/3進護風罩(吸風選2/3,吹風選1/3)。
D:后間隙
風量不但跟前風阻有關,同時也跟背壓有關,最小的背壓是良好冷卻的關鍵。后間隙是影響空氣出來是否流暢,一般推薦大于100 mm。
其它注意事項:
風扇與護風罩的徑向間隙,不應大于風扇直徑的2.5%,否則因風扇頂端空氣回流過大使風扇性能惡化。
風扇的噪聲是風扇葉尖線速度的函數,應控制風扇轉速使其葉尖速度限制在下列范圍內:發動機標定轉速時,風扇葉尖線速度前置車不大于91 m/s,后置客車不大于100 m/s。
冷卻系統各部件的匹配,要滿足以下條件:冷卻風扇產生的風壓與冷卻系統空氣流動阻力相平衡,如圖5所示。
圖5 冷卻系統風側匹配圖
風扇與散熱器相對位置,且風扇盡量靠近散熱器的對中稍偏上上部,即靠近散熱器熱端。
為減小機艙背壓,盡量保持機艙通風,龍門架處,避免在龍門架處安裝擋板,擋板會妨礙機艙通風,造成機艙背壓增大,冷卻效果降低。
綜上所述,從CAE仿真分析及實車驗證的結果來看,本文提出的三種冷卻系統方案均能滿足整車熱平衡的要求,但各有優缺點,綜合技術復雜度、成本、適配性等因素來看,國六燃氣機商用車的最佳冷卻系統方案為空空中冷串聯EGR方案,該方案與傳統的冷卻系統非常相似,專用件數量少、成本地、通用性好。該方案已經在玉柴全系列國六燃氣機中批量應用。另外兩種方案,由于冷卻效率較高,適用環境溫度高,可以作為極端高溫環境下的備用方案。
受國家清潔能源政策推動,天然氣重卡市場需求持續升溫,市場年銷量突破多年保持的上限,并逐年上升,更在2019年達到近10萬輛,但天然氣重卡在重卡市場容量的占比僅達約8%,離發達國家現狀和國家未來15年的規劃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未來天然氣重卡市場充沛,整車和發動機市場競爭激烈,聯合整車廠持續做好燃氣機商用車高效冷卻系統的技術儲備,未雨綢繆搶占市場先機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