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譯文



摘要:《彼得·格萊姆斯》是布里頓的第一部歌劇作品,所選擇的題材原屬于英國詩人喬治·克雷布的敘事詩《自治鎮》后來英國劇作家蒙塔古·斯萊特對其進行改變后,被布里頓所用,創作了歌劇《彼得·格萊姆斯》。其在歌劇結構布局、聲樂和器樂創作、形象塑造、思想內涵等方面,都被視為20世紀歌劇創作的模范范本。在這之后他還創作了一系列相關作品,比如《阿爾貝·埃林》《比利·巴德》《旋螺絲》《命終威尼斯》等,這些作品中所圍繞的主題相同,即權力的濫用、無辜者遭受不公對待以及對社會制度與人物內心分析等。《彼得·格萊姆斯》是這些作品中的經典代表之作。所以對《彼得·格萊姆斯》展開探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布里頓和他的其它歌劇作品。
關鍵詞:布里頓 歌劇 《彼得·格萊姆斯》
一、布里頓歌劇《彼得·格萊姆斯》概述
《彼得·格萊姆斯》作為其經典歌劇之一,為人們講述了英國東海岸自治鎮的故事,男主人公是單身漁民,他不擅長與人們溝通交流,性格內向,脾氣不沉穩,每天忙碌于瑣碎的工作,始終受到貧窮的困擾。他所雇傭的小學徒意外死亡,從而導致人們懷疑他虐待學徒,面對嚴厲的審訊與他人的語言攻擊,作為寡婦的艾倫選擇信任和支持他。面對這樣的待遇,彼得·格姆斯認為,要不斷努力,捕撈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才能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得到來自周圍人的認可和尊重,才有能力娶艾倫,讓艾倫和自己過上美滿的日子。但是在改變命運的過程中,他變得更暴躁更不講理,用粗魯的方式對待艾倫,加上學徒墜崖死亡的打擊。精神不堪重負的彼得·格萊姆斯,不知如何應對這一切。最終選擇逃離現實,走向死亡。歌劇中講述的彼得·格萊姆斯個人遭遇,也是當時社會中很多貧苦百姓遭遇的縮影。1948年布里頓在《時代》雜志中表示《彼得·格萊姆斯的主題與我內心是很相似的,這是個人和社會的矛盾沖突,社會給予的邪惡越多,個人的邪惡也隨之增加。
二、《彼得·格萊姆斯》歌劇的創作歷程
布里頓歌劇的研究,選取《彼得·格姆斯》為例,對于作品創作應該從三個方面研究素材的選取、腳本的創作方式、歌劇構思研究開始。希望為后期研究《彼得·格萊姆斯》提供一定的幫助。
1.素材的選取
《彼得·格姆斯》在歌劇素材的選題方面,是由于閱讀周刊《聽眾》的文章時,有關于喬治·克雷布的文章吸引了布里頓,這時的布里頓對于喬治·克雷布并不了解,因此前期查找很多有關于喬治·克雷布的文章以及詩歌,讓布里頓對于作者更加的好奇,并且在情感上產生極大的共鳴。在研究喬治克雷布的相關詩歌時,勾勒出一幅幅畫面,讓布里頓回憶自己在英格蘭海岸的生活,激發起歌劇創作欲望,并決定立即回到英格蘭,再次回到自己回憶的地方。由于當時處于戰爭年代漂洋過海來到英格蘭具有很大的危險性,布里頓一直尋找著回英格蘭的機會。在等待過程中,布里頓與皮爾斯相遇在一起并且詳細研究了克雷布的相關歌劇,其發現《自治鎮》為其歌劇的創作提供了靈感,因此在《彼得格萊姆斯》的創作就是把其作為人物以及情節作為原始素材。在素材的選取方面,布里頓相當謹慎,通過大量的閱讀,尋找適合素材作為原始材料,這為后期優秀作品的創作提供堅實的基礎。
2.腳本創作的參與
