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麗
摘要語言是人類進行交流溝通的工具,是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的基礎。兒童化語言是指符合兒童心理、語言習慣和接受水平的自然、簡單、靈活和形象的語言,它具有感情色彩濃郁、語言幽默風趣、有利激活思維等特點。在教學中恰當地使用兒童化語言,可以使陌生的知識變得親切,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促進學生獲得多元發展。如何靈活地運用兒童化語言,助力學生的科學學習,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 兒童化語言 科學學習 課后探究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30.011
Promoting Students’ Learning with Childlike Language
QIAO Li
(Shenzhen Haiyun School, Shenzhen, Guangdong 518109)
Abstract: Language is a tool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basis for learning various knowledge and skills. Childlike language refers to a natural, simple, flexible and vivid language in line with children’s psycholo? gy, language habits and acceptance level.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emotional color, humorous language and favorable activation of thinking. The proper use of childlike language in teaching can make strange knowl? edge friendly, make boring learning easy, and promote students’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How to use children’s language flexibly and help students’ scientific learning is a problem worthy of in-depth discussion.
Keywords: childlike language; science learning; after-class inquiry
語言是人類進行交流溝通的工具,是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的基礎。孩子們為什么愛看動畫片,愛聽故事?動畫片、故事中充滿童趣的兒童化語言是一個重要因素。兒童化語言是指符合兒童心理、語言習慣和接受水平的自然、簡單、靈活和形象的語言,它具有感情色彩濃郁、語言幽默風趣、有利激活思維等特點。在教學中恰當地使用兒童化語言,可以使陌生的知識變得親切,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促進學生獲得多元發展。如何靈活地運用兒童化語言,助力學生的科學學習,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用兒童化語言聚焦問題
感情豐富的兒童化語言應該是富有童趣、娓娓動聽的。低、中年級學生對情感的需求非常強烈,在教學中合理使用兒童化語言,能讓他們快速進入教學情境。例如,引導學生認識月球時,教師模擬月球口吻提出一連串問題:
同學們好,我是月球,
是誰發現了我?
第一個來我這做客的客人是誰?
我會發光嗎?
我的皮膚光滑嗎?
這些擬人化的問題充滿感情,語言樸實、生動有趣,蘊含著需要學生認識月球的幾個主要特點,讓他們在思考中與月球產生了親近感,讓冰冷的月球變得有溫度。教師的語調親切、悅耳,能夠促進師生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探究月球的欲望。
再如,引導學生認識太陽、地球、月球的位置關系時,教師出示準備好的材料,用形象甚至有些夸張的方式進行展示,并用兒童化語言說:“老師準備了三種材料——紙筒、小圓紙片和大圓紙片,請三位同學分別擔任這三個角色,拿大圓紙片的叫大圓同學,拿小圓紙片的叫小圓同學,拿紙筒的叫紙筒同學。我們通過他們的角色扮演,來探究月球實際比太陽小得多,為什么看起來卻與太陽的大小差不多,好嗎?”三位學生興高采烈地擔任各自角色,其他學生面露羨慕之色。
這樣教學,引導學生在情境化的活動中開展探究活動,用富有情感的語言進行表達與交流,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沒有參與實驗的學生也躍躍欲試。可見,兒童化語言與高低起伏的語調、適度夸張的表情、符合情境的手勢相結合,能夠使語言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引起學生強烈的共鳴,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用兒童化語言突破難點
小學科學課堂語言要符合科學學科的特點,做到嚴謹、準確。如果教師適當增加一些幽默詼諧的兒童化語言,就能調動學生的感官,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學探究活動中,積極地迎接挑戰,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愉快,充滿活力,也能更好地突破教學難點。
例如,組織學生探究壓縮空氣時,教師用幽默詼諧的兒童化語言引導學生:
師:當注射器向下壓和向上拉后,空氣占據的空間有什么變化?
