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潔昀
摘要:在高等教育中,繪畫教學貫穿于藝術與設計的各個領域,而在跨學科的非藝術類專業領域,繪畫教學的目標和方法也越來越多。在不同學科領域,有必要明確繪畫的基礎教學方法以及不同方法對學習的影響。本文主要針對美術教育專業學生和生物教育專業學生的一門繪圖選修課,該課程以人體形態為主題,以繪畫教學理論為背景,探討特定的繪畫教學合作模式對跨專業學生群體的學習影響。
關鍵詞:繪畫 協作 跨學科 影響
手工繪圖在許多高等教育藝術和設計課程中占有一席之地,盡管對于其教學目的和地位存在不同的觀點,然而隨著繪畫的實踐應用性越來越廣,在高等教育領域繪畫教學并不僅僅涉及藝術和設計學科,繪畫亦可以作為一個跨學科的有價值的學習工具。在自然和應用科學學科中,手工繪圖作為一種學習手段用于觀察、記錄、分析、規劃。然而,很少明確繪畫的知識基礎對學生學習的關聯和影響。由此可見看,在藝術與設計學科和其他學科領域,對于繪畫教學法無論是單獨開展還是協作教學,以及這種教學法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有必要調查、探索和研究,本研究藉由提供給美術專業與跨學科專業學生的特定繪畫課程的深入思考,來呈現調查與辯論的過程。
一、人體形態課程特點及跨專業教學模式
人體形態課程是一選修課,同時面對生物教育專業學生(以下簡稱生物生)和美術教育專業學生(以下簡稱美術生),以此為基礎搭建教學研究平臺,使各學科之間的教學和研究合作與交流成為可能。在課程大綱中明確指出不要求學生有繪畫基礎。生物學生根據評價要求必須提交學習反思日記;美術學生,沒有評估要求。課程每周1次,每次2小時,為期8周。每節課提供任務說明、技法要求和任務反饋,教師安排課程內容并隨堂輔導。從快速的“入”到長時間的訓練,所有內容都以人體為主題。繪圖對象包括骨骼的紙質模型、人體上部軀干標本模型和學生著衣模特。每堂課的結尾都會有大約半小時的反思性討論,讓學生能夠思考自己的學習過程,并通過與小組成員的對話討論將其帶入不同的視角和情境中。8次人體形態課程詳細敘述了學生、老師和研究人員的教學體驗。這些探索可以為這一特定課程對跨專業學生學習的影響提供一些見解,以期進行更深入、詳細地思考。
本課程教學模式研究的理論基礎借鑒了維果茨基(1978)的社會發展思想,同時也借鑒了情境學習理論,探討了情境學習對不同群體、空間和環境學習的影響。采用三種方法:直接觀察、部分參與、記錄(音頻、視頻和照片)進行描述、分析和討論。這些過程材料成為學習成果的評價及收集研究數據的依據。通過辯論表達、修改和回顧繪畫過程,整合其他學生表達的觀點,使學生能夠進行反思。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視教學過程對學生參與者的影響。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表達自己的意愿。綜合教學記錄、學生討論、作品評價等找出最具爭議的問題。
二、跨專業繪畫教學合作模式的研究分析
1.跨專業繪畫的教學方法
這門課的中心原則之一,是培養視覺感知在繪畫教學中的重要性。重點不是要獲得一個純粹的客觀主義的概念,即詳細、準確的外觀。相反,在教學中引入了一個概念,即將繪畫視為一種復雜而重要的行為,通過視覺以外的感官進行“觀察”對象。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尋找體驗繪畫的過程,這種體驗依據繪畫在概念上的框架和表達方式而有所不同,這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因素。
教學內容從最基礎的開始,比如繪圖材料的使用和線條的粗細。教學中不以學生畫出客觀或具象的圖畫作為準確性的評價依據,且為學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建議,以刺激和引導他們描繪,并思考:哪些視覺元素是“可用信息”?如何理解?并將之用于表現畫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繪畫形成或完成的本質的評論與學生個人的感知和理解聯系起來,試圖捕捉對繪畫主題的情感認知反應,以及他們對創作過程的幫助。
