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玉 向富民
摘要《一天的氣溫》是人教鄂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天氣與氣候”的起始課,具體學習內容是使用氣溫計測量氣溫,描述一天中氣溫變化的大致規律。科學實踐活動“用氣溫計測量氣溫”,包括4個教學環節:認識并學習使用氣溫計;測量不同地點的氣溫,學會正確測量氣溫的方法;測量并記錄一天中不同時間段的氣溫;根據連續測量的氣溫數據繪制折線圖,借助統計圖描述一天中氣溫的變化規律。這些環節一環扣一環,循序漸進,充分關注了環節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體現了學習進階的特點,既遵循了小學科學觀測活動的一般流程,又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
關鍵詞 氣溫計 氣溫測量 氣溫變化規律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30.009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of the"Temperature of A Day"
WANG Chuanyu[1], XIANG Fumin[2]
([1] Yichang Xiaoxita Second Primary School, Yichang, Hubei 443199;
[2] Yichang Yiling District Teaching and Research Center, Yichang, Hubei 443101)
Abstract: "The temperature of a day" is the starting lesson of unit 1 "weather and climate" in the second volume of grade 4 of Science in the primary school of Hubei Education Edition of people’s education. The spe? cific learning content is to measure the temperature with an thermometer and describe the general law of temper? ature change in a day. The scientific practice activity "measuring temperature with thermometer" includes four teaching links: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to use thermometer; Measure the temperature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learn the correct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temperature; Measure and record the temperature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 day; Draw a broken line chart according to the continuously measured air temperature data, and describe the change law of air temperature in a day with the help of statistical chart. These links are linked step by step, paying full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ks,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 vanced learning. They not only follow the general process of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ctivities in primary schools, but also comply with the general law of students’ thinking development.
Keywords: thermomete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temperature variation law
教材分析
《一天的氣溫》是人教鄂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天氣與氣候”的起始課,屬于地球與宇宙學習領域,對應課程標準中的主要概念“地球上有大氣、水、生物、土壤和巖石,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具體學習內容是:
14.1地球被一層大氣圈包圍著。中年段的主要學習目標是:使用氣溫計測量氣溫,描述一天中氣溫變化的大致規律。
教材安排了一個科學實踐活動“用氣溫計測量氣溫”,包括4個教學環節:認識并學習使用氣溫計;測量不同地點的氣溫,學會正確測量氣溫的方法;測量并記錄一天中不同時間段的氣溫;根據連續測量的氣溫數據繪制折線圖,借助統計圖描述一天中氣溫的變化規律。“拓展與應用”部分提供了氣象測量工具——百葉箱的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百葉箱的結構、功能等,以及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如何測定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認識氣溫計,學習使用氣溫計測量氣溫。
能根據測量的氣溫數據,繪制氣溫變化折線圖,分析和描述一天中氣溫變化的大致規律。
對氣溫變化的研究有興趣,初步了解長期觀測和記錄數據的重要性。
在描述氣溫變化規律的交流活動中,愿意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并分享自己的發現。
簡要教學流程
1.聚焦問題
上課伊始,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關注天氣預報”,然后給出當天本地的天氣預報,在學生描述天氣情況時追問:一天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指的是什么時候的溫度?由此聚焦問題:什么是氣溫?怎樣才能準確地知道氣溫?一天中的氣溫有什么變化?
2.認識氣溫計
教師先指導學生觀察氣溫計,并與學習過的水溫計進行比較,找出兩者在結構上的相似之處;再讓學生在氣溫計模型上貼上各部分對應的名稱;接著,通過課件指導學生練習零上溫度、零下溫度的讀法,演示氣溫計的使用方法,明確手拿氣溫計的方法和如何正確讀數;最后,讓各組學生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室內氣溫。
3.測量不同地點的氣溫
全班學生分成兩組,到室外指定地點測量氣溫(一組在操場中央,一組在操場邊的樹下)。匯總各組測量數據后,教師讓學生說說發現了什么,然后提出問題:你認為采用哪一個數據表示此時的氣溫比較好?為什么?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不作評價。播放百葉箱的小視頻,讓學生了解氣象部門的氣溫數據是怎么測量出來的,討論剛才測量的哪個環境和百葉箱的環境相似,并選擇能代表室外氣溫的數據。最后小結:測量氣溫應選擇背陰通風的地方,氣溫計放置在離地面約1.5米的高度。
4.分析數據,發現變化
首先,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說一天的氣溫是不是一樣的,試著用圖示的方法表示自己印象中一天的氣溫變化情況。接著,播放測量一天氣溫的小視頻,提供氣溫數據,教師指導學生用折線統計圖處理和分析這些數據(教師示范描2個點,其余由學生獨立在《學生活動手冊》上繪制)。然后呈現一名學生繪制的折線統計圖,請他說說繪制過程以及繪圖過程中的發現,其他學生對照折線統計圖補充發現。最后,引導學生與活動前畫的氣溫變化圖進行比較,描述一天的氣溫變化情況,并推測:每天的氣溫都會這樣變化嗎?
5.鞏固與拓展
安排2個課外拓展任務:
(1)請同學們做一個小氣象員,選擇一個合適的觀測地點,每隔一段時間進行觀測,在《學生活動手冊》上記錄下一天的氣溫,繪制出折線統計圖,看看這天的氣溫是怎樣變化的?