布里頓之所以參與到腳本創作中,與他的舞臺戲天賦不無關系,當然也和他歌劇領域首次嘗試的失敗經歷存在一定聯系。他和奧登共同創作輕歌劇《保羅·班揚》的時候,在腳本的設計中,與對方發生分歧,并且最終創作出來的輕歌劇并未得美國觀眾認可。皮爾斯為此表示:“在這次失敗的經歷之后,布里頓開始關注腳本的創作,與作家進行密切的溝通,堅持將自己的想法以正確的方式在腳本中呈現出來。雖然他和斯萊特的合作中,也出現了各種爭端,但是在后期校本創作中布里頓一直堅持這樣的方式,即參與到腳本創作中。”《彼得格萊姆斯》之后的所有歌劇創作,校本寫作中布里頓都提出了各種觀點,參與整個創作流程,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腳本中,確保了音樂戲的表現力。
布里頓文學創作有著極強的洞悉能力,他對各種戲劇作品進行閱讀和對比之后,認為克雷布所創作的詩歌中,包含了大量戲劇性的成分,所以選擇克雷布的作品,將其視為歌劇素材,布里頓經過不斷的構思和改進,確定了歌劇作品的初步構想。皮爾斯于BBC專門圍繞《彼得·格姆斯》的創作進行演講,演講主題為“一部戲劇的誕生”,其中提到“在倫敦時代,《彼得·格萊姆斯》這一故事已經成型,在這個時候需要有一個腳本作家進行描繪”。布里頓對待歌劇素材及腳本創作中,他也參與其中,提出各種修改意見,與作家進行溝通,將自己的想法融入到腳本中,甚至在腳本創作中,布里頓成為主導者。
3.歌劇構思
喬治·克雷布作為詩歌的創作者,并不認為導致整個悲劇的根源在于“小鎮”,在詩歌創作中,也不希望將主題定位于對社會的批判。對此喬治·克雷布專門發出這樣的聲明:我不希望有些人看到詩歌題目后,認為這首詩是對政治、社會的批判。正是因為喬治·克雷布有這樣的觀點,布里頓才對歌劇校本進行了大量調整。布里頓進行修改之后,對歌劇的主題進行了更改,從社會層面分析了悲劇產生的原因,強化了戲劇的政治色彩。對歌劇腳本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格萊姆斯和小鎮人之間是處處對立的狀態,存在大量的矛盾,這些矛盾是一對多的矛盾,很難調解。表面上合乎道德規范的小鎮,隨著矛盾一步步地激化,使主人公走向死亡。歌劇末尾的地方,作者以巧妙的方式,寫出對于格萊姆斯的死亡,小鎮人以“局外人”的身份,所呈現出的漠視,仿佛格萊姆斯的死亡與自己絲毫沒有關系,冷漠與前期的“圍捕”的激烈形成鮮明對比,極具諷刺性。戲劇校本中,更直觀而深入的揭示了主人公走向死亡的原因。歌劇構思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歌劇的基本框架。在戲劇中,包含三幕,第一幕展現了小鎮人和主人公的矛盾,第二幕展現了矛盾形成的過程,第三幕展現了主人公的悲慘結局。歌劇中的“教堂場景”總共有三場戲,布里頓設置了三首間奏曲,形成拱形結構,在音樂創作方面,布里頓也關注了這點,進行了專門的了創作,與戲劇結構相呼應。
三、間奏曲對人物性格的刻畫
在人物性格刻畫中,《彼得·格萊姆斯》中的間奏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暴風雨”與“帕薩卡利亞”這兩首管弦樂中,在人物性格刻畫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暴風雨”對人物性格的刻畫
布里頓指出,彼得·格萊姆斯與自己的一生中,大海是不可割舍的因素,大海對彼得·格萊姆斯和自己性格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處于暴風雨中的大海,形成了可怕的惡劣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每個人的生存都很困難,對于彼得·格萊姆斯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這樣的環境中,形成了他執拗、驕、不主動適應環境等的性格。