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剛
摘要農村小學科學教師,要立足農村現有實際,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農村科學教學要因地制宜,教師要挖掘并充分利用農村資源的優勢,開展具有農村特色的科學教學。教師要鼓勵學生親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引導他們不斷獲取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
關鍵詞 農村資源 優勢教學 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30.031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Rural Resources in Teaching
LI Conggang
(Hubei Zhijiang Bailizhou Central School, Yichang, Hubei 443205)
Abstract: Science teachers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ality in rural areas, mobilize all resources that can be mobilized,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s. Rural science teaching should adapt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teachers should tap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rural resources to carry out science teaching with rural characteristics. Teachers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peri? ence the inquiry based learning method, guide them to continuously acquire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ir scientific literacy.
Keywords: rural resources; advantage teaching; scientific literacy
小學科學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和調動一切可調動的資源,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從而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教學實施建議中提到,要充分重視科學教學的實踐性與生活性,把教室作為科學教學的主戰場,把課外生活作為科學教學的延伸。筆者認為,只有當科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才能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共同發展。農村小學科學教師,要立足農村現有實際,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系統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
課程標準十分強調科學課程的實踐性和學生的主體性,要想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參與,就要把新知識的傳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上,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在執教“植物的繁殖”內容時,筆者去掉了教材中學生不熟悉的蒲公英、水稻、山藥等案例,而是根據本地農業現狀,選取了學生比較常見的農作物作為教學案例,包括小麥、玉米、棉花、蘿卜、白菜、紅薯等。由于這些都是本地農村常種植的農作物,而幾乎每個學生都有下田幫父母勞作的經驗,因此,他們對這些植物都比較熟悉。在學生充分熟悉教材的情況下,筆者設計了開放的探究式教學模式,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調查身邊常見的植物是怎樣繁殖的。對于這種探究模式,學生積極、踴躍地報名參加,希望在自己了解的領域里大展身手。在調查研究后,學生以“植物的繁殖”報告會的形式,匯報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并根據教材中的知識成功地對植物的繁殖方式進行了分類。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還使課堂教學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基礎上,筆者不失時機地向學生簡要介紹農業生產中無性繁殖組織培養以及無土栽培等新技術,讓學生充分體會科學技術的無窮魅力,從而激發他們學科學的興趣。
充分利用生活資源
科學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和思考的能力。而觀察能力的鍛煉,需要直觀的教學材料。一般情況下,教師都是借助多媒體展示實物的圖片,或者把標本帶進課堂,這些教學材料雖然有利于學生快速總結實物的特點并進行高效學習,但并不等于真實的科學環境,不能給學生更加直觀、形象的感受。教師可以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把學生帶入真實的情境中,實施現場教學。尤其是小學科學教學大多以揭示生活中的科學現象為主,教師把教學延伸到生活中,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科學探究場所,更容易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一條河流里面的蝌蚪、青蛙、水草、魚都是小學科學課堂中研究的對象,大自然中的各種植物也都是生動的教學素材,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身邊的生物現象,更能激發他們熱愛自然,達到環境保護教育的目的。在認識形形色色的種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解剖種子,然后將幼苗與種子對照,引導他們探究種子的各部分與幼苗的關系,了解種子各部分的作用。同時,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是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讓他們直觀感受什么是直根系、什么是須根系,比較直根系和須根系有什么不同。
實施現場教學,帶學生實地觀察,一邊觀察一邊寫報告,交流觀察心得,他們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能不斷發現自身的不足,改進觀察的方式并使觀察更加準確、全面,通過言語交流和概括促進思考,使觀察更加深刻。實施現場教學,學生對科學教學更加感興趣了,每個人都在現場學習中獲得了愉快的體驗,以及付出努力后的成就感,對科學學習的意義也有了深刻的認識。
充分利用家庭舞臺
除了校園以外,家庭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又一個重要場所,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心理等素質,大都受其童年生活以及父母的影響。教師要善于開發校外活動,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五彩繽紛的家庭生活環境中學習科學原理,進行科學探索。
例如,一名二年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科學小發現,他說:“冬天早上起床的時候,窗戶上面會有一層薄薄的冰花,非常好看。這是什么原理呢?”這一科學原理超出了學生的知識范圍,也不是二年級的教學內容,但考慮到學生的探索精神非常可貴,于是筆者鼓勵學生和家人一起利用現代信息工具、校圖書館及實驗室等資源自主探究,尋找這一現象背后蘊含的科學原理。令筆者意外的是,下一堂課時,學生都非常熱情,紛紛針對這一現象提出自己的發現和解釋,并且還引申出一系列與此相關的現象,如:
有的同學說:“冬天出門能夠看到自己哈出的霧氣,這其實是水蒸氣。”
有的同學說:“夏天從冰箱里拿出可樂、西瓜等,可樂瓶子上、西瓜表皮也會有一層水珠。”
有的同學還說:“煮稀飯的時候,如果你打開鍋蓋,會看到鍋蓋里面有一層水珠。”
在熱烈的討論之后,筆者引導學生積極總結這些現象背后的原理。他們根據自己的調查和研究得出結論:這些都是由于冷熱變化造成的空氣凝結成水的現象。這次完全放手讓學生嘗試探究,利用生活中的科學現象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搜集信息、解決問題,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綜上所述,農村科學教學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搬教材,教師要挖掘并充分利用農村資源的優勢,開展具有農村特色的科學教學。教師要鼓勵學生親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感受科學世界的無窮魅力,為他們開創一片科學學習的園地,讓他們真正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開拓者,引導他們不斷獲取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
●課程標準解讀
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的教學策略
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的學習內容大多是宏觀的,本領域的教學除了采用探究學習外,還可以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觀察。觀察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小學科學學習中,主要用到自然觀察、實驗觀察、長期觀察。
調查。調查是指應用科學方法,對特定的科學事物或現象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其發生的各種原因和相關聯系,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的活動。調查主要包括以下要素:明確的調查目的、具有意義的調查對象、科學的調查方法、實際的調查效果。
模擬實驗。模擬實驗是指客觀條件不能對某些自然現象進行直接實驗,只能借助間接的手段,先設計一個與需要研究的自然現象(原型)相似的“模型”,然后通過對模型的研究間接認識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實驗。
資料分析。資料分析是閱讀式學習方式,臺風、洪澇、干旱等氣象災害及能源的形成等內容的學習,可以采用資料分析的方式進行。
角色扮演。在本領域學習內容中,有關天氣會給動植物和人類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等方面的學習,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不同的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動物、植物和人類。活動中出現不同的天氣時,由學生扮演的不同的動物、植物和人類表現出不同的感受,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天氣會給動植物和人類的生活帶來不同的影響。
(內容來源: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解讀/劉恩山主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組編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2,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