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繪畫的情感和體驗,例如,用隱喻性語言加強技法指導,突出不同的參考點和喚起性的紋理、形式和氛圍:如木炭線“可以如此精細,就像棉花的纖維”“就像你在霧中看著什么東西,或是在啤酒杯倒立的底部看什么東西一樣,它是非常朦朧的”。同樣,也結合了相關的參考:“仔細想想肩膀和臀部的關系,要解決問題,試著做正確的選擇。”在這里,“客觀”精確的語言被用于觀察、選擇、判斷和批評的綜合思維關系中,但在其他環節,老師會用更感性和主觀的語言來描述他的指導:“畫面感覺對嗎?不一定要準確”。這樣,主觀和客觀的繪畫方法被交替使用,有時是結使用,在學習中相互補充。
這種教學引導使得不同學科背景的繪畫的哲學和教學理念從教學的角度被調動起來,并討論了精確的解剖描繪相對于情感和美學影響的意義和優勢。與此同時,在課程中對準確性概念的強調似乎對學習很有價值。而“失敗”被看作是繪畫實踐過程中富有成效的一部分:作為持續的改進和研究的問題。
2.學生對繪畫及其教育用途的看法
在討論他們選擇這門課程的動機時,美術生將他們對繪畫的看法描述為記錄性的、治療性的、能夠觸發反思的、能夠記錄(并能夠重新審視)特定情感的產物。繪畫作為一種實踐,大多數美術生認為具有創造性意義,但也情緒化,焦灼和困難貫穿于課程的始終。一個學生描述了她過去是如何“熱愛”繪畫的,并想要再次嘗試,這表明他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常規的練習繪畫;另一個學生評論說:“在開始學習繪畫課程時,我不喜歡自己的繪畫方式”;其他學生對繪畫感受的描述,形容詞包括“令人沮喪的”“沉思的”“疲倦的”,這些形容詞與學生對學習繪畫的目的和他們對自己期望的標準或結果的不同有關。
在一次討論中,美術生開始擴展他們對繪畫的功能和影響的認識。一個學生經常提到繪畫用她的話來說是“無意識的”,從她的闡述中看出“無意識”一詞顯然指的是一種愉快的自然而然的非自我意識狀態,而不是缺乏理智。其他學生提到了繪畫在接觸和影響非意識思維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的觀點個學生評論說繪畫“比我意識到的要多”;另一個學生指出繪畫是一種“潛意識”而不是“有意識”的過程是最有趣的。相比之下,生物學生最初認為選擇繪畫課程的主要動機之是從專業課程學習中得以“放松”。從課堂來看,他們非常注重“通過”自己的許多評估,并致力于在一個高度結構化和壓力很大的課程中實現所有既定的正式目標。將繪畫化為一種對日常學習的“逃避”,甚至是一種“通往創造力、激情和情感釋放的門戶”。生物學生最初將繪畫課程稱為“一種我們可以按時間來完成的愛好”,結果是不止一名學生,他們被吸弓去上繪畫課,因為沒有涉及到“陳述或論文”。然而,這些期望在具體課程學習中發生了變化。
在將繪畫作為一種合理的休息方式進行了討論之后,部分學生開始反對選擇繪畫作為一種“放松”的動機:“我想學畫畫”;“我總是看見醫生畫畫,向病人解釋疑問”;“我真的很喜歡畫畫,我在復習的時候會畫很多東西,這樣就不會那么無聊了”;“我真的很喜歡藝術,我在選擇專業時猶豫不決,在學習生物專業《人體解剖》課時,我經常用繪畫的方法來學習,我想看到藝術和生物學如何結合在一起。對于一名學生來說,繪畫和跨學科之間的聯系是他們感興趣的關鍵點:“我對創意過程很感興趣,看到它是與美術專業的學生一起完成的,會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
以畫為樂與以畫為用的問題進一步探討。對一個學生來說,繪畫本質上是一種快樂:“我不認為任何人繪畫是因為他們必須繪畫,你畫畫是因為你喜歡畫畫”。然而,當學生們更深入地思考他們最近的繪畫經歷時,生物生開始把繪畫同學習生物學的方法聯系起來,尤其是解剖學:“如果我不能真正理解一些東西一如果我能畫出來一比如血管之類的東西,我就會畫”。即繪畫已經在他們的學習中發揮了作用。學生們強調,他們的一些科目考試要求他們繪圖。在這些命題里,繪畫被定義為最有效傳達身體“準確”信息的方式。繪畫在教育和實踐中,作為技術信息交流的一部分,其關鍵功能是“解釋”。如果有一個涉及解剖學的概念,我會畫出來。所以,如果老師對學生、醫院里的醫生向病人解釋某些復雜結構時,他們會拿一張紙幫你畫出來。