布里頓在對自然環境的刻畫方面,包括陽光明媚的大海和處于暴風雨中的大海來間接的闡述主人公內心一方面有著善良慈悲,一方面也有發怒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歌劇開始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彼得格萊姆斯第一個孩子去世,且彼得·格姆斯和自治鎮居民形成了深刻的矛盾,在這樣艱難的環境里,彼得·格萊姆斯也主動尋找問題解決的方式,但是自治鎮的所有居民和律師斯瓦羅都處處針對他,絲毫不允許他為自己辯解,善良的寡婦艾倫安慰他,支持他,讓他從陰霾的生活中走出來,讓他告別暴風雨的環境,迎來打算重新開始,但是之前的矛盾并未從他心中消失,尤其是與巴斯特羅爭吵發生爭吵后,彼得·格姆斯內心的壓抑積累到了頂端,一丁點的火星便可以將其點燃,這時候彼得·格萊姆斯的內心充滿絕望。
譜例1布里頓在第一單管、低音單簣管、中提琴和大提琴四個聲部中,將“暴風雨”場面演繹得淋漓盡致,兩小節之后,就第一單管和低音單管之間設置了第二單管,且通過顫音的方式展開,聲音給聽眾帶去一種恐慌的感覺,弦樂組設置了小提琴聲部,以八分音符堅強展開,給觀眾帶去緊湊、步步逼近的感覺,輔之于四支圓號,前兩支發出急促的伴音,后兩支發出長音,刻畫暴風雨中大海陰森的感,加上定音鼓發出的低音,仿佛大海的怒吼。音樂所描繪的暴風雨中的大海,與彼得·格萊姆斯內心境況是相同的。主人公被自治鎮的人們排斥,被人誤會后除了艾倫沒有人愿意聽他的解釋。主人公被人惡意中傷,內心充滿絕望、無助、憤怒,布里頓通過音樂,展現出暴風雨中的大海,是對彼得·格萊姆斯內心的寫照,以暴風雨來刻畫人物內心的性格。
2.帕薩卡利亞”間奏曲對人物性格的刻畫
人物性格和心理變化的刻畫上,“帕薩卡利亞”間奏曲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在第四“帕薩卡利亞”間奏曲中,布里頓刻畫人物性格的時候,著重于兩點,第一點是刻畫小學徒的性格,第二點是描繪小學徒、自治鎮的居民、艾倫與主人公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揭示主人公內心的世界。在重復的聲部中,意味著主人公的悲劇人生已經成為定局,在這樣的聲調中,也刻畫了主人公扭曲的性格,比如低音提琴和大提琴撥弦方式,刻畫了主人公不擅長與他人交流、孤品而怪異的性格,聲音并無節拍規律,尤其是在彼得·格萊姆斯毆打艾倫之后,便出現了節拍不規則的間奏曲,將彼得·格萊姆斯內心擔心周圍人攻擊的惶恐不安、無助、迷茫等的心境刻畫出來。“帕薩卡利亞”間奏曲在格萊姆斯性格刻畫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四、《彼得·格姆斯》歌刷的立意標準
1.揭示社會的腐敗
《彼得格萊姆斯》格局的立意標準之一,便是揭示社會的腐敗,二戰之后百廢待興,生活在底層的民眾痛苦不堪,彼得·格萊姆斯便是痛苦人物中的縮影。四首“大海”間奏曲描繪了在不同時刻,不同背景下大海的形象,這與現實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相對應,猙獰的大海與社會中自私自利、狡詐貪婪、毫無人性的群體對應,布里頓創作的“黎明”間奏曲、“月光”間奏曲、“暴風雨”間奏曲均將社會中人性的扭曲刻畫出來。就算是在一個晴朗的星期天早晨,整個氛圍也是很糟糕的。(譜例2)
