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麗 林師森 楊雨 劉金偉 王康學






摘? ? 要:為選育適合海南冬季種植的有棱絲瓜品種,對18個有棱絲瓜品種進行海南冬季栽培試驗,通過觀測各品種主蔓前1 m的節數,主蔓前0.5 m內最大葉寬、葉長、葉柄長、葉面積,第1坐果節位,主蔓第5葉片處莖粗等植物學性狀,經過變異系數、相關性等分析,比較出有棱絲瓜冬性的強弱。結果表明,7號海大一號(繁能)、13號泰國中果、14號春優等3個絲瓜品種冬性較強;9號仙山、12號GL步步高、15號華玉、17號華寶1號等4個品種冬性較弱;其他11個品種在海南冬季表現為冬性一般。
關鍵詞:有棱絲瓜;植物學性狀;種質資源;變異系數;冬性
中圖分類號:S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871(2021)12-047-05
Abstract:In order to select Luffa acutangula (L.) Roxb. variety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winter in Hainan, 18 Luffa acutangula (L.) Roxb. germplasms were planted to compare their adaptability in winter in Hainan, the pitch numbers of 1 m before the main vine, the maximum leaf width, leaf length, petiole length and leaf area of 0.5 m before the main stem, the first fruit node, the stem diameter of main stem in the fifth blade were surveyed. The winter of different varieties were analyzed by combi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ce, variable coeffici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different Plant characters, and synthesizing the effects of winter temperature cycle and photoperiod on plant character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3 varieties including number 7 and 13 and 14 had stronger winter, 4 varieties including number 9 and 12 and 15 and 17 had weaker winter, the other 11 varieties had medium winter in winter in Hainan.
Key words: Luffa acutangula (L.) Roxb.; Botanical characters; Germplasm resources; Variable coefficient; Winterness
絲瓜為葫蘆科絲瓜屬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原產于東印度,主要分布于熱帶、亞熱帶的亞洲各地,包括普通絲瓜[Luffa cylindrical (Linn.) Roem.]和有棱絲瓜[Luffa acutangula (Linn.) Roxb.]2個栽培種。兩者均屬于短日照植物,有棱絲瓜對日照要求更加敏感。華南地區的栽培類型以有棱絲瓜為主,主要的栽培季節集中在春秋兩季,海南省有棱絲瓜遠銷省內外和港澳臺地區[1]。
絲瓜種質資源是絲瓜新品種選育、遺傳理論研究、生物技術研究和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目前,我國主要利用常規育種和雜交一代優勢來選育適合種植的種質資源[2-6]。目前,我國已收集絲瓜種質資源500多份,其中,有棱絲瓜50多份[7]。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近幾年收集了各地絲瓜種質資源,包括野生資源200多份,并進行了鑒定、保存和利用[8];廣西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對絲瓜品種資源進行了鑒定研究,明確了不同類型絲瓜品種的基本特性[9]。但整體而言,我國絲瓜研究基礎還是較為薄弱,體現在資源本底不清、資源特性不明、資源利用受限等。
