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莉
摘要本單元設計了“我的健康體檢表”“生活習慣與健康”“生活環境與健康”“我是小小安全員”四課。科學探究目標聚焦在“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從事物的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結合本地實際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提出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并做出合理的假設,進而引導學生基于自己的假設搜集證據。
關鍵詞 “健康成長”單元 科學問題 探究活動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30.033
Teaching Suggestions of"Healthy Growth" Unit
RUI Li
(Olympic Garde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8)
Abstract: This unit has designed four courses: "my physical examination form", "living habits and health","living environment and health" and "I am a safety officer". The goal of scientific inquiry focuses on "being able to put forward explorable scientific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nges and mutual relations of things based on the learned knowledge".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guiding students to put forward scientific problems that can be explored and make reasonable assumptions, so as to guide students to collect evidence based on their own assumptions.
Keywords: "Healthy Growth" Unit; scientific problems; inquiry activities
大象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健康成長”單元包含的課程標準中的科學知識目標有:
10.5列舉睡眠、飲食、運動等影響健康的因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列舉噪聲、霧霾、污水等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養成環保意識。
為落實上述目標,本單元補充了“應急常識與急救技能”等相關內容:認識常見的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危險標識;遠離危險源,并能勸阻其他人不要接近危險源;了解應急常識與急救技能,掌握自我保護、求助、避險與逃生的基本技能。同時對認識健康、健康問題及疾病預防控制、健康作息、公共環境衛生、關注健康信息、生長發育等相關內容進行了強化,具體內容包括認同規律作息是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為方式,了解影響健康的環境因素,了解并實施垃圾分類,保護環境衛生,能夠關注并記錄自身健康狀況等。
由于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涉及學生的身高、體重等與年齡、性別的關系,人體健康與生活習慣、生活環境之間的關系,生命安全與意外、危險和災難之間的關系等,結合“提出問題”要素的高年段目標“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本單元的科學探究目標聚焦在“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從事物的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本單元設計了《我的健康體檢表》《生活習慣與健康》《生活環境與健康》《我是小小安全員》四課。
《我的健康體檢表》教學建議
首先,基于每學年的健康體檢活動,學生觀察體檢記錄能夠發現自己的身高、體重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進而基于身高、體重的變化及其與性別、年齡以及平均值之間的關系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比如自己的身高、體重生長的速度是否正常?與同齡人相比是快還是慢?男生和女生的生長速度有什么差別?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行繪制并分析柱狀復合統計圖、折線復合統計圖、條形復合統計圖等,他們能夠發現自己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的身高、體重的生長變化趨勢,也能有效地得出自己與班級內同齡人之間的差異,最終解決提出的問題。然后,學生通過閱讀有關青春期的資料,知道自己已經進入生長發育快速期,要注意營養、鍛煉和睡眠。最后,針對人體的生長、健康與哪些因素有關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以引領后面幾課的探究活動。
學生能夠通過身高、體重的數據變化,發現自己在不斷生長;通過與同齡人比較身高、體重的變化趨勢,判斷自己的生長狀況;通過閱讀青春期相關資料,知道自己處于青春期,要注意增加營養、加強鍛煉和保證睡眠。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繪制身高、體重變化的統計圖,分析變化趨勢,進一步認識如何研究事物的變化及相互關系。本課教學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在引入活動中,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每一年健康體檢的情況,再引導他們觀察自己的健康體檢表。如果缺少身高、體重數據,可以在上課前測量好。
在提出問題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健康體檢表數據的變化,啟發他們從身高、體重變化與年齡的關系,男生與女生身高、體重變化情況的差異等角度提出可以研究的科學問題,培養他們“從事物的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的能力。
利用統計圖進行分析是比較和發現數據之間關系的形象、直觀的科學方法。在這一環節,教師要注意訓練學生繪制各種統計圖的方法,引導他們把數據轉化成柱狀圖、折線圖或條形圖,更清晰、直觀地觀察一系列數據的變化并進行有效比對。