在歌劇中,大海是社會的象征,布里頓創作的“四首大海間奏曲”,呈現出不同時間段,不同情況下大海的面貌,將大海的冷漠、可怖等展現在人們眼前,揭示當時社會的兇險狡詐。尤其是“暴風雨”間奏曲,狂風怒吼的大海叫囂著,掀起巨大風浪,人在大海面前像是螻蟻一般,只能接受大海的擺布,各種反抗都無效。對于現實中,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百姓對于社會帶來的剝削、摧殘等也是無力改變,這種壓迫侵蝕著百姓的身心和思想。《彼得·格姆斯》揭示社會的腐敗,是這部歌劇的重要立意標準。
2.喚醒社會意識
喚醒社會意識,凸顯人道主義精神,是《彼得·格萊姆斯》歌劇的另一個立意標準。布里頓屬于思想先進的藝術家弗蘭克·布里奇和奧登的言論對其產生了深遠影響。弗蘭克布里奇作為其教師,不僅進行和聲、配器等技術的教育,還為布里頓灌輸先進的思想觀念,將他的人道主義思想、和平主義思想傳遞給學生,這對布里頓思想價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彼得·格萊姆斯》作品中,主人公格萊姆斯是被壓迫者,是需要關心和保護的弱者。布里頓通過這樣的作品,讓社會能夠關注這些受壓迫和剝削的群體,建設有人情味的社會,能夠真正關注生活在底層的人們,讓整個社會充滿人道主義。
暴風雨”主題之后,布里頓嵌入了一段由切分節奏和三連音為主的音調即次間奏曲中的第三主題,以銅管組和弦樂組的高音區為主,和之前的主題出現明顯反差,讓聽眾感到是輕松愉悅,這樣的風格以側面的手法來證明主人公內心的溫柔和對未來的滿懷希望,是一個有自己夢想,有感情的人物。第主題之后,便是“夢想主題”。(譜例3)
夢想主題變形重復了3次共43小節,十六分音符加跳音刻畫了在充滿挫折環境下主人公依然堅持心中所想,爭取幸福生活的勇氣,主人公對于以后的生活是有著美好預期的,這都在證明主人公彼得·格萊姆斯是浪漫主義者,在沒經歷重重磨難,在人生剛開始的時,他是個善良而自信的青年。《彼得·格萊姆斯》歌劇以喚社會意識、凸顯人道主義精神為立意標準,希望社會能夠給予每個人應有的人文關懷。
結語
20世紀的英國音樂界中,本杰明·布里頓因其優秀的作品脫穎而出,所創作的作品比較廣泛,對歌劇、室內樂、合唱、交響樂、聲樂曲等都有所涉獵,創作的歌劇作品總共有16部之多。布里頓雖然對歐洲傳統的創作技法非常熟悉,且對其進行了采用,但是《彼得·格姆斯》創作采用是針對性的手法,他放棄了落后的展開性傳統創作手法,堅持再現原則。比如《彼得·格萊姆斯》拱形結構的設計中,便堅持了再現原則。一方面賦予歌劇再現特征,另一方面還凸顯了戲劇目的。布里頓得到了人們的高度贊譽,被視譽為“20世紀的莫扎特”,非常熟悉傳與當代音樂創作模式,對其進行靈活應用,加上他對音樂的天賦,在不斷創作和探索中,形成了個人的音樂風格,是20世紀英國音樂復興的帶路人。
參考文獻
[1]肖桂彬.新調性與傳統調性思維的交匯——度結構和弦在《彼得·格萊姆斯》中的運用[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9(2)
[2]歐南.20世紀歌劇巡禮——布里頓《彼得·格菜姆斯》[J].歌劇,2014(10)
[3]廖夏林.《彼得·格萊姆斯》中女聲四重唱淺析[J].大舞臺,2012(10)
[4]引安寧.先鋒派?還是傳統主義?——歌劇《彼得·格菜姆斯》四首間奏曲的音樂分析[J].人民音樂,2012(8)
[5]朱厚鵬.論《彼得·格萊姆斯》中間奏曲與戲劇立意之關系[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2,31(1)
[6]袁勤.論歌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布里頓的歌劇《彼得·格萊姆斯》為例[J].音樂創作,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