品種冬性是南方反季節絲瓜栽培品種選擇的重要參考指標,篩選培育強冬性品種對于具有反季節種植比較優勢的海南來講意義重大。但目前關于有棱絲瓜冬性的研究在國內鮮有報道。筆者以18個有棱絲瓜種質資源為試驗材料,在海南冬季簡易設施栽培下,通過系統觀測和分析不同品種的植物學性狀,比較出各品種冬性的強弱,為選育冬性強,適宜在海南、兩廣等地冬季種植的有棱絲瓜品種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礎。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8個有棱絲瓜新品種,具體品種名稱、編號和來源地見表1。
1.2 方法
試驗在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鎮的有棱絲瓜示范基地進行,試驗地為壤砂土質,肥力中等,每667 m2以腐熟有機肥1000 kg和復合肥75 kg作基肥一次性施入。起20 cm高畦后覆蓋地膜,灌水采用膜下滴灌,在植株抽蔓2~3 條時,搭籬壁式架,然后進行常規田間管理。
18個參試的絲瓜于2016年12月18日播種于72孔穴盤進行育苗,2017年1月3日全部定植入塑料大棚,株距60 cm,行距100 cm,雙行種植,每個處理30株,以14號品種春優作為CK,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
2017年3月開始分別對不同品種有棱絲瓜的第1坐果位果實進行標注。在坐果期調查主蔓前1 m節數,主蔓前0.5 m內最大葉片葉寬、葉長和葉柄長,第1坐果節位,主蔓第5葉片處莖粗等植物學性狀。并且拍攝記錄了不同品種有棱絲瓜的花芽分化、掛果數,果實大小,主蔓分枝等植物生長發育狀況。調查方法采用隨機抽樣,每個品種抽樣10株觀測,3次重復。
1.3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使用Excel 2007與DPS 7.05軟件進行統計與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用新復極差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品種有棱絲瓜葉片性狀
由表2可知,不同品種有棱絲瓜之間葉寬、葉長存在一定差異。其中,春優(CK)葉寬和葉長均為最大,CK與3、6、7、8、9、13、16、17號之間葉寬差異不顯著,與其他品種差異顯著;CK葉長顯著大于2、4、11、12、15號,而與其他品種差異不顯著。從葉長/葉寬來看,CK顯著低于1號,與其他品種差異不顯著。葉柄最長為9、17號兩個品種,且均與8、10、18號之間差異不顯著,與其他品種差異顯著。葉面積以CK為最大,且顯著高于品種2、4、11、12、15號,而與其他品種差異不顯著。綜上所述,品種2、4、11、12、15等葉片發育顯著低于對照,其他品種葉片表現一般。
2.2 不同品種有棱絲瓜主蔓前1 m的節數
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品種有棱絲瓜節數不同,在8~10節的有6、7、8、13、18號等5個品種;在10~12節的有1、3、4、9、10、11、12、14、17號等9個品種;在12~13節的有2、5、15、16號等4個品種。其中均值節數大于CK的有5個品種,等于CK的有1個品種,小于CK的有11個品種。變異系數在10%以下的有3、8、13、15、17號等5個品種;在14%~19%的有4、6、7、10、12、16、18等7個品種;在20%~36%的有1、2、5、9、11、14等6個品種。其中,變異系數大于CK的有2、5、9號,其他品種變異系數均小于CK。
2.3 不同品種有棱絲瓜第1坐果節位
從表4可以看出,不同品種有棱絲瓜的第1坐果節數不同。其中,在10節左右的品種有10號,在14~16節的有1、4、8、15等4個品種,在18~20節的有2、7、11、12、13、14、16等7個品種,超過20節的有3、5、6、18等4個品種,其中,在田間發現未掛果的有9、17等2個品種。與CK相比,坐果節數大于CK的有品種2、3、5、6、12、18;坐果節數等于CK的有7、11、16;其他品種坐果節數均小于CK。變異系數低于10%的有5、10、18等3個品種,變異系數在10%~20%的有1、2、3、4、6、8、11、14、16等9個品種,變異系數超過20%的有7、12、13、15等4個品種。與CK相比,變異系數高于CK的有1、3、6、7、8、12、13、15、16等9個品種;11號品種變異系數與CK持平;其他品種變異系數均小于CK。
2.4 不同品種有棱絲瓜主蔓莖粗
由表5可知,不同品種有棱絲瓜的主蔓莖粗大小不一。莖粗在3.40~4.50 mm的有8、12、13、15等4個品種;莖粗在4.80~5.60 mm的有1、4、9、10、11、14、16、17、18等9個品種;莖粗在5.90~6.50 mm的有5、6、7等3個品種;莖粗在6.90~7.70 mm的有2、3等2個品種。從不同品種的莖粗均值來看,2號品種最大,與品種3、5、6、7等差異不顯著,與其他品種差異顯著。從各品種的莖粗變異系數來看,變異系數在2%~12%的有4、6、11、16、17等5個品種;在16%~22%的有1、2、3、7、10、14、15、18等8個品種;22%~37%的有5、8、9、12、13等5個品種。品種5、8、9、12、13等莖粗變異系數均大于CK,其他品種莖粗變異系數均小于CK。
2.5 不同品種有棱絲瓜植物學性狀相關性分析