學生的身高、體重的變化,不僅要和同齡人進行比較,分析生長是否平穩和正常,還要考慮自身的遺傳、疾病、生活習慣、飲食、運動等相關因素的影響。教師在分析不同學生的數據時,要有針對性地處理,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避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生活習慣與健康》教學建議
首先,從調查和測試自己與同學的健康狀況入手,學生認識到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活動等方面都處于良好狀態才稱為健康。然后,根據測試結果,學生提出與人體健康相關的研究問題。學生的身體還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生活習慣與自身健康關系密切,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從生活習慣與健康的關系方面搜集相關資料,如飲食習慣、體育運動、衛生習慣、情緒、睡眠等,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論證。根據研究成果,小組討論制定良好生活習慣評分表,測試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得分情況。最后,每位學生都要制訂一份健康生活計劃,科學地管理自己的生活。本課教學要注意以下幾點:
在提出問題的能力訓練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運用調查測試的結果,聯系自己的日常生活,判斷哪些項目符合健康標準,哪些項目不符合健康標準;然后從健康與哪些生活習慣相關,以及這些生活習慣怎樣影響健康的角度提出更多可探究的科學問題;最后,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合并,明確研究的問題,做出初步假設。
在搜集、分析事實證據環節,教材介紹了什么是生活習慣,提供了飲食習慣、體育運動、衛生習慣、情緒、睡眠等方面的相關資料。這些都是影響健康的因素,對這些因素的良好控制就是良好的生活習慣。除了文字資料、理論知識,還可以列舉一些事實案例,如醫學報道的事實、身邊的親屬案例等。還可以調查學生的不良生活習慣,獲得生活習慣對健康影響的事實。這里的調查和舉例要注意真實和理性,避免對某位學生的調查引起其他學生的嘲笑。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綜合發現各種事實證據,解決問題。
在遷移應用環節,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制訂個人健康生活計劃,計劃要全面、合理、易操作、能檢查。如果學生能夠帶動家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更值得肯定了。
對于情緒與健康的關系,教材沒有提供充分的材料,教師要注意搜集一些相關資料和案例,生動地講述,要引導學生學會管理個人情緒。現在抑郁癥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甚至有極少數青少年經受不住打擊和挫折,因精神壓力過大選擇了輕生。這些事例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教師要有效地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生活環境與健康》教學建議
教材先呈現了一個事例:一個生活習慣良好、喜歡運動、身體比較健康的同學身體感覺不適,引導學生就健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提出問題:環境條件會影響人體健康嗎?我們周圍的環境主要包括空氣、聲音、水資源以及垃圾污染等因素,從這幾個方面進行調查、搜集證據,可以發現我們周圍的環境不容樂觀,確實影響著人體健康。然后,教師鼓勵學生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讓學生認識到垃圾分類既能減輕環境污染,又能節約資源。我們還不能有效改變霧霾、噪聲、污水等不良環境,但要做到有效地防止、合理地防護。最后的模擬法庭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環境與健康的意識,認識到生活環境受到污染、破壞與自己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要積極保護自己、保護環境,爭取正當的環境權益。本課教學要注意以下幾點:
結合本地實際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在提出問題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哪些環境因素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以及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的角度提出可以探究的科學問題并做出合理的假設,進而引導他們基于自己的假設搜集證據。
搜集證據可以利用網絡查詢,可以實際觀測,也可以課前錄制好相關視頻供學生研究。教師要合理安排觀測的形式、內容、時間、地點,并注意安全。例如,提前讓學生在上學的路上數一數煙囪數量,觀察冒出的煙是什么顏色,有沒有難聞的氣味;提前一天在教室窗臺外面粘貼接收灰塵的紙張;帶領學生到校門口數一數10分鐘內過往的汽車數量,或拍攝成小視頻供學生在教室內完成;水樣可以提前準備好,帶到教室供學生觀察,檢測pH;對垃圾的觀察也可以提前拍攝好視頻;調查噪聲可以規定地點和幾個時間點,讓學生自行完成測量。開展調查活動既要考慮到安全性、真實性,還要考慮教學時間的合理設置,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對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做出準確評估。
《我是小小安全員》教學建議
教材創設了三種危險情境,引導學生針對生命安全與意外、危險和災難之間的關系提出問題:生活習慣、生活環境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許多意外、危險和災難也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健康甚至危害生命,我們應該怎樣避免和應對它們?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學校在校園安全日請高年級學生擔任安全員,對低年級同學進行宣傳或培訓,高年級各小組自行制訂安全宣傳或培訓計劃。教材列舉了幾類安全宣傳培訓的要點:識別危險標識,遠離危險地帶;身體受到意外傷害時,學會簡單地包扎處理;遇到不同的危險情況時,知道緊急求助和冷靜處理。
在校園安全日活動中,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安全宣傳時,需要確定安全宣傳的主題,搜集相關知識和材料,制訂宣傳計劃。高年級學生搜集證據的環節既是自身學習的過程,也是為校園安全日的培訓活動進行“備課”。這個活動要落到實處,可以對更多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安全培訓可以有多種方式,可以采取游園形式,請低年級學生到高年級的安全宣傳培訓攤位上學習,還可以組織高年級學生到低年級班級開展安全宣傳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