生:當注射器向下壓時,空氣占據的空間變小;當注射器向上拉后,空氣占據的空間變大。
師:誰能說說其中的科學道理?
(學生茫然,難以表達。)
師:上課時大家安靜地坐在教室,占據了教室的空間。一下課,全班沸騰起來,大家盡情舒展,教室里還能裝下大家嗎?
生:(大笑)不能。
生:這時我們不但占據了教室的空間,還占據了走廊的空間。
生:可能還會占據操場的空間。
生:上課時,我們集中在一起,占據的空間較小;下課時,大家放松了,散開后占據的空間就變大了。
師:空氣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是由許多微粒組成的,這些微粒就像同學們。誰能運用自己的想象,解釋剛才的現象?
生:構成空氣的微粒間的距離,像同學們之間的距離一樣可以變化。
生:空氣微粒之間的距離壓縮時變小,占據的空間就變小;拉伸后會變大,占據的空間就變大。
教師引導學生將壓縮空氣與他們的日常活動相結合,合理地展開想象,把微觀的粒子形象化、趣味化、可視化,較好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注射器壓縮空氣體積變小、注射器放松空氣體積變大的原理。
用兒童化語言有效拓展
科學課的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當學生的科學探究意猶未盡時,教師可以適時應用兒童化語言,激活學生的思維,將他們的探究引向更加廣闊的課外時空。
例如,三年級學生學習太陽、月亮等有關天體知識,上課接近尾聲時,教師用兒童化語言引導學生開展課后探究活動:
師:這節課同學們非常棒!關于太陽公公和月亮姐姐,你還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太陽公公是怎么形成的?
生:月亮姐姐上面有美麗的嫦娥嗎?是不是還有一只可愛的小兔子?
師:太陽公公很長壽,給我們帶來溫暖和光明,它的壽命到底有多長呢?有一天,當它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會變成什么呢?
生:我猜它的壽命很長。
生:但具體多長,我還是不知道。
生:當它離開這個世界時,可能就不會發光了。
生:也有可能到另一個世界去了。
師:聰明的“一休”們,你們有什么辦法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呢?
生:問家長。
生:上網查資料。
生:星期天我準備到圖書館,從書上查一下。
師:看來同學們有很多好辦法,老師建議同學們一邊查閱資料,一邊做思維導圖,下周帶來,比比誰的思維導圖最有創意。
教師用兒童化的語言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明確探究的方向,提出可以探究的問題,討論探究的方法,積極開展課后探究。這樣教學,比單純布置課后探究任務,效果要好得多。
再如,探究種子的傳播活動接近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要像植物的種子一樣扎根大地,向上生長。
師:向今天提供視頻和采集實物的同學表示謝意!他們的勞動使我們課堂更充實,大家也獲得了更豐富的知識。
(學生鼓掌。)
師:植物媽媽為什么讓孩子們離開她,游走在地球的各個角落,她不愛自己的孩子嗎?
生:植物媽媽想讓這些種子能散播在各處發芽生長。
生:想鍛煉她的孩子,使孩子更加堅強。
生:這是愛孩子的體現。
師:是啊!植物媽媽想讓她的孩子環游世界,適應大自然的環境。我們的媽媽也是這樣,長大后我們也要離開媽媽,希望將來我們不論在什么地方,都要像種子一樣,努力、堅強地成長,成為棟梁之材。同學們,不同植物的種子有不同的傳播方式,請大家課后繼續運用觀察、查閱資料、訪問專業人員等方式,調查了解更多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
教師用富有感情的兒童化語言,引導學生明白植物散播種子、扎根土壤、努力生長,是物種繁衍的需要。種子的傳播也蘊含著一種精神、一種勇氣,我們應當向種子學習,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教學中使用兒童化語言的實質是遵循兒童認知規律,根據不同年齡兒童的需求,對交流時的語言進行適時調整,把握語言的準確性、趣味性,拓展兒童眼界,助推兒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