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摘要:20世紀我國著名作曲家馬思聰創作的《中國民歌新唱》是一部創新性探索意義的現代風格作品。這首作品也是中國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早期專業音樂發展中的成功借鑒成果之一。西方音樂發展中的古典主義風格、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等都被綜合起來滲透在這首作品中。該作品還同時呈現出了19世紀末以來的現代音樂的氣質與風格特點。通過對這首作品中的音樂體裁及其作品內涵進行了現代音樂風格的解讀,透視我國上世紀上半葉現代民族風格的具體表達特征與風格體現方式。
關鍵詞:馬思聰 半音化 現代化 民族化
一、馬思聰與《中國民歌新唱》
馬思聰是我國上世紀最為著名的專業作曲家之一,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央音樂學院第一任院長。在長期的留學生活中,馬思聰深諳西方現代作曲技法,對于中國民族化風格探索具有很深的認識。他在1946年到1948年間所創作的《中國民歌新唱》雖然只是一個針對中國傳統民歌所進行的最新編配,但也體現出了現代中國民歌曲集中最新穎的民族風格與氣質特點。在《中國民歌新唱》中的歌唱旋律基本都是采用中國各地當時廣為傳唱的、不同風格的民歌原型,針對鋼琴伴奏聲部的和聲、旋律、織體等進行了現代手法的運用,從而使得歌曲旋律與鋼琴伴奏形成兩種不同風格的對比與并置,體現出了新穎的民歌風格特征。這些歌曲中所產生的半音化傾向特征,對于當時的民族化風格探索產生極大的沖擊。
馬思聰在他的作品《中國民歌新唱》中所體現出的這種半音化傾向,一方面對于中國民族化和聲的創新而言,具有很強的探索意義,尤其是民族化和聲較為強調的和諧、五度關系的特點,對于進一步開音樂家們的探索視野,是一種很好的嘗試;另一方面,在《中國民歌新唱》中所表現出的本土風格與鋼琴伴奏風格并置的特點,在促使民族和聲基礎上的調性關系得以擴展的同時,還使得西方文化中的“調性半音”與民族文化中的“調式半音體系”觀念進行了早期交融,從而推進了現代作曲技法與當代民族風格特征的探索與發展,讓中國民族音樂較早的顯露出大有作為的可能性傾向。“馬思聰在他創作的《中國民歌新唱》中的半音化鋼琴伴奏與旋律中的半音化技法的運用,對民族音樂風格的形態與氣質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體現出20世紀上半葉,中國專業音樂域中所進行的中外現代作曲思維、技法的交融嘗試特點。《中國民歌新唱》中所展現出的這些半音化的產生和初步發展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這一時期中國民族調式、民族和聲的現代化探索成就。《中國民歌新唱》伴奏中所展現出的民族和聲半音化、民族調式半音化、民族思維半音化等特點,也體現出我國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所呈現出的整體風格語境特點。在《中國民歌新唱》中,其音樂創作傾向也受到了歐洲傳統音樂風格的影響和沖擊,并呈現出多元化的創作態勢。
二、《中國民歌新唱》中的鋼琴伴奏特點
在20世紀上半葉,是我國音樂專業化發展、系統引入西方音樂體系、同時探索中國音樂本土性、現代性的重要歷史時期。作曲家馬思聰在《中國民歌新唱》中,主要是以和聲的民族化為契機很好的介入到了現代音樂的范疇中。
如歌曲《雨不灑花花不開》中,旋律聲部是一種民族化的旋法特征,在鋼琴伴奏聲部則體現出了聲部對位的復調性特點,但是這種對位是非嚴格的,是帶有典型和聲特點的對位是建立在分解和弦基礎上的民族化對位的探索,實現了聲部與和聲創新之間的協調與融合。而且半音旋律的進行中,也在后續的鋼琴伴奏與歌曲旋律中得以貫穿,尤其是鋼琴伴奏中的半音化特點更是凸顯出調式的色彩性效果和調性的模糊性與昧性特征。
在這首《中國民歌新唱》歌曲的調式調性素材中,鑒于歌唱旋律的完整性與調性的清晰性特點,更多的半音化則是體現在鋼琴伴奏的聲部中,因此整體而言素材主要來源于三種調式:c商調式,主要集中在民歌的旋律聲部中,調式調性特征較為清晰、明確,排c羽調式則主要集中在鋼琴伴奏部分中,尤其是在伴奏的前兩小節體現得更為明顯;而在C大調的調性素材方面則更多的呈現在鋼琴伴奏聲部的后兩小節中這些各不相同的調式素材除了很好的集中了中國五聲性民族調式的特點外,還呈現出了風格各異卻邏輯、音響氣質相似、相統一的特點。這三個同主音調式在旋律聲部、鋼琴伴奏聲部中的相互滲透,不僅構成了民族調式的綜合性風格特點,還體現出了明顯的西方“調式半音體系”的現代技法特征,從而成為兼有中西音樂文化特征的作品。
上例可見,這首旋律的曲調源自我國西北地區青海民歌《菜子花兒黃》中的旋律曲調。在這個片段中,旋律聲部中也出現了半音進行特點,形成了與鋼琴伴奏聲部中的調式綜合運用的特點。鋼琴伴奏聲部則融入了漸弱、漸強的運用。這種運用歌唱旋律之外的音級配置半音和聲的鋼琴伴奏寫法,既具有“調式半音體系”的西方現代技法特點,也具有傳統的民族音樂風格特點,尤其是在作品中很好體現出了中國傳統的宮調思維特征,具有很深的中國民族音樂風格印記特點。