在8次繪畫課程中,通過練習和討論,共同探討了繪畫作為一種特殊的、智力和感官的參與交流媒介和接觸潛意識的手段的重要性。很少有學生繼續認為繪畫主要是“放松”。當學生們相互比較和討論他們的作品時,對繪畫效果的感知變得更加多樣和微妙。在許多情況下,打破了他們的課前想法,包括什么構成了好的繪畫,如何將其用于學習,并更加強調繪畫過程對最終結果的價值。
3.學生對生命與解剖繪畫的思考
就學生視角而言,課程產生了一些特別活躍的辯論,從繪畫領域進入身體的概念和象征領域。一些美術生評論說,他們發現用“更有曲線美的”身材畫畫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非常瘦的人真的很難,因為它看起來非常有棱角……”。有名學生認為,人體的外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表明其自身的健康狀況。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是有問題的,他們從潛在的健康問題——高體重指數的角度來看待肥胖問題。
在人體寫生繪畫課程中,模特自身對學生的學習體驗產生了特別的影響。在教學內容設計中有一個既定內容“模特與教師、學生的互動”,并且很受歡迎。通過交流了解模特,學生們意識到模特是一個有故事情節的人,正如一名學生所評論的那樣,他們不僅“畫事實”,而且“畫情感”。
在解剖實驗室里進行的解剖繪畫課,雖然課前精心準備,卻引起了對死亡、尸體和展示解剖學過程的禁忌和焦慮。雖然生物生很熟悉這種環境,但對美術學生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具有挑戰性的體驗。最初的幾次指導練習,學生之間幾乎沒有交流。
開始之初學生表示他們對繪畫課程特別感興趣,因為這是一種觀察和理解人體的方式,課程進行三節之后他們開始反思并批評自己最初對這一課程的理解。學生們對人體的感知受到了挑戰,特別是在解剖學實驗室進行的繪畫課程。反饋和討論表明,對人體的先入為主的想法,包括活著和死去的,都已經暴露出來,并在一定程度上被重新審視:解剖實驗室課程結東后,學生們對解剖標本的力學和結構特別關注,同時思考如何從哲學和情感上理解和回應標本。
4.協作繪畫對跨專業學習和交流的影響
在課程進行中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其中一個術語是“寶貴的”,指的是一種對自己作品的自豪或滿意的態度,而不是專注于學習和創造的過程,或者放棄對“結果”的依戀的能力。美術生和生物生都經常強調他們對自己的期望,而且這些期望未能達到,“挫敗感”將貫穿于整個創作過程。如,他們認為作品沒有吸引力,沒有反映出他們對人體的認識,也沒有捕捉到他們希望達到的其他一系列品質。隨著課程的進行,這種不自信及“挫敗感”越來越頻繁。
學生們對協作繪圖、評論過程、欣賞作品的認識逐漸增強。例如通過結對練習,當學生被要求在同一個畫架和畫板上(一個生物學生和一個美術學生)協作繪畫時,有學生立刻說:“一起畫這會很奇怪”。當這項練習進行時,在同一張紙上表達所能看到的“不同角度”,出現了很多笑聲和調侃:“我們如此完美地同步”。合作繪畫,不僅暴露個人的視覺感知和表達的準確性,也是對學習協作互動模式規則的挑戰。有時美術學生會表現出不滿意,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作為“藝術專業的學生”刻畫的不夠準確;相反,醫學生能夠接受自己作為藝術新人的地位:“我們的標準較低,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提高”。學生們還提到了學習的感受,協作學習讓他們變得輕松起來:“我旁邊是一位生物學生,他們已經好多了!