(2)想辦法查找當地的氣溫資料,看看當地近一個月的日平均氣溫、近一年的月平均氣溫分別是多少?試著繪制折線圖,看看有什么發現?
教學反思
學生學習本課內容時不僅要認識氣溫計的結構、掌握氣溫計的使用方法,還要進行持續測量,并繪制折線統計圖分析數據。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氣溫計的使用和觀測氣溫,我在教學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注重引導
在認識氣溫計環節,我讓學生把氣溫計和以前學習過的水溫計進行比較,找出類似的結構,這樣就把以前學習的方法進行了遷移。學生會自然地想到讀數時視線要平視液面、手不能接觸玻璃泡、要等液柱穩定后再讀數等注意事項。
2.關注思維
我對氣溫計的使用方法進行了分解,在室內測量氣溫時,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讀數方法,通過室外測量和分析學會選擇測量的環境。這樣的設計既降低了難度,又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本節課設計了一個問題鏈:此時室內的氣溫是多少?室外的氣溫和室內相同嗎?今天一天的氣溫都和現在一樣嗎?每天的氣溫都像這樣變化嗎?通過有層次的問題推進課堂,引導學生的思維不斷發展。
3.激發興趣
關于氣溫,學生或多或少有一些生活經驗,如一天中氣溫的變化,幾乎所有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體驗說出早晨比中午冷。可是,讓學生用簡單的圖示表示自己猜測的氣溫變化情況時,他們畫得并不相同。這就形成了一個認知沖突:真實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學生分析實測數據的折線統計圖后,發現了一些與自己的猜測不相符的地方,如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間并不是中午12點;氣溫到達最高點后不是馬上下降,會有一段相對平穩的時期;一天中有的時間段氣溫變化得快,有的時間段變化得慢……這些發現會讓學生感到驚奇,會對氣溫和天氣產生強烈的興趣。
在課的結尾,我提出問題:每天的氣溫都會像這樣變化嗎?學生紛紛猜測:下雨的時候可能不會有這樣的變化;冬天從早到晚都很冷,也沒有這樣的變化;一天之中可能會有陰晴的變化,氣溫會隨著天氣變化而變化……學生的猜測基于他們的經驗,并沒有數據支撐,我順勢要求他們通過課后觀測,檢驗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讓他們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激發他們繼續探究的興趣。
4.巧用視頻
本課的第三個環節是持續測量一天的氣溫,這個任務沒辦法在課堂上完成,而測量數據又是分析描述一天中氣溫變化情況的基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帶領一組學生在課外進行了觀測記錄,并制成視頻。這個視頻讓學生明白:課堂上使用的數據不是憑空想象的,是真實測量的數據。這能為學生課后的觀測起到示范作用,使他們清楚如何選擇地點、如何定時觀測并及時記錄。
教學評析
1.依據學習進階教學
圍繞“用氣溫計測量氣溫”這個科學實踐活動,教師先引導學生認識和使用氣溫計,再讓他們測量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氣溫,然后測量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的氣溫,最后分析并描述一天中氣溫變化的規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
在認識和使用氣溫計環節,學生回顧水溫計的結構,進而認識氣溫計的結構,并由水溫計的讀數方法遷移出對應的讀數方法。
在測量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氣溫環節,對于學生采用背陰處還是陽光下的溫度數據爭議較大的問題,教師呈現了一個氣象臺百葉箱的微視頻,讓他們進一步明確測量氣溫的規范要求。
在測量并記錄一天中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的氣溫環節,因為無法在課前讓所有學生參與實踐,教師錄制了一個小組測量一天中不同時間氣溫的視頻,并將實測的氣溫數據統計表提供給學生,引導他們根據統計表完成一天中的氣溫折線圖,對照折線圖進行分析,總結出一天中氣溫變化的規律,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教師還將連續測量不同時間氣溫的活動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這些環節一環扣一環,循序漸進,充分關注了環節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體現了學習進階的特點。這樣既遵循了小學科學觀測活動的一般流程,又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
2.關注學生的前概念
在二年級下學期“了解天氣”單元,學生已經知道了自然界的天氣現象包括陰、晴、雨、雪、風等,也了解了天氣預報的內容和功能。本課教學以學生已有的關于天氣現象的前概念為基礎,用天氣預報截圖引發學生思考,進而引出“氣溫”這一概念,體現了教材關注學生“生活經驗圈”的編寫理念。
3.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本課教學有些活動無法在課堂上落實,教師兩次采用微視頻的方式教學,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第一個視頻是在氣象臺錄制的,讓學生知道選擇背陰處測量的氣溫才能代表當時的室外氣溫。第二個視頻反映的是一組學生課前測量一天中校園內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的氣溫,幫助學生搜集相關氣溫數據。
學生根據一天的氣溫數據繪制折線圖后,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描述一天中氣溫變化的大致特點,并用自己的方式畫圖表示;然后觀察折線圖的變化趨勢,分析一天中氣溫變化的大致規律,這樣的分析過程直觀而形象。
4.拓展活動延伸探究
在本課結束時,教師設計了一個拓展活動:查找氣象資料,搜集近一個月的日平均氣溫、近一年的月平均氣溫分別是多少。學生課后繼續搜集相關數據,學習搜集資料的方法,為后續天氣和氣候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