由表6可知,對不同品種有棱絲瓜的植物學性狀進行相關性分析,表明葉寬與葉長、葉面積、葉柄長等呈極顯著性正相關,與莖粗、第1坐果節位呈正相關,與節數呈負相關;葉長與葉面積呈極顯著性正相關,與葉柄長呈顯著性正相關,與莖粗、第1坐果節位呈正相關,與節數呈負相關;葉面積與葉柄長呈極顯著性正相關,與莖粗、第1坐果節位呈正相關,與節數呈負相關;葉柄長與莖粗呈正相關,與節數、第1坐果節位呈負相關;莖粗與葉寬、葉長、葉面積、葉柄長、節數、第1坐果節位呈正相關;節數與葉寬、葉長、葉面積、葉柄長呈負相關,與莖粗、第1坐果節位呈正相關;第1坐果節位與葉寬、葉長、葉面積、莖粗、節數呈正相關,與葉柄長呈負相關。
由以上分析可知,葉面積小的節數就越多,莖粗小,其第1坐果節位也低;葉片面積大的節間大,葉柄長,莖粗大,第1坐果節位高。
3 討論與結論
有棱絲瓜冬性的強弱會受到冬季溫度及短日照的影響,冬性強的品種能正常結果,葉片的生長、節長、掛果的節位都正常;冬性弱的品種,在低溫、短日照下就會出現葉片面積小、節間短、花打頂、莖小等植物學性狀,由于夏季光照度較強,不適合冬季種植的品種可能會適宜夏季種植,甚至優于冬性強的品種。而冬季能正常營養、生殖生長的,由于夏季高溫長日照,該品種可能就不適宜夏季栽培[10-13]。在海南冬季夜長日短、晝夜溫差較大的生長環境下,不同的有棱絲瓜品種會產生不同的生長反應。9、17等2個品種出現雌花發生遲,出現不能掛果現象,表明這兩個品種冬季栽培生長掛果能力較差,冬性能力較差,不適宜在華南地區冬季種植;1、4等2個品種第1坐果節位偏低,掛果數量少且果實小,表明這些品種冬季栽培掛果能力一般,冬性能力一般;但是否可作為夏季種植品種需要再深入的試驗。
葉柄是判斷葉片生長情況的一個重要指標,進而判斷植物的長勢[14]。第1坐果節位是判斷有棱絲瓜早熟性的主要性狀之一,關佩聰[5]研究表明,冬季生長環境對有棱絲瓜的第1坐果節位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長日照能顯著提高第1雌花節位,提高第1雄花節位。同時,高溫強化了長日照促進雄、雌花提早開放的效果。從本試驗結果可以看出不同品種的主蔓前1 m節數,主蔓前0.5 m內最大葉寬、葉長和葉柄長、第1坐果節位、主蔓第5葉片處莖粗等植物學性狀在相同的光照和溫度下都不相同。冬性強度好的品種葉片面積大,葉柄長,主蔓莖粗在5.90 mm之上,第1坐果節位在18~24節;冬性強度一般的葉片面積一般,主蔓莖粗在4.50~5.90 mm,第1坐果節位在14~16節;冬性強度弱的葉片數多而葉片小,主蔓莖粗小于4.50 mm,第1坐果節位在14節以下,由于長勢不好,甚至出現不坐果現象。
綜合各品種田間植物學性狀,冬性強的品種有7號海大一號(繁能)、13號泰國中果、14號春優(CK)等3個品種,適合作為有棱絲瓜冬季育種的材料;冬性弱的品種有9號仙山、12號GL步步高、15號華玉、17號華寶1號等4個品種,可作為有棱絲瓜夏季育種的材料。其他11個品種在海南冬季表現為冬性一般。
參考文獻
[1] 林師森,成善漢,尚辰.有棱絲瓜海大1號×海大2號的雜種優勢[J].熱帶生物學報,2014,5(1):48-51.
[2] 王益奎,胡祥紅,李文嘉,等.光周期處理對有棱絲瓜花性分化和內源激素的影響[C]//中國園藝學會.慶祝中國園藝學會創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 廣州:《園藝學報》編輯部,2009:146.
[3] 李文嘉.廣西有棱絲瓜種質資源及其利用[J].廣西農業科學,2003(1):25-26.
[4] 馮學杰,吳月燕,符堅,等.北運型有棱絲瓜新品種比較試驗[J].長江蔬菜,2014(16):26-28.
[5] 關佩聰.絲瓜的光周期反應[J].園藝學報,1990,17(2):126-132.
[6] 黎炎,李文嘉,王益奎,等.有棱絲瓜新品種皇冠3號的選育[J].南方農業學報,2011,42(4):415-417.
[7] 浙江植物志編輯委員會.浙江植物志[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86-188.
[8] 何曉莉,李植良,張長遠,等.粵北山區絲瓜種質資源觀察試驗[J].廣東農業科學,2000(3):17-18.
[9] 李文嘉,方鋒學.廣西優良絲瓜品種資源簡介[J].長江蔬菜,2002(9):9-10.
[10] 蘇小俊,徐海,袁希漢,等.普通絲瓜第1雌花節位遺傳研究[J].福建農業學報,2007,22(2):154-157.
[11] 蘇小俊,袁希漢,徐海,等.絲瓜部分農藝性狀的變異情況及相關性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07,41(5):111-113.
[12] 陳曉明,王肇萍,秦家樂.長江流域有棱絲瓜大棚高效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08(2):30-31.
[13] 王益奎,黎炎,李文嘉.我國絲瓜資源及遺傳育種研究進展[J].北方園藝,2009(4):121-124.
[14] 黃文娟,韓鈴,焦培培,等.胡楊異形葉葉柄長度與葉片形態指標的關系[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135-137.