我應該做得更好!。課程結東后學生反思合作經驗時,除了一兩個感覺“有壓力”,多數學生反應與另一個人一起繪畫是多么有趣和不同我認為這真的很好”,“我覺得壓力更小了,因為這不僅僅是你的工作,所以你不必擔心!"。除了緩解壓力或降低對自己的期望之外,合作繪畫任務還被認為有助于開發不同的繪畫方法、技巧和視角:“我感覺好多了,因為我可以控制自己畫到什么程度,不然的話,我可能沮喪、迷茫。”合作繪畫,對話式的思考,可以及時對彼此的繪畫做出反應,并從不同的角度欣賞討論繪畫過程。這有助于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具體化:“這就像一種自我批評”。
結語
本課程的探索旨在培養學生的繪畫技能和技巧,并通過繪畫、跨學科思考和對話鼓勵學生學習。在授課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是調用不同的繪畫概念,這些概念以混合的形式呈現,并通過隱喻豐富的說明和評論來表達,為繪畫教學法的理論分析提供了一個參考點,使課程教學的基礎原則和方法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
方面,教師斷斷續續地鼓勵,可以被定義為經驗主義的立場的產物,即繪畫主體是客觀的,有可以觀察到的可測量的元素。另一方面,積極地引導學生,通過特定的練習,去思考是否有更個性化、更主觀的繪畫方法,激發學生對主題的情感反應的力。教師特別通過跨學科的結對作業,明確地考慮不同的認識和實踐繪畫方式。
這種教學“融合”對于思考繪畫對學生跨學科學習的影響至關重要,因為學生的評論和行為表明,這種方法為他們提供了一系列參與體驗繪畫并反思繪畫的機會。雖然根據學科對學生的價值觀和素質進行概括顯然是有問題的,但學生們自己也注意到,生物學生傾向于追求客觀的“準確性”,而美術學生則對于主觀的重視程度稍高。
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反應表明,適當的基礎引導,可以明確不同學科領域內繪畫的一系列用途和價值,也可能是一個深入的智力參與、跨學科比較,反思和變化的來源過程。
對于美術學生而言,了解人類形是一個共同的關注點,對他們中的一些人來說,是選擇選修該課程的一個關鍵動機。通過與生物學生的繪畫和討論,有了關注并挑戰他們對身體的觀察和感知的機會,為他們的繪畫和實踐提供了新的知識和見解。同樣,生物學生在一個跨學科協作的環境中表達了他們繪制人類形體的想法。在這個環境中,生物學對精確性的概念和臨床程序性的觀察方式受到了一致的挑戰和爭論,尤其是他們不再把繪畫看作是減輕課程壓力的主要手段,也不再是修改和表現專業知識的手段,而是把繪畫看作一種思考、表達、交流和反思的手段。關于繪畫教學法和教學理念需要在未來的跨學科繪畫研究中進一步思考,需要更深入地關注與教學理論相關的具體知識,并探索這種方法對學生群體的長期影響。
注釋:
①鄒曉艷.維果茨基對西方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影響述評[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②趙慧玲.提升高校德育課教育實效的措施探討[J].科教文匯,2009(22
③張林.試論繪畫中的隱喻性[J].寧波大學學報,2011(5):122-126
④王柏連.論繪畫中情感的表達[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5:23
⑤張林.關于西方身體意象研究的理論述評[J].寧波大學學報,2011(5)
⑥沃爾克·斯·卡洛斯,李國強,李米環.體重指數(BMI):應用和局限[J].體育科技信息,2002(6)
注:本文系2021年甘肅省高等學校創新基金項目“新時代背景下美育云支教的優化路徑探索”(2021B-378)2019年隴南師專教改項目”隴南農村小學美育校本教材《手工制作》開發研究”(JXGG2019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