但是上述中的這種使用民族調式以外的音級配置半音和聲的技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傳統民族和聲的音程結構與調性邏輯特點,尤其是也淡化了傳統西方調式體系與古典和聲的結構與邏輯功能特征,進而產生了強化民族和聲的現代音響色彩特點。對于傳統古典和聲功能的突破,無疑也使得和聲的民族化得以進一步的擴展,很好地表現出獨特性的現代技法與民族特征的結合。《中國民歌新唱》的出現不僅成為當時風格獨樹一幟的代表作品,也成為建國后中國作曲家追求“調式功能與調式色彩相結合”的代表作,尤其成為中國和聲民族化探索的基礎。馬思聰也因此成為民族和聲現代化與半音化探索的先行者,是與譚小麟具有類似貢獻的作曲家。
調式功能與調式色彩相結合”的現代技法特點,成為中國作曲家們在我國幅員遼闊、形態各異的地域文化中探索民族音樂、現代音樂的支點,在此基礎上匯聚成了博大精深的華夏音樂文化,這種文明中的現代化,也同時傳達了融入西方音樂傳統與精髓。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不管是中國的地域音樂、鄉土文化的現代化,還是其中孕育了中華當代精神的現代音樂文化形態,都需要在傳統文明的基礎上探索,讓中外文化傳統成為現代化、民族化探索的臍帶,讓其成為鄉土音樂、地域文化的有利元素。中國民族音樂的現代化,除了需要在真正的中國民族音樂基礎上建立起基本邏輯結構外,還需要融入西方音樂傳統與現代思維與現代精神。“調式功能與調式色彩相結合”對于中國民族調式、民族和聲的現代化發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民歌新唱》這部作品,不僅很好體現出了中國每一個不同地方的音樂力量,也體現出了不容小覷的再創作空間。各類民間歌曲、地域民歌作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中的一份子,以其自身的潛質與魅力,成為弘揚中華本土文化的重要載體。“調式功能與調式色彩相結合”則成為不可缺失的現代音樂風格中的浪花。
三、《中國民歌新唱》鋼琴伴奏中的審美
馬思聰所創作的《中國民歌新唱》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審美意義。尤其是上世紀40年代前后馬思聰的其他創作,也都與《中國民歌新唱》一樣,作品中都包含著多樣性的審美價值與藝術意義內涵。馬思聰對這些民族化歌曲進行再創作的過程中,體現出了民族音樂的豐富多樣性的研究和潛力發掘性特點。這首作品中的鋼琴伴奏特點,不僅體現出了可圈可點的民族調式、民族和聲半音化嘗試成果,也是馬思聰作為我國近代以來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在創作中所持有的思維與觀念特征首先,馬思聰創作的《中國民歌新唱》中,體現出了中國民歌,這種聲樂風格的鋼琴伴奏民族化探索的趨勢特征。這首作品中的鋼琴伴奏本身所進行的半音化、無調性等現代技法所造成的風格特征,不僅很好體現出中國作曲家對民族音樂進行現代性探索軌跡特征,也折射出了西方音樂中的作曲技法對于現代民族音樂的滲透歷程。所有這些審美元素,都是融入在整個民歌旋律曲調中的,是將這種民族化和聲的半音化包含在音樂整體的氣氛探索中的。因此,作品中更多的是傳統民族歌曲的本土化風格與鋼琴伴奏的現代性并置的特點。
其次,馬思聰的在《中國民歌新唱》中所體現出的新古典音樂風格審美特點,尤其是興德米特“二部寫作技法”的特征,體現出了該作品作為溝通中外文化體系的載體作用和可能性特征。馬思聰在《中國民歌新唱》中所進行的現代風格的鋼琴伴奏創作也很好地印證了這種新民族樂派慣用的思維、技法對于中國民族作曲家的影響。另外,西方的“調式半音體系”理論,也很好的融入到《中國民歌新唱》的創作中,尤其是馬思聰的鋼琴伴奏中還體現出西方表現主義的“自由無調性”思維特點。以上這些創作的審美思想都集中體現了上世紀中葉我國聲樂鋼琴伴奏的創作與編寫中不僅收到了西方早時期現代音樂中的重要技法理論影響,還體現了這些音樂創新理論的體系化特征,同時也展示出了中國民歌在進行現代性探索中所促成的調式民族化與和聲民族化探索成果。
最后,馬思聰在《中國民歌新唱》中所體現出的關于民歌現代審美趨向的探索與中國近現代的創作趨向也是一致的。作為當時我國著名的作曲家代表,其音樂創作思想并沒有像歐洲古典音樂那樣經歷漫長的歷史流程,而是徹底打破了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亦步亦趨的借鑒西方音樂的窠,使西方音樂文化中的音樂素材精華和創作手法都集中呈現在這部作品的鋼琴伴奏中,呈現出中國進行西方音樂文化專業化學習半個世紀以來的思路特點。
馬思聰是我國20世紀中國專業音樂文化發展的典型代表,也是深諳中外音樂文化并對其進行有效結合、溝通的重要橋梁與紐帶,體現出了上世紀中國專業作曲家的創作水準和基本風格特點。在他所創作的這首《中國民歌新唱》中,更體現出現代中國專業音樂的民族化探索與本土化創作方向特點。
注釋:
①王安琪.論馬思聰《綏遠組曲》中平行進行的應用手法[J].當代音樂,2018(10).
②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③王青.“和聲風格民族化”在我國早期專業音樂創作中的萌芽[J].音樂研究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